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帮铁底的猪龙河,万丈高的无影山”这是流传在张店境内,乃至桓台的一句俗语。 说猪龙河是铜帮铁底,无非是说这条河河床低陷地下,无论河水多大都不会溢出河岸遗害于人,这倒是事实;说无影山万丈高这就未免玄而又玄虚而又虚了。 …[2009/11/23]
辕固力挫窦太后汉朝的时候,汉景帝非常器重辕固,把他封为博士。一天,汉景帝和晁错、辕固正商谈着国事,侍从进来道:“启禀万岁,窦太后、窦将军、梁王朝见陛下来了。”话音未落,三人已经说说笑笑走到面前。这窦太后是汉景帝的母亲。窦…[2009/11/23]
云涛的传说在索镇乌河玉带桥北侧。为河中一船形高埠。南北长87米,东西最宽处31米,面积约2400平方米。地表低于玉带桥面数尺。古时乌河碧水长流,玉带桥下涛声不绝。高地四周水花飞溅,翡翠万千,每遇天将有雨,便有云气盘郁高埠之上,若…[2009/11/23]
马踏湖中鱼龙湾据说原来水面有几百亩之阔,水深不可测,附近渔民约定不准下湾捕鱼,只准向湾内放生。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几数善男信女特意从外地买来活鱼放生,久而久之,湾中鱼多且大,湖区人们称这些大鱼为仙鱼龙。有一年的七月十五日,…[2009/11/23]
颜子钓鱼台传说相传战国时期,齐人高士颜斶不愿出仕,且为避乱世而隐居于马踏湖。在马踏湖内五贤祠东北面有突兀高台,其上四面杨柳,浓荫蔽日,空气宜人;水中蒹葭数顷,接天莲叶,碧波荡漾,鱼虾肥美。颜斶在湖中耘耕于陇亩,垂钓于湖的…[2009/11/23]
一封书信平聊城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了赵国、韩国、魏国,由乐毅为统帅,一起去攻打齐国。没出半年的时间,五国的兵马接连打下八十多座城,仅剩了莒城和即墨。燕昭王命令乐毅带领兵马穷追猛打,坚决将齐灭燕之仇彻底报之。可是由于城内军…[2009/11/23]
五贤祠的由来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琅玡郡阳都县(山东沂南)人。年轻时随父避难荆州,后借探亲之际,沿临淄、西安(索镇)诸葛庄一线,驾扁舟登马兰台(华沟南沿)…[2009/11/23]
徐夜书屋传说徐夜书屋位于马踏湖的青丘上。满族起兵入关建立清王朝后,开始以武力来征服全国,残酷地奴役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因此,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地爆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徐夜,字东痴,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为显扬民族气节,志…[2009/11/23]
三贤祠的传说滚滚的历史长河,冲击着一切,改变着一切,颜斶祠也不例外,岁久废圮。不过,颜斶不慕荣利,不畏强权的高大形象,却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然而,义不事秦的鲁仲连,舌战众道家的辕固,同颜斶一样,都具有贤士高风,且又都家…[2009/11/23]
青丘的传说青丘位于马踏湖华沟村北几华里处,当地人叫青子。相传古时候青丘这块地高于其它的台田,形似乌龟状。夏季水大了,丘能随水上浮,水再大也淹没不了。据历史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与晏子游于少海(马踏湖古名),青丘上野草葱…[2009/11/23]
齐台传说齐台原名柏寝台,在今马踏湖中华沟村西北三公里处。当地人叫齐家台子。遗址高出水面一米半左右,形似乌龟,面积约100余平方米。据传,齐景公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离宫,以寻欢娱,号为寝台。某天,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射猎于…[2009/11/23]
马踏湖的传说春秋战国时期,马踏湖区为各国南北战略要地。齐桓公(又名公孙白)经过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各路诸候大部分被征服,齐国势力日趋强大。齐桓公为了达到列国公推他为领袖之目的,曾在该地(又名会城)重兵列阵大会各路诸候,而…[2009/11/23]
鲁连井传说今马踏湖的华沟村,《新城县志》载:“今华沟村古鲁连陂也。”陂,《辞源》释之为:“泽畔障水之岸。”这就是说,鲁仲连隐居在古为少海之滨,今为马踏湖的岸边。而今华沟村有鲁仲连故居遗址,鲁仲连吃水用的井还完好存在。传说…[2009/11/23]
鲁仲连义不帝秦这是公元前258年发生的事儿。秦国的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国君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前去援救赵国。由于晋鄙畏惧秦军,便把军队驻扎于赵、魏两国的交界处——荡阴。安厘王又遣外籍人来魏国做将军的辛垣衍,伺机从小…[2009/11/23]
春秋战国时期,淄博市地域有两个孝女流传至今。一个是博山颜文姜,一个是张店商山欧冶子之女。前者以侍翁婆、任劳任怨为人称道,死后当地人立祠以示纪念。后者以舍身救父壮烈殉身,受人尊敬,死后乡人在山上立祠以示怀念,人称炉神姑。《…[2009/11/23]
锦秋亭,一名东坡亭,又名东坡登临处,在今鱼龙湾村东北二公里的李家台子。该地有三个不等的岛屿组成,地积约十亩,绿树成荫,四面环水,荷香苇荡,船梭往来,鸟鸣鱼跃,为马踏湖胜绝处。传说,苏东坡在密州(现在的诸城)做刺史时,曾经…[2009/11/23]
会城传说在今马踏湖东岸,夏庄村东一带,为古会城遗址。遗址略呈方形,长宽约半公里左右。墙基高约一米半。周围高,中间低,像小盆地。当地人叫东城子。明天启《县志》载:“会城,旧志云:在新城东北四十里,旧传为齐桓公会盟处。”据查…[2009/11/23]
东坡赋诗马踏湖传说,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天,苏东坡逛罢了华不注山,游兴未艾,从山下华泉乘船,顺流而下,经章丘,过高苑,又正遇上小西南风,船似离弦的箭儿,一下子驰进了马踏湖里。苏东坡极目望去,马踏湖美极了!远处,那起伏的群山…[2009/11/23]
不慕荣利高士风齐宣王听到大臣们都说颜斶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便遣人召进京来让他辅佐朝政。颜斶随使臣来到金銮宝殿,好威严,好壮观的建筑啊!仰上方,巍峨的殿脊直耸九霄,奇险的檐角飞下苍穹;视下面,丹墀喷射紫霞光,石砖透着玛瑙亮…[2009/11/23]
贝丘捕弑齐襄公齐襄公约会宋、鲁、陈、蔡四国诸侯打败卫国,想到卫国国君是周天王的女婿,害怕会报仇,便派大将连称和管至父带兵去守葵丘。两位大将临走问:“我们守葵丘期限到什么时候呢?”这当儿,齐襄公正吃着甜瓜,他只顾一口一口地…[2009/11/23]
冰山,原名青丘,青冢,又名清凉台。传说战国时某冬一日,鲁仲连约颜斶泛游少海,两人一边纵酒畅饮,一边谈论六国时政之得失。他们越饮越开怀,越谈越投机,已到午夜时分还毫无倦意。当他们拨船欲归之时,鲁仲连的家人找来慌慌张张地说:…[2009/11/23]
访纪伯紫 闲踏春泥着屐来,烟波百折孝侯台。 柴门径避少人迹,门外野棠花乱开。 顺治十八年(1661)春,王渔洋有事赴江宁(南京),访友游览,即事赋诗,著有《白门集》。这期间结交了不少布衣朋友,其中也有明代遗民。纪映钟,字伯紫,…[2009/11/13]
惠山下邹流绮过访 雨后明月来,照见下山路。 人语隔溪烟,借问停舟处。 惠山在江苏无锡城西北郊,又名九龙山。此诗是王渔洋游惠山时所作,诗中描述了友人晚间来访的情景。邹流绮:邹绮,字流绮,江苏无锡人,王渔洋的诗友。 译文: 雨后…[2009/10/30]
位于果里镇西付村东南的神公祠,相传始建于元朝末年。是为纪念元顺德年间民间名医吕文昌所建。吕文昌作为历史上一个普通的民间郎中,虽无显赫业绩彪炳史册,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美德却广为世人传颂。关于名医吕文昌的传说,被列入桓台…[2009/3/20]
今人谈及王渔洋(1634-1711),首先想到他是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诚然,王渔洋一生创作诗歌近5000首,提出了诗学理论“神韵说”,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奉为文坛领袖,一代诗宗。王渔洋以他宏富的著述,成为清代文坛上不可无一…[2008/8/29]
竹亭晚坐见雁晚菊花犹放,孤亭气已寒。北来征雁影,遥下楚云端。应自山东至,故乡消息难。家人千里外,曾否寄平安。 此诗系诗人在扬州任推官时的思乡之作。遣词质朴,明白如话,与他作有所不同,读来别有一种亲切之感。 译文: 晚菊的花…[2008/7/25]
青 山晨雨过青山,漠漠寒烟织。不见秣陵城,坐爱秋江色。 这首诗描写雨后的秋山景色,着墨不多,意深味长,景物与人之间有一种默契会心之感,作者在《渔洋诗话》中称此诗为“一时伫兴之言,知味外味者,当自得之”。青山,在江苏仪征县西…[2008/7/11]
农忙收割的日子接近了尾声,手艺人纷纷拾起手边的活儿,带着丰收的喜悦和劳作后的短暂休顿又开始转入了新的生活轨迹。6月21日下午,记者走访了 “桥头烘炉”的高希前师傅。“手艺人就是要将活做得精细” 45岁的高希前是索镇北王村人,在乌…[2008/6/23]
王渔洋在其主管杨州府刑狱大权的五年中,恪尽职守,秉公断案,深受民众拥戴。 顺治十六年五月,反清大帅郑成功自江南北伐,连克数地到江宁一带,大江南北士民纷纷参与,大有不获全胜不收兵之气概。八月,形势巨变,清军获胜。 江宁之战后…[2008/3/7]
冰山,原名青丘、青冢,又名清凉台。海拔高20.6米,占地面积百亩左右,位于马踏湖风景区内。 传说战国时某冬的一天,鲁仲连约颜斶泛游少海,两人一边纵酒畅饮,一边谈论六国时政之得失。他们越饮越开怀、越投机,已到午夜时分还毫无倦意…[20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