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后埠村东西二楼之谜
时间:2012-6-29 8:46:48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在果里镇后埠村流传着东楼和西楼之说,东楼是后埠村有名的李家楼,而西楼却早已经没有了踪迹。
    据说,很久以前,在后埠村李家家庙后边的空地上确实有盖西楼的打算,不过在施工过程中,当时,后埠村的老族长的一个梦停止了西楼的建设。原来,老族长梦到有两个顽童把准备用来建楼的砖瓦材料卖掉,随后便不见了踪影。老族长断言这是家门不幸要出败家子孙的预兆。于是当即决定不再建楼,而是在原址上盖起了油坊。
    尽管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有村民在这里掘土打坯盖房,挖出了直径约1.6米的湍碾砣子和湍碾沟等遗迹。由此不难看出,当年这里曾经建起一座油坊是可信的。这便是村里人们传说的西楼。
    西楼没有任何历史遗留,但东楼也就李家楼却得以保存下来。这栋李家楼是砖木结构,原为二层,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二层西南角的码头被震了下来,房顶上的瓦当也因年久失修而漏水,于是当时的生产队便派人把二层拆除了。
   后埠村村民李秀英是后埠村李氏的第20代,也是这栋“李家楼”的主人,但对于这栋楼建于何年、由谁所建,除去她能记下祖上口头传下来的传说外,都很难考证了。
    2010年10月,后埠村乔迁新居,李秀英也在其中,她在搬家时无意间从楼墙缝里发现了一个黑漆漆的湍纸包,里面包着祖上置地买房时的契约文书。买地的文书记载时间是嘉庆十一年正月,卖主向允振,买主李广佶,中人张祖臻,契约上盖有当时县衙的官印。另一份卖楼的契约时间为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卖主李丕杠,卖价纹银三十两,买主李曰淇,中人张继玕、李丕栋,同样也盖着当时县衙的官印。
    两份文书中买主李广佶、李曰淇是父子俩,李广佶是后埠李家的第十三代传人,李曰淇为李家第十四代,而且是当朝例授五品官,家境殷实,买地置楼理所当然。
    李丕杠可能是因为家道中落或者其它原因对外出售楼房,但是在这两份契约中却没有关于李家楼建成年代的记载。要推断李家楼的历史,就只有从后埠村李氏家族的发展历史谈起。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姓在新城居住时就是旺族,从六世到九世都取得了功名。八世祖学孔在嘉靖年间(一说是万历)携三个儿子来后埠投亲定居,而后其三个儿子又各生有五子,其人气之旺可想而知。据说,学孔之女与曾任开封知府的王之都有联姻关系,葵丘旧址为王之都的墓地,碑文为万历皇帝钦封,其中有“王之都妻出自李氏名门,温良贤淑”等赞誉之词。据说这里所说的李氏即为后埠李姓这一脉。因此,“李家楼”为明未清初建筑当为无疑。
    有关的历史资料证明,明代对住宅建设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庶民正厅不得超过三间五架,后来稍有变通,架数可以增多,间数却不能改变。李家楼在设计上完全符合这一规定,有正厅二层楼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厅房三间,大门一间。
    至今,关于李家楼的模样,李秀英仍然记得先人们口头流传的歌谣:后埠村历史长,明末清初盖楼房。何处盖楼房?村中心,街北旁,李家砖楼独一幢。何其因盖楼房?外甥做官名声扬。楼啥样?砖木结构二层房。南北满外五米宽,楼梯楼板木头装。上层房,前后两山(扇)古门窗;下层房,半圆发券(旋)棂子窗。楼脊顶上龙凤凰,哈巴狗,张口兽,东西两山一大趟。方宅跨院南厅房,伴有东西两厢房,青砖大门气派样,垂珠窗栊大增光。大门旁,旗杆指天十面方。多年后,外甥归去进冥堂,楼顶上,摘去功名龙凤凰。大门旁,拔掉旗杆古槐桩。
           (杨成见 常苗苗)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