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王渔洋为民请命清还积欠
时间:2014-11-21 14:22:58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作为顺治十五年的新科进士,王渔洋二十五岁任职扬州。怀揣着满腔热情,王渔洋走马上任。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个官并不那么好当,等待他的问题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案子一件接着一件,甚至一桩难过一桩。最让王渔洋棘手的便是这多年的盐税积欠。
    大清王朝建立之初,清政府连年征伐,军事开支十分庞大,朝廷在江南地区实行严厉的盐税征收。因为生产尚未恢复,许多人家无法完税。按照大清律连坐法,不能完税,自己的庄里乡亲和亲戚朋友都要受到株连。特别是各级衙门的官吏,凡完不成赋税的一律下狱追缴。在重粮赔累和故意鱼肉之下,就连那些王公贵族和殷实富户,也经不起横征暴敛、催征勒索,甚至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年年如此,越积越多,仅扬州一地,累积欠的税款就有两万多两。
    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王渔洋心情无比沉重,好友叶方霭就是因为一文钱赋税被罢了官,遣返家中,事态的严重性可想而知。皇粮国税,马虎不得,但年久积弊,早已经是三尺之冰,很难一朝清理干净。无奈之下,王渔洋组织同僚来到狱中,看到狱中一个个蓬头垢面、枷锁缠身,见到王渔洋后俯伏在地、哭声震天。看到牢中的场景,听着这些人的哭喊,王渔洋心中很是不忍,对这些身陷囹圄的官员们说:“你们暂且忍耐,等我们想个办法帮你们交清赋税,放你们回家。”回到衙门,王渔洋与同僚们商量:“牢中多是无罪之人,只是因为一时交不上赋税被关在这里,如此日积月累,扬州府何时才能得以安宁?况且以前朝廷没有对官员进行考核,而今年清收欠交赋税的情况都要与州县官员政绩挂钩,处理积欠案不仅仅是解脱目前狱中的人,也是为了我们每个人。”听了王渔洋的话,同僚都觉得极有道理,赞同试一试。王渔洋自己带头捐出了两个月的俸禄,各位同僚也各尽所能进行投捐。一时间扬州府上下慷慨解囊,不到一个月,就凑了一万多两银子。但是这样还缺着几千两税款,于是王渔洋决定向巡盐御史衙门求助。
    当时的巡盐御史胡文学对王渔洋在扬州改革时弊、大刀阔斧处理通海案极为赞赏,收到王渔洋的求助后,自觉作为巡盐御史一定要大力支持王渔洋的善行,当即决定召开盐商大会。大会上胡文学开门见山:“各位,之前通海案诬告之风盛行,各位能有今天生活安定,全是王大人鼎力查办之功,如今扬州积欠,各级官员都乐于捐助,你们巨贾盐商能无动于衷么?”听到这里,盐商们纷纷表示自己愿意相助,排队登记捐款,顷刻之间就凑齐了五千两银子。王渔洋接到盐商捐助的资金后,立刻带人赶到胡文学府上登门致谢。在征得了大部分欠款之后,王渔洋又连夜给上司巡抚大人张尚贤写了一封信,将扬州多年积欠的由来和现状一一陈述,希望张大人能够豁免这最后的三千两银子。在得到巡抚大人的准许之后,王渔洋立即与同僚一起去监狱召集了所有囚犯,宣布:“今天已经把所有欠款全部还清,各位都回家去吧。”监狱里立刻沸腾了,众人对王渔洋感激涕零,纷纷痛哭拜谢而去。就这样,压在扬州人民身上的十六年盐税积欠这座大山终于被搬走了。
    除了解决扬州的积欠税银案,王渔洋革除了劳民伤财的扬州琼花观迎春会陋习以及审理了所谓的通海大案,在扬州完结的83件大案要案当中,王渔洋始终以为民排忧解难为目的。
    作为一名封建官员,王渔洋切实把“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准则落到了实处。他的感情砝码总是倾向于民,为民着想,考虑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一个为官者以人为本的思想,老百姓自然也铭记于心,这对于当前的党员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胡晓金)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