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桓台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深入挖掘桓台传统地域文化,推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县。本报将用一年的时间,联合县内文化学者,集中宣传报道马踏湖文化、王渔洋文化、桓台历史遗存、桓台历史文化名人、商业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具桓台特色的地域传统文化。今日刊发第一个专题“桓台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中的第一篇——
颜斶是战国时齐国高士,受母亲钟离氏教导,耕读修身,隐而不仕,其生卒年月不可考,活动于齐宣王时期。颜斶一生不畏权势,不趋炎附势,隐居在马踏湖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曾经居住过的马踏湖上,建起了五贤祠,将颜斶的塑像与鲁仲连、诸葛亮、苏东坡、辕固的塑像供奉在一起,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争,各国统治者都急于网络人才以夺取天下,故当时有“得士者得天下”的说法,这是因为“士”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不仅学识渊博,洞明世事,淡泊名利,富有牺牲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诸侯纷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能凭三寸不烂之舌挽狂澜于既倒。
在齐国,由于素来有尊贤重士的优良政治传统,历代许多国君也表现出了作为政治家的豁达胸襟,这在齐宣王时得到充分体现。此时的稷下先生们则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出发,或直谏或讽谏,高谈“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理,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同时,促进了稷下之学的兴盛,颜斶是战国时期“士”阶层中的优秀代表人物。
由于年代久远,史书上关于颜斶的记载不多,《战国策》中记载的“颜斶说齐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思想理念和高尚的人格。
1950年,毛泽东创作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词中的“颜斶齐王各命前”出于《战国策•齐策四》,讲述的是齐国名士颜斶依靠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思辩才能说服齐宣王要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对先秦宗法等级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颜斶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提出了“士贵王不贵”的主张。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齐宣王召见颜斶,说:“斶前!”斶也说:“王前!”宣王不悦,左右的人也都说颜斶违反君臣之礼的不是。颜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与其)使斶为趋势(一作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势。”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颜斶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在辩论中,颜斶以老子的“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作为哲学依据,谈今论古,旁征博引,从远古时代尧、舜、禹以禅让而扬名后世,到近世周成王任命周公旦而世称明主,从容应对,令齐宣王感叹不已。
最终,颜斶以雄辩的事实说服了齐宣王,论证了治理国家的人君,必须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这一朴素的治国方略。当齐宣王要拜颜斶为师,并许以荣华富贵的时候,他却不慕名利、甘于清苦,拒绝了齐宣王的赏赐。颜斶曰:“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
颜斶认为,士对君主治理国家起着决定性因素,君主只有依赖士才能成就大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士比君贵。在论辩中,颜斶还提出了自己的“名实”观。他说:“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他认为,名实应当相符,否则就会招致祸端。
颜斶有感于时代变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曲迎奉承,表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人格尊严。 (杨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