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湖区,由于村村靠湖、家家连水,湖区人民生活、生产都离不开船。但湖区的船和其它地方的船有所不同,湖区的船船体很小,无桅无帆,无舱无蓬,木制船身,一条竹篙既是船桨又是船舵。这种小船名叫“溜子”。
“溜子”是湖区人的重要交通工具,平日里他们以船代步,收割芦苇、运肥运粮、走家串户。由于“溜子”常年浸泡在水里,因此日常的维修就成为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起凤镇鱼二村有一名擅长修理“溜子”的老人,他叫巩天垚,今年77岁,从年轻时就在生产队负责修理“溜子”,至今仍然不舍得放下。他说:“孩子们现在很反对我干这个,但是我自己还是想继续干下去。”
尽管巩天垚很想继续做自己的老本行,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溜子”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前来找他修“溜子”的人也越来越少。巩天垚告诉记者,往年春天,他修理“溜子”的时间都在80天左右,今年到现在,他才干了不到10天的活。据了解,修理“溜子”技术要求非常高。巩天垚给记者拿出自己的工具展示,至少有20多种,而且每种工具都有自己的特定用途。巩天垚告诉记者,修理“溜子”时最常见的工作就是补漏,将桐油和灰和好后,用特定的工具慢慢地填充到“溜子”的裂缝里。“这些活没有几年的锻炼是干不了的。” 巩天垚说,修理“溜子”的报酬并不高,一般都是按天计算,每天不到100元的报酬很难吸引年轻人。现在起凤镇修理溜子大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基本没有学这个的。 (杨成见 伊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