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带经堂:彰显一个家族的荣耀
时间:2012-3-27 8:32:10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四世宫保牌坊向北不到50米,新城镇城南村中心路东侧即为带经堂遗址。现在,这座因为康熙御笔亲书“带经堂”而荣耀一时的建筑,由于历经历史沧桑已不复存在。
    《重修新城县志》上关于带经堂有这样的记载:“带经堂在南门内街中,旧为明大司空毕亨里第,后王大司空之垣居之,继大司寇士祯居之,其正厅康熙三十九年赐额”的记载。王士禛在《居易录》中记述,“六月二十八日,特赐刑部尚书‘带经堂’御书匾额。”
    从这段简略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带经堂原为明朝工部尚书毕亨的宅第,后又为新城王氏家族所有。毕亨字嘉会,是明朝成化年间进士,授吏部主事,仕至工部尚书(正二品)。史书上记载毕亨“气识英遇,好学多问。耿介正直之操,有古大臣风。”据了解,这处宅第是毕亨辞官回归故里时的居住场所。此后,在这处宅第里又先后居住过王之垣、王渔洋等人。
    关于康熙御赐王士禛带经堂匾额的经过,王士禛在其所著的《居易录》卷三十三载:“(康熙三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特赐刑部尚书臣王士禛‘带经堂’御书匾额,令中官送大学士张英处转颁臣寓。二十九日五鼓,赴畅春园谢恩”。此后,王士禛便将御赐“带经堂”匾额悬挂起来教育子孙。王士禛在其所著《分甘余话》写到:余官御史大夫时,尝蒙御笔赐一堂联云:烟霞尽入新诗卷,郭邑闲开古画图。又尝被赐御书《带经堂》《信古斋》二匾,今分悬东西二第中堂,志圣恩,示子孙,不敢喧之。故后世称此处宅第为带经堂。
    根据王士禛门人翰林庶吉士朱书《御书带经堂记》一文的记载,“带经”出自“带经而锄”,《汉书•卷五十八•倪宽传》载,汉朝倪宽跟着孔安国学习五经,由于家境贫寒,靠为人佣工维持耕读生活。他少有大志,每次下地劳动,总将五经挂于锄钩,休息即读。“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康熙御书“带经堂”匾额赐王士禛,用意不言自明。
    其后,《带经堂》历经沧桑,至建国前夕,仅剩大厅7间,大门三间及影壁墙,有石狮一对。在新城镇城南村73岁村民宁允庄的记忆里,带经堂占地3亩,院落结构与忠勤祠类似,分为前跨院和后跨院,在前跨院里有两棵柏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带经堂被全部拆掉,只留下了带经堂匾额。”宁允庄说。
    现在,虽然带经堂的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但带经堂匾额还在。带经堂匾额得以保存还和宁允庄有很大关系。宁允庄回忆说,“文革”破四旧时期,他家里的一个长辈住在带经堂。一次,宁允庄去看望老人的时候,发现带经堂匾额被红卫兵拆下来放在大厅的门后,因为担心红卫兵把匾额烧掉,宁允庄就偷偷地把匾额藏了起来。“当时实在是没有地方可藏,想了半天,最后就放在老人床上的褥子下面了,我还一再叮嘱老人千万要看好它。”宁允庄说。
    正是宁允庄的这个举动,让带经堂这块匾额得以保存下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宁允庄将匾额献给国家。
    带经堂匾额现藏于滨州市文物管理所。(注:1983年10月,桓台县由惠民地区即今滨州市划归淄博市。该文物一直未移交。)
    “带经堂”御书用黄龙金色花绫装裱。“经”字上钦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三行玉玺。卷首镶有800厘米的空白页,无题跋。“带经堂”三字雄浑庄严,用笔坚劲厚重,气势磅礴,彰显康熙皇帝的书法功力,也显现了新城王氏家族的荣耀。
            (杨成见 王慧)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