在风景秀美的马踏湖风景区的五贤祠中,有桓台先贤鲁仲连的塑像。由于历史久远,现在,人们已无法掌握鲁仲连的具体活动时间,但他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却永久地被人们铭记。《史记》称赞他“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如…[2012/7/20]
马踏湖区内芦苇众多,湖区村民历来有编织苇篮、苇筐的传统。在起凤镇夏二村,村民田江承另辟蹊径,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发明了芦苇宫灯。 作为一名湖区人,田江承从小就跟着长辈们学习芦苇编织的技巧。“这几年,自己年龄大了,一直想着在创新…[2012/7/20]
于崇敕是桓台索镇人,也是西镇炉姑园的最早捐建者,字丹符,号苍岩,乾隆年间中举,曾在多地为官,深受百姓爱戴。在桓台民间,他的传说至今口口相传。 于崇敕在江西为官,一次微服私访来到一个寺庙。看到一个和尚在大殿的梁柱旁边烧水,只…[2012/7/20]
编者按 桓台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深入挖掘桓台传统地域文化,推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县。本报将用一年的时间,联合县内文化学者,集中宣传报道马踏…[2012/7/13]
从前,有两个读书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干兄弟,姓娄的为兄,姓薛的为弟,两人一起寒窗苦读。数年后,兄弟俩赴京应试。结果姓娄的考中进士,到江南寒阳县做县太爷。姓薛的落榜后想投到大哥身边,找个差事。 姓娄的到任后,估计薛弟不久就会来到…[2012/7/13]
在果里镇后埠村流传着东楼和西楼之说,东楼是后埠村有名的李家楼,而西楼却早已经没有了踪迹。 据说,很久以前,在后埠村李家家庙后边的空地上确实有盖西楼的打算,不过在施工过程中,当时,后埠村的老族长的一个梦停止了西楼的建设。原来…[2012/6/29]
在提升改造后的忠勤祠西厢房中,有一名名扬海内外的农学家王象晋,他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在重振新城王氏家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修新城县志》称王象晋著书28种,足以说明其博学多才,在这些著作中,最为耀眼的当属《群芳谱》(全名《二…[2012/6/29]
沈渊是明朝时期的进士,《新城县志》中记载,“渊矩度甚严,一时贵游高第,凛凛步趋,国学为之改观。又明年病卒。诏守臣临祭如令典。崇祀乡贤。” 至今在民间流传着和沈渊有关的一些故事。近日,记者跟随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非物质文化遗…[2012/6/29]
废纸、布头、旧毛线……这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废旧物品,在八旬老人侯淑芬的手中总能变成人见人爱的手工艺品。 侯淑芬今年83岁,家住县城宝发小区。近日,笔者在同事的引领下,见到了侯淑芬老人。一进院门,正看到老人对着花盆里的小…[2012/6/29]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说屈原伤感于自己的祖国被秦国消灭,伤心之下,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我县也有…[2012/6/21]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但流传最广的是和屈原有关。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2012/6/21]
在提升改造后的忠勤祠西厢房中,有一位身着蓝袍,手拿书卷的高大清瘦的文人,他就是新城王氏家族第六代中诗歌成就最显著,对王士禛影响最大的王象春。王象春是明末诗人,字季木,因耿直的性格,其仕途历经坎坷。 万历四十年(1612年),…[2012/6/1]
清末和民国初年,在济南有两家著名的私营民族企业是桓台人创办的。一是以索镇苗海南为代表的苗氏家族企业:成通纺织染厂,另外一个就是以新城乔家庄张东木为代表的张氏家族企业:东元盛印染厂。2003年,电视剧《大染坊》将东元盛开埠办厂…[2012/6/1]
鹅鸭城又称慕容城,据传说因南燕慕容超曾在此放养鹅鸭而得名。 慕容氏是鲜卑族主要部落之一。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曾随同司马懿征伐过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被封为年义王。莫护跋创建了自己的家国。当时,北方的汉人流…[2012/6/1]
在提升改造后的忠勤祠大殿前的西厢房里,有新城王氏家族七位贤人的画像,他们是王氏家族在各方面的杰出代表,其中就有在清初诗坛上颇具影响的诗人王士禄,在诗歌创作上,他对王士禛的影响最大,当时,他和王士禛驰声艺苑,传誉京师,人称…[2012/5/25]
望湖楼遗址在起凤镇鱼龙村,它是明朝兵部员外郎杨仲芳至马踏湖游览怀古的地方,因登临其上能俯瞰马踏湖,远眺会城泊而得名。 据记载,嘉靖年间,杨仲芳因公过境,泛舟游览马踏湖,当船到湖边时,因水草缠绕,游船难行,杨仲芳曰:“船到‘…[2012/5/25]
古时候,田间的麦子从根到稍长满麦穗,玉米、谷子、高粱也是如此。农家年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为什么现在麦子、高梁、谷子只剩下一个穗?这里面有一个故事。 传说,一天,王母娘娘下凡体察民情。她变为乞丐,到一人家要饭。这家主人说:…[2012/5/25]
编者按 重新修葺一新的忠勤祠已经对外开放。提升改造后的忠勤祠三个主题展区亮点纷呈,内蕴深厚。大殿内,现代手法的连环壁画、模拟场景与厚重的石刻文物相互映衬,演绎了王重光洁己爱民、忠勤报国的辉煌生涯,突显忠勤文化;石刻馆,珍…[2012/5/11]
马踏湖区,由于村村靠湖、家家连水,湖区人民生活、生产都离不开船。但湖区的船和其它地方的船有所不同,湖区的船船体很小,无桅无帆,无舱无蓬,木制船身,一条竹篙既是船桨又是船舵。这种小船名叫“溜子”。 “溜子”是湖区人的重要…[2012/5/11]
徐夜晚年贫困潦倒,再加体弱多病,生活更加拮据,有时竟出现揭不开锅的情况。他曾作《饥颂》自嘲:曾无隔日粮,见笑仓间鼠。妻子晨未炊,饥来不敢语。 面对此情此景,徐夜的朋友很不忍心,便纷纷劝他改变不与朝廷合作的态度。王渔洋在京以…[2012/5/11]
尹晓明向记者介绍商代窑址 (杨成见 摄) 田庄镇李寨村西南角一片废弃窑湾旁的一块田地里孤零零地树立着一幢房子,房子里面有一个距今大约3000年的商代窑址。曾经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惟独留下了这个窑址诉说…[2012/4/20]
“龙蟠橘井泉水香,虎守杏林春日暖。”这是挂在“橘源堂医馆”的一幅对联。清朝乾隆11年(公元1747年),郑氏先祖郑九叙正式创建“橘源堂医馆”,从此郑氏一族开始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漫漫历程,一脉相承七代不衰,至今已有265个春秋。从…[2012/4/20]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其中纪念屈原流传最广。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2012/4/20]
保留下来的高家大院一部分(杨成见) 在杭州西湖湖心亭上有一方石碑,石碑上有清朝乾隆皇帝的手书“虫二”(虫字上有一撇,下同)。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把繁体字…[2012/4/13]
新城镇乔家庄清邑庠生张振鸿七十一岁卒。乡族邻里均自愿停工一日,以志哀悼其孝行。《孝媲先贤碑》载“……乡戚世族,佥云孝子(张振鸿)行事与褒扬条例相符,将合祠为之呈情。孝子再三辞……既殁之后,乡戚世族重申前议,乃胪列合祠呈请…[2012/4/13]
三国时期,诸葛亮领兵北伐曹操,路经今后诸葛村时,见水草丰茂,即令人马安营休息。那时后诸一带没有村庄,只有几户人家居住。 诸葛亮用兵如神,人们非常敬佩,村内大户人家的头人,就召集村民商议在村西河旁建诸葛庙,保一方平安,村庄定…[2012/4/13]
传说,朱元璋被官兵追了几天几夜,又累又渴又饿。他来到一个地方,想休息一下,找点水喝,弄点东西吃。正在饥渴难忍的时候,他看见一棵桑树,树上长满了熟得又红又大的葚子。朱元璋摘下一个尝了尝,又甜又酸,非常好吃,于是便摘了些吃了…[2012/4/13]
果里镇后埠村村民李树兴一家三代人与书法结缘。今年69岁的李树兴是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痴迷于书法艺术几十年;他的父亲在90岁高龄时,还自己动笔写家中的对联;李树兴的侄子李方鼎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喜欢书法并坚持至今。 近日,记者来…[2012/4/6]
四世宫保牌坊向北不到50米,新城镇城南村中心路东侧即为带经堂遗址。现在,这座因为康熙御笔亲书“带经堂”而荣耀一时的建筑,由于历经历史沧桑已不复存在。 《重修新城县志》上关于带经堂有这样的记载:“带经堂在南门内街中,旧为明大司…[2012/3/27]
打芦帘是马踏湖区的一项民间传统技艺,是对芦苇的初级加工,加工后的芦帘可以用来建造房屋。近年来,传统的打芦帘技艺逐渐失去市场。图为起凤镇鱼一村村民在手工制作芦帘。 (杨成见 史佳唯 摄)…[20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