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桓台名士与端午节
时间:2012-6-21 8:38:23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传说屈原伤感于自己的祖国被秦国消灭,伤心之下,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在我县也有很多文人雅士与端午节有关的历史故事,鲁仲连和王士禛是其中的代表。
    鲁仲连,史称鲁仲连子,鲁连子,又称鲁仲子或鲁连。生卒年代不详。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今桓台)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
    鲁仲连,是战国齐人,据说其幼时就以聪慧、善辩而知名,十二岁时,就在战国时期著名学府稷下学宫,辩倒府内有名的辩士田巴,以及三次辩倒孟尝君。他最为后人所道的功绩有两点:义不帝秦和义不受金。战国赵孝成王八年(公元前258年),秦军围赵都邯郸,魏安王受秦昭襄王的恐吓后,不但让已派去救援的大将晋鄙按兵不动,还派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想说服赵孝成王一起尊秦为帝,以屈辱换和平。正此关头,鲁仲连出场,凭着一番慷慨雄辩的说辞,指出帝秦的种种不利,最后说服辛垣衍联赵抗秦,秦将闻知后为之震惊,后撤50里,为后来的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邯郸解围赢得了时间。事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坚辞不受;又赠给鲁仲连千金,鲁仲连仍是坚辞不受,辞别平原君飘然而去,遂归隐于东海。东海,又称少海,即今天的马踏湖。
    说鲁仲连和端午节的渊源,是因为传说在公元前245年初冬,鲁仲连闻齐都临淄被秦军攻破,义不帝秦的鲁仲连遂蹈少海而死。
    后来,湖区的人们在五月初五这天赛龙舟、吃粽子,纪念屈原和鲁仲连,相沿成俗。
    端午怀念屈原的风俗沿至清初,在扬州做官的王士禛有诗感怀。当日扬州有端午龙舟竞渡风俗,有怀念屈原之举。王士禛看了龙舟比赛,看了酒船往来,先说“楚俗空传在广陵,沉湘哀怨漫相仍”,接着发出不平之鸣:“眼前咫尺梅花岭,谁与招魂荐郢水”,为史可法鸣不平。他认为怀念忠良,还应加上一个史可法,才是道理。史可法抗清,在民间受到普遍尊重,康熙早年,王士禛年少气盛,写出这样的句子来是很有胆量的。
    王士禛诗中的梅花岭是抗清志士史可法的衣冠冢所在地。史可法是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是当时有名的反清志士。
    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追随史可法多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
    正是因为对当时反清志士的赞誉,让王士禛赢得了江南遗民群体诗人的心。王士禛任扬州推官的五年,是他政治、文学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性的第一步。这五年中,他利用自己的家世背景、社会地位和文学才能,积极地结交在当时拥有舆论影响力的江南遗民群体。扬州的仕宦经历,没有给王士禛增加多少政治资本,但让他赢得了江南遗民诗人的支持,这是他日后仕途顺达和声名显赫的重要资本。江南遗民诗人强大的舆论背景,对于他赢得当世第一的诗名,并藉此进入翰林院、走向文坛的中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杨成见)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