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湖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马踏湖区为各国南北战略要地。齐桓公(又名公孙白)经过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各路诸候大部分被征服,齐国势力日趋强大。齐桓公为了达到列国公推他为领袖之目的,曾在该地(又名会城)重兵列阵大会各路诸候,而各诸候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被擒,遂率大军纷拥而至,于是众马践踏,平地成湖,故名“马踏湖”。千百年来,马踏湖旖旎的风光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名士,他们无不对这自然奇观、圣地佳景赞叹不己。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曾到此湖,即兴赋出了“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锻,纵教匹练写秋光”这首脍炙人口的佳篇。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诗人,遂摘取诗人后两句的倒数第二个字,将马踏湖改为“锦秋湖”。
元朝兵部侍郎于饮在济南做官时,常坐船至索镇,后入马踏湖游览。一日,他登上锦秋亭即兴写下了“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城市,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的名作。
明朝南京吏部考功郎王象春,游览了马踏湖后,兴致勃发,浮想联翩,挥毫疾书了“西湖名胜古擅长,剩有锦秋可比仿。若把西湖移岸上,新城真号小钱塘”这一美妙的绝句。
清朝刑部尚书、主持文坛数十年的大手笔王渔洋,小时候曾在马踏湖避难读书,特别喜爱马踏湖的风光,他写了“锦湖水色胜湘湖,雉尾莼羹玉不如,持谢江南陆内史,酪浆还得似渠无”等许多赞美马踏湖的优秀诗篇。
湖区两千余河道纵横交叉,苇田、藕田错落有致,胜产各类淡水鱼、虾、蟹、蚌等,湖区产品莲藕、金丝鸭蛋等更是难得的美食,多是进京超级贡品。
起凤桥的传说
起凤桥在马踏湖东的起凤村。它是架在乌河上面的一座桥。据《黄氏宗谱》记载:先祖原籍直隶冀州枣强县司窦村,自洪武四年徒居山东济南府新城县演马庄,八世祖朱选从演马庄迁居(乌河西岸)此村。从此,黄姓居乌河西岸,魏姓居乌河东岸。为沟通两村,方便往来,人们便在乌河上面搭了一座木桥,这木桥倒影在河中,酷似一个“耙头”,于是起名为耙头桥。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早晨,东方刚泛着鱼肚白,一群农人就扛着锄镢下地干活,当走到耙头桥上的时候,忽见一只金凤凰“扑啦啦”从桥下飞出来,“呀,呀”叫了两声,便向着西北方向飞去了。这桩新奇的事儿,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乌河两岸的家家户户。金凤起飞,吉祥开瑞,遂之人们便将耙头桥更名为起凤桥。
鱼龙湾的传说
马踏湖中鱼龙湾据说原来水面有几百亩之阔,水深不可测,附近渔民约定不准下湾捕鱼,只准向湾内放生。每年清明节前后总有几数善男信女特意从外地买来活鱼放生,久而久之,湾中鱼多且大,湖区人们称这些大鱼为仙鱼龙。
有一年的七月十五日,一乡民撑舟晚归,途中忽然寒风骤起,顷刻间,纷纷扬扬竟下起了大雪,冰封湖面。舟行朦胧中见一老者须发苍白,由水上缓缓而来。乡民正值愕然,老者却含笑说:“后生勿惊,吾乃龙窟主人,特邀你去吾处安身,以防冻坏。”说罢,用手一招,乡民便飘然跟随而行,他们左拐右拐,不多时,眼前豁然开朗,只见街道纵横,霞光冉冉,前面现出一座黑漆大门,上写“鱼龙洞庭”四个金光大字。老者进门即呼童唤仆,设美酒佳淆款待乡民,并说:“此亦是家,只管放心。”乡民想问什么,老者说:“不必多问,日后便知。”
乡民在酒足饭饱之后,遵老者所嘱,昏然睡去。第二天醒来却依然身在船上,安然无恙。天明日出,冰雪消尽,湖上仍是一片初秋景象。回到村中,备言其事,大家都认为这是鱼仙显圣,于是,众乡民纷纷置酒菜在湾边祭奉那位怜贪济苦的鱼仙。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在湾边放生,七月十五日放荷灯、扎花船祭奉鱼仙成为这一带居民的习俗。
会城传说
在今马踏湖东岸,夏庄村东一带,为古会城遗址。遗址略呈方形,长宽约半公里左右。墙基高约一米半。周围高,中间低,像小盆地。当地人叫东城子。明天启《县志》载:“会城,旧志云:在新城东北四十里,旧传为齐桓公会盟处。”据查:古为平洲。西周,宣元元年(公元前827年)公会齐侯于此,名会城。汉在此置平安县,莽新改曰鸿睦,南朝宋置长乐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会城县。会城东枕渑水,西依乌河,处干乘、博昌之间。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南北之战略要地。传说,齐桓公经过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各地方的诸侯大都被征服了。为了强迫列国公推他为领袖,齐桓公曾在会城这个地方重兵列阵,大会六国诸侯,而六国诸侯惟恐落入齐桓公的圈套被擒,也带大军纷拥而至,众马便将这片土地踏成了湖泊,故名曰:“马踏湖”。然而,传说归传说,事实归事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华沟村治水时,在马栏子一带曾挖到了马粪层。据在场的人们讲,当时仅挖下米数深,究其面积多广粪层多厚,难以估计。
齐台传说
齐台原名柏寝台,在今马踏湖中华沟村西北三公里处。当地人叫齐家台子。遗址高出水面一米半左右,形似乌龟,面积约100余平方米。据传,齐景公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离宫,以寻欢娱,号为寝台。某天,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射猎于青丘,不料在纷乱的场面中,丢失了一匹心爱的良马,于是怏怏不乐。晏子看到国势日非,风雨如晦,不能多在此逗留,便劝齐景公起程返京。可是,齐景公有个毛病,戏马或女乐不尽兴,任何人是无法使他收场的。齐景公就打发晏子先回去,以再寻找一下那匹良马为借口住了下来。晏子走后,没了眼线,齐景公毫无顾忌了。他白天射猎于青丘,晚上娱乐于寝台。爱妾芮姬柔声娇姿,百般献宠,又是歌,又是舞,又是纵酒狂欢,把个一国之君弄得朝政抛于九宵云外,终日如醉如痴,神魂颠倒,留恋忘返了。
青丘的传说
青丘位于马踏湖华沟村北几华里处,当地人叫青子。相传古时候青丘这块地高于其它的台田,形似乌龟状。夏季水大了,丘能随水上浮,水再大也淹没不了。据历史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与晏子游于少海(马踏湖古名),青丘上野草葱郁,树木茂盛,野生动物多,如野兔、野鸭、狐狸、猫头鹰、獾等。颜斶曾隐居于青丘,他在当时是位有名的贤士,齐宣王曾多次派人请他辅佐朝政,他都婉言谢绝,在这里过隐居生活。曾与华沟村窈窕淑女宋娴慧结为伴侣,在青丘上种田、养鸡、鸭、捕鱼,与华沟村百姓和睦相处,华沟村村民常在青丘上歇息、谈心。颜斶得知村民有人贫困,就慷慨解囊相助。每逢春节,华沟村民会到青丘上给颜斶拜年。他死后葬于此地,故一名青冢。后人为纪念颜斶,在青丘上面筑一大平台,建颜斶祠以示怀念,所以又叫青凉亭或称清凉寺。
颜斶祠匾额:无欲则刚
上联:少海容我静;下联:名利何所求。
清初大诗人王渔洋写诗赞曰:
未世寡尚志,薄俗希乘轩。
岂不贵纁帛,形役神不全。
吾高颜夫子,抗节邈齐宣。
踵虞宁足论,殿上呼王前。
晚食与安步,讵以荣利迁。
监门良自贱,趋士亦以贤。
俯仰二千载,吊古悲荒阡。
墟墓绝绝樵采,清风激颓。
据说,颜斶是古历三月十八日死的。为了纪念这位贤士,每到这天,湖区人民群集到青冢之上祭扫颜斶墓。久而久之,形成庙会,俗谓之青冢子会。
颜子钓鱼台传说
相传战国时期,齐人高士颜斶不愿出仕,且为避乱世而隐居于马踏湖。在马踏湖内五贤祠东北面有突兀高台,其上四面杨柳,浓荫蔽日,空气宜人;水中蒹葭数顷,接天莲叶,碧波荡漾,鱼虾肥美。颜斶在湖中耘耕于陇亩,垂钓于湖的过程中发现此处,觉得此处是垂钓之良所,于是便经常在此钓鱼。一次钓得一条硕大的鲤鱼,却谓之鱼神,轰动当时,后来此台被称为颜子钓鱼台。
人们为纪念此事在台上建茅屋数间,青砖为基,土坯作墙,草檐木楔,古朴雅秀。门上对联曰:“兴到烹,茶邀月共;闻来者,酒对花斟。”门心对联曰:“户对高山千古秀,门临锦水万年青。”横批曰:“鸟语花香。”室内正面有清朝举人张汉渡撰写的中堂一幅:“潋滟湖光接水天,先生曾此钓鱼船。把竿笑傲轻钟鼎,万乘呼来竞不前。”
两旁对联:琴棋书画人雅淡,风花雪月韵清高。
东西山墙有七绝四首,系邑人增生宋次中所作。其诗是:
左界青芦右界蒲,渔家少妇不迷途。撑船直入花深处,戏折莲蓬赠小姑。
一夜西风起蓼洲,鱼台日上渔千舟。儿童亦窃慈亲线,偷向水边下钓钩。
双双渔艇系柴扉,又见瓜皮载罩归。都说开凌鱼味美,今年更比他年肥。
一层花树一层球,灯系花枝红满洲。怪得游人多傍水,笙歌多半在湖楼。
台东北角有一条石探于水中,传为当年颜子钓鱼处。而今,颜子钓鱼台早已不复存在。每当游人至此,多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付东流”之叹。
冰山遗址传说
冰山,原名青丘,青冢,又名清凉台。传说战国时某冬一日,鲁仲连约颜斶泛游少海,两人一边纵酒畅饮,一边谈论六国时政之得失。他们越饮越开怀,越谈越投机,已到午夜时分还毫无倦意。当他们拨船欲归之时,鲁仲连的家人找来慌慌张张地说:“老爷,大事不好了!你派出打探的人回来说,京城临淄被秦军攻破,齐王已经投降了。老夫人让我来叫你赶紧出走躲避一下。”鲁仲连听罢,心潮如浪翻卷,眼睛直直地盯着茫茫海面。他想起当初劝说平原君时说过的话:“如果秦昭王统一了天下,那我将投海自杀,决不当他的顺民。”于是他面对无垠的夜空高声喊道:“苍天啊,你为何欺善从恶,让暴秦得势!我鲁仲连堂堂七尺男儿,决不食言!……”颜斶正要上前劝阻,他已纵身跳入海中。顿时,巨风呼啸而起,大雪纷飞飘落,青丘突兀立起一座冰山,长百步,高数仞,峰峦叠嶂,洞壑幽邃,灯火荧荧,威严而又壮观。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高士,在青丘的最高峰建起一座精美华丽的亭子,名曰:清凉亭。朝北面悬挂一幅金字匾额:“冰山遗址。”
青丘上冰山屡屡出现。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一书中记载:“康熙戊申,予邑北锦秋湖中,冰立如山,高可数丈许。岩洞林壑皆俱,千峰万壑宛转。关连;元近,走观之入其中者如在深山。而表里洞彻类晶玉。旬日始消。”后又在《居易录》一书中记载:“壬子,亦有此异。”《新城县志》里也有这样的记载:乾隆癸巳正月,日将暝,湖上风雾骤作。其夜清凉台积冰如山,高二三仞,长二三百步,峰峦耸峙,蹬道盘行,寺塔宛然。其洞壑幽邃,沉香望之,有数百里之势。每夜灯火荧然,若数盏环其上,月余冰消。
鲁连井传说
今马踏湖的华沟村,《新城县志》载:“今华沟村古鲁连陂也。”陂,《辞源》释之为:“泽畔障水之岸。”这就是说,鲁仲连隐居在古为少海之滨,今为马踏湖的岸边。而今华沟村有鲁仲连故居遗址,鲁仲连吃水用的井还完好存在。传说,鲁仲连故居是座北朝南的三间茅屋,井在其屋后。这里,背湖面渠,柳暗花明,清幽别致。后来毁于大水之中。明初,宋氏自枣强徙居此后,重建鲁仲连故居于其旧址。构筑的向阳门楼,青砖老瓦,古朴典雅。上面镌有“鲁仲连故居”五个大字。进得大门,花墙错落,垂柳拂地。穿过月门便是古居正三间庭房。房高三米,苇草苫成房顶,房内正面悬挂着鲁仲连画像。两旁有汪尊写的对联。上联:“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铤”;下联:“田单浸逞烧牛计,一箭经输鲁仲连。”四面是历代名流题写的诗文,有李白的“古风”,赵孟頫的“咏鲁仲连”等等。然而,昔日重建的鲁仲连故居,随着岁月的流逝,现亦不复存在了,惟有那口老井,还在那儿向人们述说着鲁仲连当年之风流,显示着他蹈海就义的高风亮节。
锦秋亭传说
锦秋亭,一名东坡亭,又名东坡登临处,在今鱼龙湾村东北二公里的李家台子。该地有三个不等的岛屿组成,地积约十亩,绿树成荫,四面环水,荷香苇荡,船梭往来,鸟鸣鱼跃,为马踏湖胜绝处。传说,苏东坡在密州(现在的诸城)做刺史时,曾经到此横湖游览,登上此台,环赏湖色,赞不绝口,于是赋《横湖绝句》: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
后来为纪念他在此建一亭,用此绝句后两句的第六个字取名为“锦秋亭”。
据元朝于钦在《齐乘》一书的“锦秋亭”一则记载:“锦秋亭,博兴东南城上,中统(元世祖年号,1260—1264年)中邑人所建,取坡诗命名。”于钦乃元朝的兵部侍郎,他曾乘船经小清河入此湖,饱览湖景,一日登上锦秋亭吟诵苏诗,心扉顿开,引起共鸣,于是感慨大发,挥笔写下了《锦秋亭》诗:
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
海气朝成市,山光对晚楼。
舟车通北阙,图画如南州。
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
三贤祠的传说
滚滚的历史长河,冲击着一切,改变着一切,颜斶祠也不例外,岁久废圮。不过,颜斶不慕荣利,不畏强权的高大形象,却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然而,义不事秦的鲁仲连,舌战众道家的辕固,同颜斶一样,都具有贤士高风,且又都家居湖区。不知何年何月,湖区的人们在清凉台上给他们三人建了一座祠堂,名曰:“无欲亭。”匾额为:“无欲则刚。”明初,无欲亭毁于战乱。明末清初,由于连年兵荒,政局不稳,新城王氏家塾迁于青丘。并将三贤祠由锦秋庄(华沟村别名)移到冰山遗址。因为王氏从明朝万历年间世世为官,并企冀子孙后代也居相位,名扬天下。于是歪曲湖民之意,易辕固之位予诸葛亮。
同治三年重修三贤祠,以年代排列塑像。鲁仲连居中,诸葛亮在左,苏东坡居右。颜斶、辕固各有牌位配亭。两山墙立有侍童二人,人呼为二哥哥。
民国十五年,村民捐资扩建三贤祠。规模空前宏大,大殿三间,厦檐四柱合抱。
中间两柱楹联是:
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
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
边柱楹联是:
黜秦帝,讨汉贼,力匡汉家,
缅昔年勋业文章,各有大名垂宇宙。
蹈东海,庐南阳,辉映西蜀,
问诸处春秋享祀,何如此处好风光。
门上对联为:
异姓结同心之侣,
一堂萃三代之英。
匾额是:冰山宛在。
大殿内供三贤塑像,并绘有壁画多幅,皆以三贤事迹为题材绘制。每年三月十八日来此瞻仰三贤的人,不计其数。其中有善男信女,也有奇士名流。这里成了马踏湖的一大胜景。
令人痛惜的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九六六年三贤祠被“横扫”,破坏殆尽。
胜处祠传说
明嘉靖年间,当地人为纪念苏东坡和于钦,在李家台子建起“胜处祠”。有三间堂屋,重梁挂柱,花格棂扇,古朴雅致。匾额:“胜处祠。”对联:“波影同远山相照,湖光共长天一色。”迎壁刻有王象艮的五言诗:
急雨过湖上,青山列翠螺。
水添舟渡穏,人语鸟惊过。
白鹭依依下,红鹳灼灼多。
会城时隐现,沿岸有归蓑。
祠堂门上面匾额:卷云泻练。
门联:缅于公战马怀苏轼神笔。
祠堂内楹联:
两代家杰留胜处,一朝明公治锦秋。
大匾为:先忧天下。
祠正面分左右置苏、于二公牌位。
相传,苏东坡任密州刺史时,曾入马踏湖,登上李家台子环赏湖色,赞不绝口,遂写下了赞湖名诗《横湖绝句》。湖民为纪念这一文学家,在此建一亭子,名曰:“东坡亭”。元朝兵部侍郎于钦也曾游历过马踏湖,并在《齐乘》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当年东坡游历湖区时的情形,于钦也欣然写下了《锦秋亭》诗。
清乾隆年间,因为翟翷知县开发湖区有功;刘大申知县廉慈公正,爱民如子,人们又在两山设了二公牌位。两山有对联相对:
翟公一边是:效李冰造起一道拦水坝;
刘公一边是:仿大禹开凿八里倒流水。
而今李家台子那古雅的建筑、精美的碑刻早已被历史这位伟大的博物家收藏了,我们只有翻阅着记载去领略那文化精粹了。
徐夜书屋传说
徐夜书屋位于马踏湖的青丘上。
满族起兵入关建立清王朝后,开始以武力来征服全国,残酷地奴役以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因此,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地爆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徐夜,字东痴,是当时有名的文人。他为显扬民族气节,志不仕清,于是便隐居于马踏湖的青丘之上,终日读书写字,吟诗赋词,自称其住处为“徐夜书屋”。一日,王渔洋远道而来拜访,看他日午未起,柴门紧闭,入见之后,颇为感慨,遂即挥笔赠诗一首。诗云:“先生高卧处,柴门翳若竹。雪深门未开,村鸡鸣乔木。日午饮烟绝,吟声出茅屋。……”
清朝中期,王氏续修三贤祠时,加修了“徐夜书屋”,自成小院,厦屋三间,屋内正面悬有徐夜绣像,绣像两侧分别悬挂着他有名的诗文。如:《锦秋湖渔夫》诗:“竹笠蓑衣共一船,载将明月入芦烟,侬家不解耕耘苦,手把鱼叉即是钱”。
西山墙悬有:“东痴诗似陶渊明,峙刻处更似孟郊”。
东山墙画有徐夜与王渔洋埋首书案,专心致学,含蓄深沉的壁画。屋门外,厦檐底下悬一横匾,书曰:“徐夜书屋”四字。院内甬路西侧西屋三间,用作厨房一间,书库一间。
五贤祠的由来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琅玡郡阳都县(山东沂南)人。年轻时随父避难荆州,后借探亲之际,沿临淄、西安(索镇)诸葛庄一线,驾扁舟登马兰台(华沟南沿),极目览景,心旷神怡,即兴赋诗《观湖即目》:“今我访齐都,放荡鲁连坡。观湖河秀气,今翠为姑苏。借予一海鸥,自挟双凤凰。含笑瞰倒影,欣然胜吴刚。”
明中后期,“江北青箱”之王氏(王渔洋)祖父王象艮鉴该诗之内涵,慕孔明之文治武功,便改华沟为锦秋庄,重修三贤祠,改辕固先生塑像为牌位,加塑诸葛亮之塑像,并将他推为五贤之一。可见人们对诸葛亮的推崇。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几经贬谪,宋哲宗时曾任登州、杭漩、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又贬谪惠州、琼州,病死杭州,追谥文忠。天命之年知登州时,弟子、兄弟互访,路经少海时数访鲁仲连于会城湖,即兴赋诗一首“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弟子称其诗为北国湖光之最。
清乾隆年间,湖区人民维修五贤祠时,以“江北青箱”王氏叔侄为首倡导“三贤”者:一曰鲁仲连、一曰诸葛武侯、一曰苏文忠公,颜斶、辕固二贤设牌位祭之。
鉴于以上情况,1985年在三贤祠旧址,由政府和村民投资重修祠堂时已改为五贤祠。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面积2475m2,整个建筑包括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还有钟楼、鼓楼和大门,大殿高9米,巍峨壮观。殿内五贤塑像是山东艺术学院雕塑教研室主任张昆仑副教授制作。五贤塑像一字排开,中为鲁仲连、左为苏东坡、右为诸葛亮、东西为辕固和颜斶。诸葛亮、苏东坡是一代军事家、文学家;鲁仲连有胆识、仗正义,乐于扶危济困,为人排难解纷;颜斶不畏权势,不慕荣利,是齐国高士;辕固是西汉“齐诗学”的开创者,为人公正廉直,为人们所敬仰。这就是人们新推崇的五大贤人。
辕固传说
清末刘大申,年轻时参加官府组织的会试,因疲累竟于案头睡着。忽梦一白须白发老人翩然而来,自称姓辕名固,新城人,拍其肩膀,责备他不该睡觉,并就考题作了诸般提示。刘大申一惊而醒,提笔作文,有如神助,终于高中。放官时,刘大申坚持来新城任职。始到新城,即遣手下幕僚官吏四处打听辕固其人,数月竟无所获。后来,到田庄地界,偶然听说了辕固村有个辕固冢,心中起疑,即动身前去察看,一到冢前,心生感应,断定梦中老人即此冢土下所埋之人,当即跪倒磕头。是夜,即在冢边下塌,老人忽又来,对他颔首微笑,猛然而醒。村人告诉刘大申,辕固是个汉代的大官,本村就是他的故里。村名即因他而来。他死后葬到这里,他的3000多学生来他坟前祭奠,每人用衣襟兜一兜土来给老师培坟,结果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冢子。后来,刘大申派专人拨专款来此修了辕固坟,又修了辕固祠堂,根据梦中老人白须白发形象,塑了辕固像。刘大申在辕固祠上题对联一副:
托神灵 与故里 近代相邻 春秋非懈
务正学 已立音 守正不阿 道遵固儒
后刘大申高升后,其继任赵鹏迁继续整修祠堂,也题联云:
上下两千年,唯问几人传汉学
纵横两万里,曾从何处授齐诗
此后若干年,冢和祠堂的名声渐渐传遍四野八乡,每到年节,拜者成千上万,一时烟火鼎盛。传说辕固同情穷人,如果有谁家婚丧嫁娶急需家具,可在冢子前烧香叩拜,说明心愿,第二天黎明再来,就会看到所需之物摆在坟前,但用完后必须归还。后来,有一个人借完东西后没有归还,便再不灵验。
鱼龙湾与仙鱼洞庭
据康熙三十三年《新城县志》载:鱼龙湾,在锦秋湖中,水漩涡不定,传说是龙窟。天将雨,往往见龙挂,雨罢还归于此。
据调查,鱼龙湾在鱼龙村中间,又名龙湾,南北朝时叫鱼津。到了元朝和明朝史称鱼龙湾。它经历过世代山洪、黄泛的惊涛骇浪,阅尽了锦秋湖上的千古沧桑。以其历史的悠久、藕市的繁荣和“龙脉鱼丽”之景观闻名遐迩,是跌落在平州二湖之间的一颗明珠。
据调查,汉时的鱼龙湾,东西最阔腹150米,南北长350米,状如葫芦。南接锦秋湖,北连麻大泊,水深浪阔,烟波浩渺。雷雨苍茫,可见数龙倒挂,鳞甲森森;晴天,日照风轻,波光粼粼。它有汇纳泰岱五派沧浪,吞吐平洲二湖烟雨的气势和晨烟暮雨的自然景观。有联云:
吞泰岱五派沧浪,朝气连空翠;
吞平洲二湖烟雨,暮云拂洞寒。
鱼龙湾,历为湖乡最大的莲藕、鱼虾集散码头。日近黄昏,上千只藕船陆续停靠,泊位鳞次。码头上下“藕把”鳞次栉比,依次成交。藕栈内外,商贩云集,车水马龙。“秤官”的裁码声清脆悦耳。入夜,灯火通明,纷纷攘攘,通宵达旦。论成交额,可谓日进斗金,有民谣:“金扒头桥(起凤桥)银夏庄,不跟鱼龙湾一后晌。”
拂晓,又渔舟纷至,鱼商虾贩争相抢购,纷沓成交后各奔东西。在旧社会,它给水乡穷苦大众带来无限的生活活力。“饭炊菱米羹莼菜,卖得鱼钱作酒钱”、“一夜湖潮拥蟹至,朝来几担入城中”。这是对湖上劳动人民半耕半钓生涯的真实写照。
深潜在鱼龙湾内的“鱼龙洞庭”相传是一个“神鱼”洞,又名“龙窟”,元、明朝时期称鱼龙窟。原始洞口在卧龙桥旧址以北10米的海湾东岸下,水深莫测,奥如海眼。洞口直径一米半,出水处的海崖上横嵌“鱼龙窟”3个砖雕大字,洞联为“龙挂雷雨飞,散还窟于此”。洞口往里以百分之五的坡度渐深,东进50米左右便是洞庭。洞庭呈椭圆形,进深4米,横阔6米,能回旋,供群聚。穿过洞庭,鱼洞沿旧鱼龙大街北侧直走龙眼北井(俗称北井,废于清末民初),再折而南至大街南沿的龙角槐(俗称老槐树)底下与龙眼南井(废于民国三十二年)相通,全长200米。传云:龙槐左右龙眼井,一脉相通入洞庭。湾干鱼不见,洞中有龙潭。曾有人验证:从井口撒进高粱去,于洞口泛出糠皮来。清末宋家癝生宋瑞图曾作《仙鱼洞庭》绝句:“苍龙卧深泓,仙鱼居洞庭。寒暑皆如春,海底水晶宫。”从此改称“仙鱼洞庭”。
据分析考证:“仙鱼洞庭所在,是一条地下沙沟(砂姜)带,为习食砂姜的鲤鱼年深日久地掏食而成。
每逢风和日丽或鱼龙挂雷雨飞连连时,大如扁扉的鲤鱼出洞,时而浅底觅食,时而浮波戏水,有的三五翔游,有的拍浪腾空,有的与游童戏斗,从不伤人。时有“龙脉鱼丽”之称,人以为瑞。更积数代趣闻轶事之传,“神鱼”之说蜚声远近。流传最久、最广的“神鱼”故事有:化老叟“龙槐月下听興”、“桥下雪夜送暖”;显灵感征无信“驶风齐陵拔树”。后来因特旱,“神鱼”化作道人云游四方,迄今未归。
从清朝至民国三十年,鱼龙湾人有清明节在湾上“放生”、上供以祈保全庄太平、年景丰收的风俗和长年投米投饭、拒捕捞、禁污染等村规。村民每逢风调雨顺,丰收在望之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这天,还有在鱼龙湾上放河灯、搭戏桥,以庆丰收、祭“鱼神”的传统习惯,至今不衰。
仙鱼洞庭和龙眼北井(井场尚存)淤毁坍陷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十年的两次大黄水,龙眼南井也在复淘的当年坍废。二人合抱,新枝繁茂的龙角槐,于1977年展宽鱼龙大街时废弃。
现代的保护措施:在卧龙湾旧址南侧弯下重建仙鱼洞庭一座。洞庭上面盘池内的鲤鱼盘踞基座上,立塑一身高1.9米的“仙鱼道人”,身披道袍,扶持拐杖,念禅守心,一派慈祥道貌。盘池底下是洞庭,洞口朝北,上书“鱼龙窟”。水时可半露,水大时全隐水下,森严袭人。
鲁仲连义不帝秦
这是公元前258年发生的事儿。
秦国的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魏国国君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前去援救赵国。由于晋鄙畏惧秦军,便把军队驻扎于赵、魏两国的交界处——荡阴。
安厘王又遣外籍人来魏国做将军的辛垣衍,伺机从小路进入邯郸,通过赵王的公子平原君的关系,去会见赵王,说:“秦军急于围困赵国,是有原因的。从前,秦昭王和齐湣王争强称帝,后来齐湣王取消了帝号,秦昭王就取消了帝号。如今,齐湣王死了,国家势力衰弱了,惟有秦昭王能称雄天下了。看来,这次秦国攻占邯郸,意图大概是要重新称帝。赵国如能派出使者真诚地表示拥戴秦昭王为帝,他一定很高兴,会撤兵回去的。”平原君听了这话,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
这时,鲁仲连在赵国游历,恰巧碰上秦军围困赵国,并且听说魏国来人要劝赵国拥戴秦昭王为帝,于是就去会见平原君,问道:“你对这件事打算怎么办呢?”平原君说:“我哪里有什么好办法?前不久,我们和秦国在长平打了一仗,百万大军给打光了。眼下,秦军又深入国内包围了京城,安厘王派辛垣衍来,要我们拥戴秦昭王为帝,这个人现在还在这里,我哪敢再谈论这件事呢!”鲁仲连说:“原先我还把你当作天下的贤公子,听了你这些话,我才知道你并不是天下的贤公子啊!魏国的说客辛垣衍在哪里?走,你领我去见见他,我要替你责备一顿,让他回去。”平原君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叫他来会见先生吧!”
平原君见了辛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现正在这里,让我介绍他会见将军。”辛垣衍思考了一下,说:“我早就听说过鲁仲连先生,是齐国一位道德高尚而不愿做官的人,可我是奉魏国君子的命令到这里来办事,有特定的职责,还是不见为好。”平原君说:“我已经把你的事泄露给他了。”辛垣衍不好再推辞,只得答应。
鲁仲连先生见到辛垣衍后,施礼而坐,一言不发。沉了半天,辛垣衍只好开口:“据我观察,住在这个围城里的人,都是对平原君有所求的,可我审视先生的神情,完全不像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不知先生为何长期居住而不离开呢?”鲁仲连淡然一笑说:“有些人认为春秋时期的贤士鲍焦,是因为心胸不开阔而死,那是不对的。我认为这些人对他不理解,以为他只是为了个人,其实不然,他是对现实不满,宁可抱树饿死,也不愿为诸侯帝王效忠。要知道,秦国是一个废弃礼义,崇尚战功的国家。而今,秦昭王肆无忌惮地自称为帝,要做各国的统治者,如果竟然让他顺利地统一了天下,那我将会投海自杀,决不当他的顺民!现在我要会见将军,目的是为了帮助赵国啊!”辛垣衍急切地问:“先生怎么个帮助法?”鲁仲连肯切地回答:“齐、楚两国早已帮助它了,我打算再请你们魏国和燕国帮助它!”辛垣衍丝丝拉拉地说:“燕国嘛,我想他可能听从你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而今派我来干什么你是知道的,那怎么能使我国来帮助它呢?”鲁仲连不加思索地说:“现在魏国之所以不帮助赵国,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秦昭王称帝的危害。”辛垣衍疑惑地问:“他称帝有什么危害呢?”鲁仲连觉察他心扉开始活动,便循循善诱地道:“从前,齐威王曾经实行过仁义,要率领天下诸侯去朝见周烈王,当时周朝既贫困又弱小,诸侯都瞧不起他,不予理睬,惟有齐威王一个人去朝见。事隔一年多,周烈王死了,诸侯们都去吊丧,齐威王晚到了些,新即位的周显王大发脾气,说:‘天子死了,这是天崩地裂的大事,莫说你们,我也得睡在草席上守丧,而东方属国的田婴齐却是最后才到,哼!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该砍头!’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骂道:‘呸!你妈原是个丫环,有什么了不起!’这件事结果成了天下人的笑料。周烈王活着的时候,齐威王去朝见他;周烈王死了,齐威王就骂他,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受不了周显王的苛求啊!然而,天子本来就是这样,哪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辛垣衍有所醒悟地说:“先生难道没有看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侍奉一个主人,难道是他们的力量抵不过他,才智比不上他吗?不是!是由于害怕他的缘故。”鲁仲连说:“对!魏国和秦国相比,不就是奴仆和主人吗?”辛垣衍说:“是啊!”鲁仲连说:“既然如此,我要叫秦昭王把安厘王剁成肉酱,再放在锅里油炸!”辛垣衍的脸色显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说:“嘻!先生说的太过分了,你怎么能叫秦昭王把我们的国君剁成肉酱再放在锅里油炸呢?”鲁仲连看到辛垣衍较起真来,他就用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儿,进一步给他讲清这个道理:“当然罗!你听我说。从前,鬼侯、鄂侯和周文王是殷纣王的三个诸侯,鬼侯有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就把她献给了殷纣王,可是殷纣王却认为她长得很丑,就把鬼侯剁成了肉酱。明明不是那么回事,鄂侯就替他辩白,殷纣王又把鄂侯的尸体做成肉干;周文王听了这事,仅因为长叹了一口气,殷纣王得知后,就把他抓来拘留在牖里的牢房里,关了一百天,还想把他处死。你想,他三人称殷纣王为帝,不都落到了悲惨的下场吗?”
“再举一桩事例。过去,乐毅破齐后,齐湣王逃亡出国,夷维子执鞭驾车随行,来到鲁国,夷维子问鲁国官员:‘你们打算用什么招待我们国君呢?’鲁国官员说:‘我们准备用牛羊豕各十头来款待你们的国君。’ 夷维子问:‘你们这是根据什么样的礼节来招待的呢?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啊!天子到诸侯国去巡察,按照礼仪,应当是诸侯腾出自己的宫殿,交纳锁钥,住到外面去,并且掖起衣角,捧着几案,在堂下侍奉天子用饭,天子用完饭,自己才能退下去处理政务。’听了这话,鲁国官员赶紧闭门上锁,拒绝齐湣王入境。齐湣王打算途径邹国到薛地去,恰在这时候,邹国国君刚刚病故,齐湣王想进去吊丧,夷维子通知新即位的国君说:‘天子来吊唁,你们一定要把灵柩移到相反的方位,从朝南的方位移到朝北的方位,这样好让天子坐北朝南吊唁。’邹国大臣们得知说:‘如果一定要这样做,我们宁可伏剑自杀。’结果齐湣王未能入境。邹、鲁两国国君活着的时候,臣子们未能好好侍奉,死后也不能完备的举行殡礼,可当齐湣王想对他们摆天子的威风时,他们还果敢地拒绝接受。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彼此都有称王的资格。看见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想服从它,尊秦昭王为帝,这就使得堂堂三晋的大臣,反倒不如区区小国的奴仆、卑妾哪!再说,如果不加制止而让秦昭王真的称了帝,他就会撤换诸侯的大臣,要免去他认为不行的,任用他认为贤能的;除去他们所憎恶的,补上他们所合意的,然而还要把自己的女儿和专门搬弄是非的姬妾,嫁给诸侯做姬妾。试问到那时安厘王哪能平安无事呢?而且将军你又怎么能保住现在得宠的地位呢?”
一席话把辛垣衍说得坐不住了。他茅塞顿开,大义方明,站起身来,向鲁仲连深鞠两躬表示谢罪,说:“当初,我把先生当作平庸之人,我现在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贤士。我请求马上离开这里,不敢再谈尊秦昭王为帝的事了。”
秦军的将领听到这个消息,就下令退兵五十里。事有凑巧,正好遇上魏国信陵君夺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大军来救赵国。突如其来的袭击,秦军大败,只好撤离邯郸,回国去了。
事后,平原君打算封给鲁仲连官爵,鲁仲连多次谢绝,始终不肯接受。于是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到酒兴正浓的时候,平原君起身,走到鲁仲连跟前,拿出千金厚礼来酬谢他。鲁仲连爽朗地笑道:“对天下之士来说,所宝贵的,是能替人排除忧患,解除苦难,消除纷乱,而自己什么报酬也不要。如果要什么报酬的话,这不就成了做买卖的商贾了。我鲁仲连决不做这样的人!”于是鲁仲连起身告辞了。平原君终生再也没有见到他。
辕固力挫窦太后
汉朝的时候,汉景帝非常器重辕固,把他封为博士。
一天,汉景帝和晁错、辕固正商谈着国事,侍从进来道:“启禀万岁,窦太后、窦将军、梁王朝见陛下来了。”话音未落,三人已经说说笑笑走到面前。这窦太后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将军是窦太后的侄儿窦婴。梁王是汉景帝的弟弟刘武。这种场合,国事谈不成了,晁错和辕固刚要告退。汉景帝笑道:“二位爱卿不必如此,快来入席,陪我照顾着太后、梁王喝几盅。”万岁诚意挽留,晁错和辕固不好推辞,只得在下首坐了。
汉景帝是个易动感情的人。自打弟弟梁王去了睢阳封地,彼此很少见面,今日相逢有说不出的高兴,不由自主地接二连三地跟他碰起杯来。窦太后瞧着他哥俩亲亲热热,乐得不得了。辕固呢心里却有些不坦然。刚才议论削减诸侯势力,减去吴王一个郡,汉景帝同意了,下一个要削弱的就是梁王。梁王接受贿赂,私自卖官的事儿不少,处理起来要比吴王重得多……他正琢磨着,晁错用胳膊肘捅了捅他。窦太后素来喜欢小儿子,此时趁机对汉景帝说:“你弟弟长得跟你一模一样,你俩坐一块儿,分辨不出哪是皇帝,哪是梁王来。”因为汉景帝多喝了点酒,平日喜欢小弟,今天又想讨好母亲,就说:“那好啊,将来我就把皇位传给弟弟吧!”
梁王知道这是玩笑话,不过哥哥这么说说,自己也觉得挺开心。窦太后却信以为真。于是,她就要汉景帝立约。这时,窦婴一放筷子,不冷不热地道:“哪有这等事儿?”辕固知道关系重大,说出这种话那怎么得了!忙笑着接口道:“是啊,天下是皇帝的天下,自古以来,皇位都是传给儿子,哪有传给兄弟的?”他双手举起杯来说:“酒席宴上兴罚酒,皇上说错了话,请饮一杯!”汉景帝笑了笑,把那杯酒喝了下去。这一来,若说窦太后和梁王对窦婴讨厌,那么对辕固简直是切齿痛恨了。二人仿佛同时朝他恶狠狠地瞪了一眼。这场酒往下,不用多说,自然喝得有点儿不痛快。
削减封地的政策一推行,引起一些诸侯的不满。尤其是吴王,早就想造反,只是身单力薄未敢行动。这时,他认为时机到了,便串通了楚王、赵王、胶西王等,一起举兵要打进长安。
在这十分紧张的形势下,汉景帝忙遣人把辕固诏进宫去。他有些不安地问:“辕爱卿,吴王他们已经朝京城杀来,你说怎么办呢?”辕固神情自若地答道:“陛下,这有何难?你忘了汉文帝临终嘱咐的话吗?国内若有变乱,可拜周亚夫为将军!”汉景帝恍然大悟:“对对!先君是曾这样说过!”辕固说:“依臣之见,拜周亚夫为太尉,让他率领兵马去对付吴王和楚王。”汉景帝问:“胶西、胶东王他们呢?”辕固思忖了一下,道:“可让窦婴将军率领兵马去对付!臣不才,我去齐、燕诸国,劝说他们发兵平乱!”汉景帝对辕固言听计从,立即挥毫疾书了两道圣旨。
不到三个月的功夫,七国叛乱全都平定了。在庆功宴上,文武畅饮庆贺,窦太后对汉景帝说:“皇儿,你弟弟不顾生死,奋力抵抗吴、楚的进攻,真立了大功啦!”汉景帝说:“是啊,正因为如此,我已赐给他天子旗,车马也装饰得跟我一样。”梁王毫不知足地说:“这能怎么着,说到家也不是真正的天子啊!”窦太后顺势接上话茬:“先前,你曾说过,将来把皇位传给弟弟,这‘将来’是啥时候呀?依我说,现在就守着满朝文武发个话,给他天子当当吧!”辕固听罢,走到汉景帝面前双膝跪下,情恳意切地说:“万岁,如果真传位给梁王,臣愿带领一家老小回到乡野,永不入朝为仕!”梁王眼珠一转,也“扑通”一声跪下,说:“万岁,辕固和晁错是同党,帐还未及算清,可不能让他溜掉啊!”汉景帝见他俩都跪在下面,忙道:“二位不要这样,有话起来好好说。”窦太后觉得小儿子抓得在理,厉声问道:“辕固,你主张削减封地,惹来天下大乱,可知罪吗?”“臣无罪!”辕固斩钉截铁地回答过后,心想:看来,今天要有杀身之祸,死就死吧,为了社稷不遭危亡,黎民不受涂炭,莫说丢上一条老命,就是满门抄斩也不足惜。不过,我不能被无辜加害,窝窝囊囊离开人世,在这当儿,我要当着皇帝和众臣的面儿,把是非曲直道个明白,死也要死个光明磊落。他理直气壮地说:“削减封地,当年汉文帝就准备实施,陛下完成了父王未竟大业,是励精治、富国强民的一个壮举。它合乎民心,顺乎民意,因此得到了天下人民的拥护。至于吴王造反,乃是蓄谋已久,而今,只不过以此为借口,蛊惑人心。如若不然,吴王说‘只要杀了晁错,就偃旗息兵,’梁王得知此事,星夜奔至京城禀奏万岁,结果晁错被杀了,吴王非但不偃旗息兵,反而联合七国大举进犯,这难道能说是削减封地惹来的天下大乱吗?”
窦太后怒不可遏地道:“住口!照你这么说,晁错死了,还要我小儿子偿命不成吗?”一提起晁错,汉景帝异常难过地说:“晁错的确是个忠臣,是我中了吴王奸计,失去了一个得力的臂膀,思想起来,悔煞人也!”窦太后一听汉景帝把责任全承担起来,以为没有梁王的一点份儿,这下子让位是顺理成章了,于是夸奖的说:“梁王骁勇无敌,率领兵马打败吴王,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
“梁王确实立了功!”辕固把话锋一转:“不过,他为什么要昼夜苦战,拼命厮杀呢?他对窦将军说:‘表哥,要知道你是帮我打的天下,打完仗,我登基坐了殿,给你个一品官儿做。’他还告诉周太尉:‘我当天子还没轮上,吴王想来抢,岂有此理!等天下太平后,大哥若不把位让给我,我就叫他坐不成!”
辕固说到这儿,戛然而止,整个庆功宴上一片寂静。汉景帝面带怒色,沉默了半天,突然问道:“周、窦二位将军,果有此事吗?”周亚夫和窦婴立即跪道:“回奏万岁,辕博士讲的句句实言。”
窦太后看到小儿子张口结舌,无言可辨,又看到文武众臣向他投过鄙视的目光,慌忙解围道:“就是有又怎么着,梁王从小爱开玩笑,虽说这回玩笑开大了点,但这是国事,也是家事,由当哥哥的教训弟弟一顿不就是了?!”
辕固完全听了窦太后的话,心想:既然捅开了,就捅到底吧!他说:“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殿、花园不增加一点,车子、衣着很节俭;废除连坐法和肉刑,减轻田税赋役,使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老百姓也得到休养。举国臣民无不爱戴他,因此崩后被尊为孝文皇帝。汉景帝登基以来,待臣亲善,爱民如子,社稷蒸蒸日上。而梁王呢,自从到了睢阳,大兴土木,挥金如土,造嬉戏场,修大花园,建筑楼榭亭阁。他不是和宫女斗鸡、钓鱼,就是跟幕僚宴饮作乐,终日不理政事,象这样所作所为,若即位,能成为开明的君主吗?”
听到这里,满朝文武都“唰”地跪在汉景帝面前,道:“万岁,宋宣公传位给兄弟,害得宋国乱了若干年,恳祈皇上莫学宋宣公!”汉景帝一见此情,如大梦初醒,众臣的意愿就是一块试金石,决不能违背人心,今天多亏辕固犯颜直谏,若不我险些做出天大的错事。想到这儿,他郑重说道:“辕爱卿,这次平定七国叛乱,非同寻常,凡参战将士,一律论功奖赏,这事就由你和周太尉去办理吧!窦将军,今把梁王交付于你,待查核结案,再听发落!”汉景帝说罢,退席而去。
窦太后眼睁睁看着窦婴带走了梁王,心疼地一下子昏厥在庆功宴上。
不慕荣利高士风
齐宣王听到大臣们都说颜斶学识渊博,满腹经纶,便遣人召进京来让他辅佐朝政。
颜斶随使臣来到金銮宝殿,好威严,好壮观的建筑啊!仰上方,巍峨的殿脊直耸九霄,奇险的檐角飞下苍穹;视下面,丹墀喷射紫霞光,石砖透着玛瑙亮;瞧里面,雕梁起虹,画栋流彩,五光十色相映辉;宝镜闪光,香烟缭绕,宛如薄霭融骄阳。颜斶乍见,虽说有些惊奇,但非望而生畏,进得殿来,他没有毕恭毕敬地去朝拜齐宣王,而是远远站在一旁赏起一件宝物。
齐宣王开口道:“颜斶,你到我前边来。”颜斶不慌不忙地说:“大王,你到我前边来。”齐宣王听了很不高兴。齐宣王左右的人也大为不满说:“大王是一国的君主,你是一个小小的百姓,大王叫你到他前边去,你叫大王到你前边来,这太无理啦!”颜斶回答道:“你们哪里晓得,我到大王前边去,这是贪慕权势之举,大王主动到我前边来,这是礼贤下士之行。与其让我落个贪慕权势的臭名,倒不如让大王得个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一听这话,不去思量说得有无道理,而是首先考虑到个人的威严,认为这样破坏了君臣纲纪,于是气得脸色大变,说:“我问你,是王尊贵呢,还是士人尊贵呢?”颜斶断然回答:“士人尊贵,做君王的并不尊贵!”齐宣王异常愤怒地问道:“你有什么根据?”颜斶从容不迫地说:“有。从前,秦国攻打齐国,秦王下了一道命令:‘不许到贤士柳下惠坟墓五十步内的地方打柴,如有违抗者,处以死刑,绝不赦免!’同时,又下了一道命令:‘如果有取得齐王的头颅者,封为万户侯,赏给黄金二万两!’无需多举,就从这两件事看来,一个活着的国王的头,倒不如一个死了的士人的坟墓,大王,你说士人尊贵不尊贵呢?”
齐宣王听了这话,羞得面红耳赤,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心想:“此人果然名不虚传,看他举止潇洒脱落,不卑不亢,听其谈吐,振振有词,对答如流,如果让他辅佐朝政,定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来。”为了把这紧张气氛缓和下来,齐宣王尴尬着自我认错地说:“唉!对君子怎么可以侮辱呢?我是咎由自取啊!希望先生接受我做弟子。颜先生如果能跟我在一起做事,吃饭一定是各种肉食,外出一定是华贵的车子,妻子和孩子们也都穿上美丽的衣服。”
颜斶听了,心想:“你一心要称霸主,对外南征北战,连年用兵,对内税役繁重,人民痛苦不堪,我绝计终老乡野,也不做你的侍臣。”于是,他言辞委婉地谢绝道:“璞玉生在山上,一经雕琢,并非不贵重,而是失掉了璞玉的本色。士人生长在穷乡僻壤,经过推选,得到俸禄,有了爵位,并非不尊贵显达,但形体和精神却受到损伤。我愿意回到家乡,晚些时候吃饭,粗饭也像肉食一样美口;安安闲闲的步行,就像坐着华贵的车子一样舒心。好好为民,不犯王法,就算是地位尊贵;以清静寡欲,节操纯正来娱乐自己。”说着,向齐宣王拜了两拜,辞别而去了。
颜斶回到秀丽的马踏湖上,同湖民一起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过起清净怡乐的水乡生活……
贝丘捕弑齐襄公
齐襄公约会宋、鲁、陈、蔡四国诸侯打败卫国,想到卫国国君是周天王的女婿,害怕会报仇,便派大将连称和管至父带兵去守葵丘。
两位大将临走问:“我们守葵丘期限到什么时候呢?”这当儿,齐襄公正吃着甜瓜,他只顾一口一口地咬,却不去答理他们。两位大将又说:“倒不是我们受不了苦,士兵也有家啊!”齐襄公吃完一个,又拿起一个,他在手心上掂着,好像要知道这瓜有多重,又好像在琢磨着如何回答他们。沉了一阵儿,他忽然点点头说:“好吧!等明年吃甜瓜的时候,我就派人去接防。”
第二年吃甜瓜的时候,连称和管至父都想期限到了,为什么国君不派人来换防呢?怎么办?打发人去直说不好,思来虑去,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派个小兵以给国君送甜瓜为名,他自然就会记起此事。不料,这一来却触怒了齐襄公。他看到来送甜瓜,比斥责他还厉害,一气之下,他顺手抄起了一个甜瓜,朝着那个小兵的脑袋砸去。“啪”的一声,甜瓜摔了个粉碎。那小兵的脑袋、脑后、脖子、脸上连瓤带籽水拉呱唧地往下流。齐襄公骂骂咧咧地说:“若再催,我叫你们一个个脑袋就像这甜瓜一样开花。回去告诉他们,到明年吃甜瓜的时候再说吧!”
那个小兵回来一说,两位大将都气得眼前冒金星,胸中喷怒火,不约而同地脱口骂道:“昏君!”而士兵们呢,好容易度过一年,都盼着回去见家人,没料到又让再待一年,这一年可真难熬啊!于是都跪在两位大将面前,请求给作主。连称一看这情景,哇哇大叫要带兵杀进京去。管至父忙阻拦说:“切莫鲁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这么点兵能打得过他?还是谨慎从事,沉下心来想一条万全之计。”
连称动兵心切,非仅为此一端,这里头还有别的缘由。齐襄公有个妹妹叫文姜,长得天仙般漂亮。两人从小就很要好,及至大了还天天在一块儿。尽管两人再好,但毕竟是齐僖公的一双亲生儿女,绝对不能结为夫妻。后来,文姜许配给了鲁桓公。齐僖公死后的一年,鲁桓公带着文姜来齐国省亲。齐襄公和文姜一见面,重新燃起爱的火焰,于是两人就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为了达到地久天长,永远生活在一起的目的,齐襄公设宴款待鲁桓公,把他用酒灌醉,嘱咐大力士公子彭生在护送的路上,将鲁桓公的肋条全部折断,事后大造谎言,说是姑爷中酒风死的。常言说的好:“金屋银房,没有不透风的墙。”齐襄公害死鲁桓公要娶妹为妻的丑闻,象长了翅膀似的,很快传遍了京都内外。齐襄公为了杀人灭口,就说鲁桓公本来有病,公子彭生未能好好侍奉,于是给他按了个“伺候不周”之罪,将他处死了。
从此,齐襄公整天和文姜形影不离,不是在宫中赏舞,就是到御花园观花,有时外出游山玩水逾月不归。而连称的妹妹呢,原为齐襄公小妃,很是得宠,自有了文姜,连氏便成了冬天里的蒲扇,搁置一边,再不被撩一眼了。身为大夫的连称,也降了身价,排出重臣,作为一名将军带兵去把守葵丘。
管至父满腹韬略,他向连称献计说:“要除掉昏君,必须来个里应外合才行。我知道齐僖公在世时,顶喜欢公孙无知,后来诸儿(齐襄公的小名)即了位,两人不和,就减了他的俸禄,什么官儿也不给做,我料他一定想跟齐襄公干一场,就怕无人支持。咱不免找他商量,约定杀了齐襄公立他为国君,再让你妹妹时常通风报信,配合行动,到时候不就……”听到这里,连称异常激奋地拍拍管至父的肩膀,翘起大拇指说:“嘿,好计!”
连称遣人秘密进京,找公孙无知和连氏说明来意,两人都非常同意这么办。
这年冬天,连氏得知齐襄公要上贝丘(现在的马踏湖)打猎,立即告诉了公孙无知。公孙无知连夜派人送信给连称和管至父,叫他们暗暗出兵围住贝丘,伺机捕弑齐襄公。
齐襄公与文姜带着贴身人和一队兵马来到贝丘。这里的冬景,如同画儿一般。齐襄公问:“你看美不美?”文姜秋波一转:“美!”齐襄公又问:“你爱不爱?”文姜莞尔一笑:“爱!”在车里,齐襄公身子又靠近了一下文姜,乐哈哈地说:“只要你说个‘美’字,道个‘爱’字,我比得了什么宝贝都高兴。来,再让你吐个‘好’字,咱们驱车跃上贝丘,观看那放火烧林的壮景吧!”
眨眼间,周围的树林子燃起熊熊大火,那道道火舌,象条条火龙舔舐着长空;那噼噼啪啪的炽燃声,同新年之夜千家万户的爆竹在炸响;那树林里的狼、獾、狐、兔,烧得连蹦带跳四处逃窜。将士们都精神抖擞,大显身手,有的用刀砍,有的用剑射,还有的徒手擒住一个大野兽。齐襄公正观赏在兴头上,一只野猪窜过来,直直地象人一样站起来,朝着他穷凶极恶的吼叫,把他吓得“啊呀”一声从车上摔下来。幸亏贴身的侍臣挥刀劈来,那凶兽才夺路而逃。他们搀起齐襄公一看,一条腿被摔折了。齐襄公头上直冒冷汗,疼得呲牙咧嘴叫苦不迭。
士兵们都知道当初公子彭生是齐襄公加害而死的,事情一发生,大家私下里议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怪物看起来是猪,站起来叫声象人,这大概是公子彭生来显灵。”事情越传越玄,越传越真,满营中都见神见鬼地说:“公子彭生现形申冤了。”
齐襄公腿疼得厉害,当晚没有回京,就在这里的别墅过夜。大约三更天,孟阳大臣诚惶诚恐地跑来报告军情,说:“启禀主公大事不好,连称和管至父带领兵马杀进来了。”齐襄公一听,吓得魂飞胆丧,楞瞪着大眼不知所措。孟阳说:“主公,你快下床,找块地方躲起来,我来替你,或许能救你命!”齐襄公琢磨事到如今只有如此,就拖着一条折腿,一拐一瘸慌慌张张地溜出去了。
当孟阳刚盖好被子,等待死神降临的时候,连称“呼”得闯进来,一见“齐襄公”躺在那儿,一言不发,跑上去一剑就把头砍下来了。连称提着脑袋瞧了瞧,虽说鲜血淋淋模糊不清,但咋看也不是国君的模样。于是他马上部署将士进行搜索。
在一个漆黑的木柴角落里,连称用剑翻弄了几下子,看到一条腿僵直地伸着,他猛地抓住拽了出来,提着脖子仔细一看,不错,果然是齐襄公。齐襄公哆嗦着连连叫喊:“饶命呀,莫杀我呀,高官、厚禄、金银、美女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连称恨得咬牙切齿地说:“我是什么都不要,就是要你一颗心,你这个昏君早就没良心啦!”齐襄公哀求地说:“我待你可不薄啊,你怎么说我没良心啊……”
“住口!你说你有良心,我来问你,”连称把雪亮亮的宝剑往他脖子上一横,“第一,你穷兵黩武,连年打仗杀人,这是不是不仁?第二,你不遵先君之命,不要公孙无知,这是不是不孝?第三,你把自己的妹妹做媳妇儿,这是不是无礼?第四,守城早已期满,你不派人去接防,这是不是无信?”在如山的铁证面前,问得齐襄公直翻白眼,一句也回答不上来。连称象抓小鸡似的把他提溜起来,一手将宝剑向鞋底蹭了两蹭,大声吼道:“昏君,今天我要杀掉你,为天下人除害!”接着,利刃铮铮的宝剑,打着亮闪儿砍向齐襄公的脖子……
连称和管至父杀了齐襄公,人心所向,万众风从,他们带领兵马直向临淄京城杀去。
一封书信平聊城
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了赵国、韩国、魏国,由乐毅为统帅,一起去攻打齐国。没出半年的时间,五国的兵马接连打下八十多座城,仅剩了莒城和即墨。燕昭王命令乐毅带领兵马穷追猛打,坚决将齐灭燕之仇彻底报之。可是由于城内军民一心,死力抵抗,乐毅率兵整整围困了三年,却压根儿没法攻破。正在这节骨眼上,新继位的燕惠王听信流言,对乐毅起了疑心,于是便将他调回,派骑劫接替了大任。齐国领兵作战的田单,见燕国君臣有变,下面军心浮动,乘机巧布了一个火牛阵,结果燕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大将骑劫也在逃散中被杀死了。
齐国打了大胜仗,一反厄运,士气大振。接着,田单整顿了军队,继续反攻。这时举国也哄动起来,田单的军队所到之处,已经投降燕国的将士都向本国反正,民众也风从响应。田单的兵力越来越大,没用几个月的功夫,全都夺回了被乐毅占领的城池。然而,大军在收复聊城中,却碰上了难啃的硬骨头。田单不知发动了多少次进攻,但每次都得到同样的回答:啃不动!
固守聊城的燕国大将燕冲,是一位足智多谋的将军。他不但能守善战,而且笼络军心也很有一套手段。在持续一年之久的保卫战中,虽然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竟出现了食人肉,烧人骨的惨状,但满城将士依然上下同心,相互激励,人城共存,严密防守,坚如磐石,使聊城就像一座巍巍大山,在腥风血雨中岿然不动。
在这种情势下,齐王决定将南阳这块地盘,割让给楚国以解除南面之威胁;利用同秦国的友好关系,请其出兵攻打平陆的魏国,以解除后顾之忧。这样好集中全部兵力,不惜血本地拿下聊城。
为使战事得以进展,田单觉得光靠强攻硬打不行,于是就施行王道,三天两日地往城下送粮送柴,想以恩德感召他们,叫他们自己来投降。谁知一个月过去了,这一招也毫不奏效。在无可奈何之中,他想起了高士鲁仲连。他知道,鲁仲连秉威仪、性耿介,谋深智广,且肯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于是就派人请来,把整个战况一一告诉了他,末了,田单颇为敬佩地叹道:“燕冲确实是一员好将啊!”
鲁仲连赞同地点点头,说:“你说得对!据我所知,他与乐毅的指挥才能不相上下,可惜新继位的燕惠王是个昏君,而且下面又是一群嫉贤妒能之臣,他们或摇唇鼓舌,或舞文弄墨,纷纷奏称:燕冲是个乱国贼子,他盘踞聊城,是妄图建立第二燕国,自己要做冲天王。这一来,燕惠王动了雷霆之怒,本想立即发兵征讨,正巧你率先兵临城下,于是他坐壁上观,想不动一兵一卒,借你之手除掉燕冲。”
田单茫然地发问:“你说下一步怎么办呢?”
鲁仲连非常自信地笑笑道:“你不必担忧,这事好处理。我想,只要我给燕冲将军写一封书信,保管这场旷日持久的战火,一下子就会熄灭了。”鲁仲连说罢,挥毫疾书,“唰唰唰”,很快写好了书信。
田单异常兴奋地选了一名身材高大的好弓手,将信缚到箭镞上,弩张箭发,“嗖”地一声射向敌城之中。
城内的士兵拿着这枝缚有书信的箭,风风火火地去见燕冲,燕冲拆下来把它展平,见上面写道:
“吾闻之,智者不背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智也。三者世主不臣,说士不载,故智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详计而无俗同也。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齐弃南阳,断右壤,定济北,计犹且为之也。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蔽,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谬笑。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蔽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聊城民拒全齐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车甲全而归燕,燕王必喜;身全而归于国,士民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揖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寡,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其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道也,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终穷抑幽囚而不出,惭耻而不见穷年没寿,则亦名不免为辱人贱行矣。臧获且羞与之同名矣,况世俗乎;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于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之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曹子为鲁将,三战三北,而亡地五百里。乡使曹子计不反顾,议不还踵,刎颈而死,则亦名不免为败军擒将矣。曹子弃三北之耻,而退之与君计。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如吴、越。若比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捐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敝也。
愿公择一而行之。”
当燕冲在拆这封信的当儿,怒火中烧,气愤填膺,以为里面只不过是离间将士,忧乱军心的一派胡言。可他压着血性读进去以后,那诚挚的感情,由衷的话语,似金环,如银圈,一下子扣住了他的心弦。而当他看罢这封书信的时候,已经被里面那对情势的洞析,剀切的指陈感动的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了。他想:这样的书信,即至亲好友也难援笔写出,鲁仲连果然名不虚传,真乃天下贤士啊!从此,燕冲就像得了大病一样,一连几日食难下咽,寝难入睡,完全失去了一位将军的仪态。他有心回到燕国去,可是自固守聊城以来,曾几次派人去向燕惠王表陈忠心,恳求援兵,然而燕惠王不仅毫不心回意转,还将来者推出斩首。此刻他若回去,要想活命是万万不可能的。对于死,燕冲并不害怕,怕的是死后留下一个罪名,那在九泉之下也难瞑目啊!他又想罢兵休士投降于齐,但是在这一年多无数次交战中,杀得齐军尸骨横荒野,鲜血遍地流,他们能饶恕我吗?我能得到管仲那样的下场吗?仇山恨海,他们万万不会不向我清算的。燕冲越想越钻牛角尖,越想越把自己逼上绝路。他拔出剑来,仰天大笑三声,尔后郑重说道:“日月鉴我心,千秋功罪,任后人评说去吧!”话音未落,一道寒光耀上颈项,他自刎身亡了。
燕冲一死,满城先是哭声雷动,继而一片混乱,田单趁机带领人马冲杀去,下令不管妇孺长幼,斩尽杀绝。顿然,整个聊城化入血火之中……
聊城收复后,田单上疏奏明鲁仲连所立的大功,恳祈齐襄王对他封官加爵,可是几经派人寻找鲁仲连,都未得知下落。他们哪里知道,当鲁仲连得知聊城战况后,慨然叹曰:“两军交战,不戕降者,不杀百姓,齐军如此举动,非仁义之师也!”遂隐居于马踏湖上,矢志不再为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