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勤勉从政 持身以洁
时间:2008-8-29 10:58:00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今人谈及王渔洋(1634-1711),首先想到他是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诚然,王渔洋一生创作诗歌近5000首,提出了诗学理论“神韵说”,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奉为文坛领袖,一代诗宗。王渔洋以他宏富的著述,成为清代文坛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人物,对中国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考察王渔洋的生平,除去文学活动之外,他还有45年的从政经历,从部曹到词臣,从扬州到京师,最终官至刑部尚书,跻身六部九卿之列,成为一代重臣。他的许多思想影响了康熙政坛。然而,他的政绩往往为诗名所掩,致使后人不大提及。
       王渔洋于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赴任扬州推官,至康熙四年(1665)九月离任,共在扬州为官五年有余。扬州推官是执掌扬州府刑狱之官。王渔洋在扬州期间,恰逢江南“通海案”。所谓“通海”,是指当时部分抗清士绅与退避海上的郑成功秘密联络,从事反清活动。此案涉案人员很多,案情极其复杂。王渔洋赴任后认真开展案件审理工作,五年中处理大案83起。在案件审理中他宽政慎刑,积极平反冤假错案,受到扬州士民的爱戴。在忙碌的公务之余,王渔洋不废吟咏,广交江东遗民逸老,从事文学活动,从而成为江南诗坛的核心人物,赢得了广泛赞誉。大诗人吴梅村对王渔洋在扬州的办事干练和文学才华极为欣赏,他说王渔洋“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称赞王渔洋是“天才”。著名诗人冒襄也称许王渔洋是“今日之循吏”,说他“任而明,勤而敏,廉而能慎者也”。这些都是当时江东的精英人物为王渔洋留下的“传神写照”。扬州历来是江东的繁华富庶之地,他做刑狱之官,掌生杀大权,但王渔洋秉公执法,不循私舞弊。在那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作为扬州推官的王渔洋却不名一钱,正如他自己作诗说的“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康熙四年九月,王渔洋赴京任礼部主客司主事,自此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先后在礼部、翰林院、国子监、户部、都察院和刑部任职。康熙三十一年(1692)八月,王渔洋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户部是掌管全国户籍和财政经济的机关,其中设有宝泉局,是铸造钱币的机构。按照往常的惯例,新钱币铸造出来,办事人员要向主管官员呈送“样钱”,这就很容易演变成借机贿赂上司。王渔洋到任后,立即取消了这一惯例,从而杜绝了这一弊端。王渔洋在户部期间,一次也没有派亲信去钱局,这与“近水楼台先得月”者又是大异其趣。
       康熙三十七年(1698)七月,王渔洋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使,掌管督察院的主要工作。公事之余,王渔洋一般在家闭门读书,除少数诗友登门拜访谈论学问外,门可罗雀。
       王渔洋的人品、学问和处事赢得了康熙的褒奖,康熙曾在畅春苑对大学士等人说:“山东人性多偏执,好胜挟仇。昔李之芳、孙光祀、王清,其仇迄今未解,惟王士禛无是也。其作诗甚佳,居家除读书外,别无他事……”并说王渔洋“老成忠厚,人品学问俱好”。康熙四十三年(1704)八月,王渔洋罢官回新城,家当就是几车书而已。
       综观王渔洋为人谦和,从政勤勉清廉,官声清明,著书等身,这当然与他自幼所受的家教以及饱览诗书加强自身修养有极大关系。新城王氏非常重视家族教育,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就曾制订家训,要求王氏子弟“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这则家训拈出的是“道义”和“读书”四字。王氏后人将此家训刻石立于家祠忠勤祠。王渔洋晚年也曾作《手镜》,教育他做唐山县令的三儿子,让他做官要做到“清慎勤”,要洁己爱民,清正廉洁。这些为官思想今天看来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