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下来的高家大院一部分(杨成见)
在杭州西湖湖心亭上有一方石碑,石碑上有清朝乾隆皇帝的手书“虫二”(虫字上有一撇,下同)。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夜游湖心亭,被美景吸引,便题下了“虫二”二字,寓意“风月无边”。(把繁体字“风月”二字的外框去掉,即为“虫二”二字。)在我县,同样有一处建筑上题写有“虫二”二字。这处建筑就是位于索镇东镇村的高家大院,这是一处始建于民国时期的建筑,是当时桓台有名的儒商高鸿文修建的。历经近百年的沧桑,这处建筑早已面目全非,但时至今日,这处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索镇东镇村村民高延明告诉记者,高鸿文自幼聪明好学,在县内考试时总是名列前茅。后来,他的父亲把他送到了曲阜读四氏学,并曾经干过教师、县长等职务。四氏学是古代封建帝王崇奉儒学,专门为孔及颜、曾、孟四氏而设立的庙学机构。四氏学庙学的学员,比他姓优先入举,称为恩科,并享有优先入学的优待。四氏学始创于明朝嘉靖十五年,直到清朝灭亡后,该学府机构才被取消裁撤。从高鸿文的教育背景来看,他是一名饱读儒家传统经典的文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虫二”二字出现在高家大院就不足为奇了。
高鸿文的父母去世后,他辞官回家守孝。在外读书和工作期间,高鸿文对当时富贵一方的章丘旧军孟氏家族已有耳闻。作为一名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文人,高鸿文决心以儒学正人心,以商业富家产,他置办田地,正式从商。“他从商也受到了老一辈人的影响,因为他们家从他爷爷时起,就有做一些小买卖的传统。”高延明说。
据介绍,高鸿文针对桓台、博兴、临淄、邹平、利津等地产粮多的特点,广纳人才,利用发达的水、陆交通开展粮食运输和加工业务。由于懂经营、会管理,高鸿文的事业显赫一时。高家大院也正是那时开始修建的。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当时高家大院的样子,东镇村一些老年人告诉记者,当时的高家大院面积在两万平方米左右,房屋建筑气势宏伟、布局讲究,且处处透出文化气息。
1956年9月,桓台县委党校改称党训班,并定址于高家大院。那时,高家大院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样式。原桓台县吕剧团团长张树清曾经多次在党训班学习,他对高家大院的建筑设计非常熟悉。张树清告诉记者,高家大院分为四个独立的小院,每个小院都是四合院式的建筑,有正房、北屋、东西厢房,加上门房,每个建筑都是这样,而且建得相当好。
在描述高家大院时,张树清特意提到了大院西南角的凉亭。“凉亭是上下两层,在中间的横梁上雕刻着‘虫二’,当时很多人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张树清说,他记得在泰山万仙楼北侧盘路之西,有一个摩崖石刻,上面有清光绪二十五年历下才子刘廷桂题镌的“虫二”二字。张树清在查阅了相关史料后寻找到了“虫二”的含义,“虫二”即风月无边,常用来形容风光美好宜人或一种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无边无际的舒适感觉。
在高家大院的凉亭上出现“虫二”二字又有什么含义呢?张树清说:“写这两个字的意思,那就是希望自己的事业稳如泰山。”
与“虫二”有关的文字记载和说法还有很多,高家大院在凉亭上镌刻两字,除了有着美好的愿望外,也为高家大院增添了不少文化气息。今天,我们虽然已经看不到这个院子的原有容貌,但留给后人的记忆却越来越深刻,流传的故事也越来越优美。 (杨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