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伟倜傥高风亮节的鲁仲连
时间:2012-7-20 8:34:26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在风景秀美的马踏湖风景区的五贤祠中,有桓台先贤鲁仲连的塑像。由于历史久远,现在,人们已无法掌握鲁仲连的具体活动时间,但他所建立的历史功勋却永久地被人们铭记。《史记》称赞他“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如同很多天才一样,聪慧的鲁仲连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稷下学宫有名的辩士田巴曾“毁五帝,罪三王,一日服千人”。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是,他最终败在了12岁的鲁仲连嘴下。
在旁听了田巴三天的辩论后,12岁的鲁仲连敏锐地察觉到了田巴的致命缺陷,以“厅堂未扫,不除郊草,白刃加胸,不救流矢……”的例子,提醒田巴国家危机四伏,那种为辩而辩、脱离实际的辩论毫无意义。之后,田巴立誓“终身不复空谈”,鲁仲连因此声名鹊起,成为稷下学宫各家大师争相招揽的对象。
随后,鲁仲连在稷下学宫学习各家学说,并最终成为稷下学宫的代表人物。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设在齐国都城临淄的城门——稷门之下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不仅在战国时期闻名于世,促进了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先秦时期思想史和教育史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而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成为后世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养料和根基。
在稷下学宫,鲁仲连融汇各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也为他纵横于六国之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史记》记载“鲁仲连者,齐人也。”但并没有说清鲁仲连具体是哪里人。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新城(今桓台县)东北锦秋湖上,有鲁仲连陂,传为鲁仲连所居。”,而又在《皇华纪闻》中说;“茌平县有鲁连村。吾邑之北近古狄城,亦有鲁仲连陂,鲁仲连冢。”
为什么会有两个地方有鲁仲连陂呢?《史记》中记载,鲁仲连最后是归隐于东海。东海,又称少海,即今天的马踏湖。湖区内的华沟村古称鲁连陂,就是当年鲁仲连隐居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断,鲁仲连是生于茌平县,卒于归隐之处新城(今桓台县)。
在鲁仲连去世后的1400年左右,他的名字因为一个诗人的作品再次响亮起来,这个诗人就是诗仙——李白。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李白诗歌中写得最多的古人,而且被他引为“同调”的,不是谢安,不是诸葛亮,不是张良,而是鲁仲连。
据记载,李白曾来山东游历过,并居住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遭受到了拘于虚礼的腐儒们的谤议。
有一个被称为“汶上翁”的人出来嘲笑他,至于这个老儒是如何嘲笑李白的,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但我们知道李白是怎样回敬他的,因为他留下了一首诗,诗名就叫《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涂,获笑汶上翁。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此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在这首诗里,李白除了说明自己为何来山东外,更以“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阐明自己希望能像鲁仲连那样“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
其中,“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说的就是鲁仲连所立下的“鲁连飞书,燕将自杀”的奇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记载,秦庄襄公元年(公元前249年),齐将田单率兵攻打聊城,燕国守将乐英借城池坚固之利,拼死抵抗,双方相持一年之久,致使将士死伤甚多,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鲁仲连见此情形,心中难忍,遂到得两军阵前,先请田单暂停攻城,马上亲笔书信一封系于箭上,由城之东门射入城中。
守军拾得此信,火速交于燕将乐英。信中将利害遍陈,大义晓尽,劝燕将认清形势,以百姓生灵为重。燕将乐英读罢,“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杀。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燕军失其统帅,军心涣散,聊城很快为齐军攻克,聊城人民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在李白的另外一首诗《古风》里,他这样描述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在这首诗里,李白写的是鲁仲连“谈笑却秦军”的故事。
据《战国策•赵策》载,公元前257年,秦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派新垣衍入邯郸,欲游说平原君劝赵王尊秦为帝。鲁仲连游历到赵国,主动面见平原君,要求见新垣衍。他用大量事例说明,如果尊秦王为帝,秦必然根据自己的需求设置诸侯、选拔臣僚,赵、魏、梁王不可能再称永世之王。鲁仲连说服了平原君和新垣衍。此时,魏公子无忌夺取了魏国援军的军权来救赵国,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呈请赵王封其为官,并欲赠黄金千两,他坚辞不受。鲁仲连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随即辞平原君而去。
在这两件事中,鲁仲连都表现出了齐之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不贪恋全力的品质。 (杨成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