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除沉疴 仁心济苍生
时间:2009-3-20 8:43:00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位于果里镇西付村东南的神公祠,相传始建于元朝末年。是为纪念元顺德年间民间名医吕文昌所建。吕文昌作为历史上一个普通的民间郎中,虽无显赫业绩彪炳史册,但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美德却广为世人传颂。关于名医吕文昌的传说,被列入桓台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名录,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在县文化馆和果里镇文化站有关人员的陪同下到西付村中探访吕文昌的传说。
相传吕公文昌,祖籍河南登封,兄弟二人,皆为名医。吕文昌的兄长,艺高一筹,名气较大。吕公文昌遂生远走他乡谋生之意。元顺德年间,孤身一人,离家出走,行医度日。一日露宿荒郊,梦中一老者度化于他,要他一直东行,至脚上的鞋子重七斤时即择水而居。时值雨季,吕公栉风沐雨,昼行夜宿,行半月余,道路泥泞,双脚沾满泥浆,足有七斤重,走到西付村东乌河边,已是筋疲力竭,步履维艰。又见乌河水清鱼跃,岸边平畴万里,顿悟老人之语,遂定居于此,行医为生。
翌年春,乌河两岸流行瘟疫,死伤者众多,人民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吕公文昌采来各种草药,当街熬药救人,一连数月,活人无数。从此芳名远播,桓台人民都把他当作了活菩萨。人们尊敬不仅因他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他悬壶济世无论贫贱,一视同仁,尤恤孤寡贫寒之人。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赶紧救治。基于此,吕文昌在桓台的百姓中口碑极好。
吕文昌的医术十分神奇,病人眼看不行了,到他那里几副药就活过来了。像这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多。最神奇的就是“一针救两命”的故事。据说, 一天中午,吕公外出遇吴磨村一出殡者,吕公近前问讯,知为一妇人难产而死,又见有鲜红的血液从棺木中流出,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他断定人还有救。后,他不顾别人劝阻,执意开棺诊治,仅用银针数枚,依穴施治,不一会孕妇就起死回生,并产下一男婴,母子平安。此事被广为传颂,家喻户晓,人们 都情不自禁地赞颂吕文昌是“起死回生的神医”。
据前辈老人讲,吕公七十三岁辞世,葬于西付村东南角,四方民众(主要是乌河两岸北六村:西付、面窝、东沙、西沙、东付、杨桥)自发捐资,依坟筑台建庙奉之。又传七十五岁时,玉帝念其功德,赦封为神,遂称“神公祠”。神公祠,正殿三间,琉瓦覆顶,飞檐斗拱,钩心斗角,蔚为壮观,两厢配房,青砖粉墙,古色古香。前面有一个十几米宽的水塘,绕着庙台折向北流入乌河,人们叫它“龙湾”。龙湾四周有几棵高大的白杨树,树上鸦雀栖息,终日嬉逐。殿内正面供神公圣母像,都慈眉善目的。殿外楹联上写着“妙手除沉疴,仁心济苍生”,庙门上写着“清溪笼烟绕寺去,铁岭衔云戴月归”。每年的三月十六,九月十六为庙会日,四方商贾世人齐聚庙前,设摊经营,摩肩接踵,百里之内善男信女携香火供品,前来烧香还愿者络绎不绝。大殿内檀香缭绕,钟磬合鸣,此盛况绵亘数百载……
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往往将艺精德馨之人理想化,加之当时科学落后,缺医少药,人们染病后得不到及时救治,往往求助于“神”,当时的诸多郎中亦都假借吕公文昌之名,问诊施治,因此,神公之名日盛,及至后来,善男信女每遇事端,即求助神公。遇大旱之年,四乡民众亦搬请神公祈雨。据老人讲,此番也多有灵验。虽说是久旱必雨,巧合而已,然而,神公之神却让更多人深信不疑。至此,吕公文昌已完全被神化。
在历代传颂过程中,吕公文昌被神化实属自然,并建庙立碑纪念,也无可厚非。道光28年,神公祠重修,并立碑纪事。1955年大殿坍圮,塑像尽毁,木料砖石有用于公益建筑,有用于村民房屋基石。原庙台亦作为公用的土场,取土用之。数年后遗址已荡然无存。改革开放后平为耕地。
为弘扬传统美德,再现历史原貌,2006年春,西付村强守云、吴庆坤、高金博等人自发倡议村民捐资重建神公祠,短短数日,即捐得六万余元,仅用月余主殿便已竣工。2007年 正月二十九全面施工,并于2007年3月16日举行开光落成仪式,并立每年的三月十六、九月十六为春秋庙会日。
神公祠终于在盛世之年重现原来的风貌。这不仅昭示着民俗文化已深深植根民众心中,亦说明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崇尚和颂扬。
关键词:|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