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对于考生来说,本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可是有些困难学生被大学录取后却为学费发愁。当大家为一张张高校录取通知书欢庆的时候,困难家庭的学子却在为昂贵的学费而忧心。他们有的因为父母下岗,有的因为天灾或疾病债台高筑,后续的学费没有着落。
本报在此呼吁,希望有救助能力的单位和爱心人士伸出你们的双手,帮助这些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我县“圆梦行动”启动
助力困难学生从家门走进校门
日前,记者从团县委获悉,6至9月份,我县积极开展“圆梦行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实现上学梦。
据了解,此次活动资助的范围是对2013年高考成绩优异、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录取、没有获得其它奖学金或助学金资助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淄博籍大学生和进城务工子女大学生(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大学生政府另行资助),给予一次性入学资助。
困难新生指的是城乡孤儿大学新生,包括无固定经济来源的低保边缘家庭大学新生,因重大疾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特殊原因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困难新生资助标准是按每人3000元人民币标准资助。
团县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希望通过开展“圆梦行动”,大力宣传国家对贫困青少年群体的扶助政策,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尤其是低保边缘家庭的大学新生的生存状态,展示他们自强不息、立志成才的精神风貌;通过发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提供从家门到校门的交通、生活费用资助,使贫困学子顺利进入大学,帮助他们圆梦大学,并教导他们懂得感恩,成才后回报社会。同时,也营造相互关爱的良好社会氛围。 (董兆云 王琪)
孙丰瑞:努力学习,早日撑起这个家
8月22日,荆家镇东刘村的孙丰瑞就要启程去远在陕西的大学报到了,18小时的车程似乎丝毫不能阻止他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但一想到要离开父母很长时间,从没出过远门的他难免有一些不舍。
8月15日,记者来到东刘村时,远远看到一位身穿绿色T恤的年轻人顶着烈日等在路旁,走近一问,正是记者要采访的对象孙丰瑞。孙丰瑞一米七左右的身高,齐整的短发配上身穿的T恤、短裤外加一双运动鞋,显得格外干练。“我喜欢运动,平时经常和朋友去打球,所以已经习惯了现在这一身的穿着。”孙丰瑞说。
7月22日,收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寄来的通知书后,全家人总算松了一口气。孙丰瑞告诉记者,虽然考出了605分的高分,但他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我的预期是640分,高考前的摸底考试也一直在640分左右徘徊。”孙丰瑞告诉记者,“高考时有两门没发挥好,导致分数没有达到预期。”
孙丰瑞大学第一学年的学费是4900元,和其他学校相比并不算高,但对只有父亲一人在工厂上班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就是比较大的负担了。孙丰瑞的父亲在荆家镇一家工厂上班,每月微薄的收入不但要供儿子上学,还要照顾身有残疾的妻子。孙丰瑞告诉记者,2004年,母亲在送他上学的路上被车撞倒,头部受了重伤,连续做了两次开颅手术才保住性命,但从此也留下了健忘的后遗症。“这些年,每次想到这里我都很难过,很内疚,因为妈妈是因为送我上学才出的车祸,我对不起妈妈。”孙丰瑞哽咽着说道,“所以我发誓一定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撑起这个家,让父母过上好生活。”听儿子这么说,坐在一旁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话的孙妈妈眼睛也湿润了。
家庭的苦难使得孙丰瑞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成熟,也比同龄孩子多了一份担当。高考结束后,孙丰瑞并没有闲着,成绩优秀的他托亲戚找了一份家教的活,辅导一个只比他小四个月的新高三学生。20天后,他辅导的学生成绩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为表示感谢,对方家长给了他不少辅导费。
谈起大学生活,孙丰瑞话语明显增多,他对记者坦言,对于大学,他已经憧憬了太久太久。“我等大学等了太久了,我都想好了,上了大学后我要参加很多的社团,多交朋友。”孙丰瑞说,“在大学里,我不但要勤俭节约,还要勤工俭学,努力为家庭分担压力,虽然现在还在上学,但我想要尽快接过父母身上的重担,帮助父母撑起这个家。”
(张擎 李晓迪)
开学在即,孙丰瑞包揽了所有家务活。
刘佳:“小人物”拥有大梦想
在著名的“四世宫保”牌坊前见到刘佳的时候,记者不敢相信眼前的人就是此行将要采访的新城镇河南村那位“准大学生”。从外表看,这个骑着电动车的小姑娘最多是一个初中生而已。“第一次见我的人都会这么说。”刘佳似乎见惯了记者表现出来的错愕神情,“尤其去买衣服的时候,大家都会误认为我只是一个初中生。”
1995年出生的刘佳今年已满18周岁,身材娇小、面容清秀的她笑称自己是低调的“小人物”,而“小人物”的背后,是一颗拥有伟大梦想的心,这个梦想是什么,刘佳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只有等梦想实现的时候,我才会揭开谜底。”刘佳说道。在她看来,要实现那个梦想,首先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只有这样,才会离梦想更近一步。最终,刘佳以632分的高考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7月29日收到山东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她的心仿佛就已经迫不及待地飞往济南。
刘佳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由于父亲早早患上高血压等疾病,不能外出打工,全家五口人仅靠种着的五亩地维持生计,就是这区区五亩地,不但供出了姐姐刘芳这个研究生,还供着刘佳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就连刘佳第一年的6500元学费,也是从这一片土地“刨”出来的。一家人的节俭,由此可见一斑。家里的困难,懂事的刘佳全部看在了眼里,高考结束后,她就在新城镇找了个辅导班任教,每月1300元的工资虽然不高,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也算是一笔大收入了。刘佳说,暑假这两个月,她除了外出上课,其它时间基本宅在家里,在家做做家务、看看书,陪父母聊聊天,帮姐姐看看孩子,生活的非常充实。
刘佳话并不多,在采访过程中,她和记者的对话基本属于一问一答,甚至有些问题需要父亲在一边帮忙提醒。她坚称自己拥有两种性格,“我在熟人面前很活泼,但在陌生人面前就变得比较内敛。”刘佳评价自己性格时对记者说。
采访结束后,记者准备离开时恰巧遇到了河南村的党支部书记李磊,得知记者此行目的后,李磊立刻对刘佳赞不绝口。“这孩子从小懂事,不但学习好,还抽空帮衬着家里及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活。”李磊夸奖道,“虽然她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但两个闺女都很争气,她们的学习成绩更是让庄里乡亲们羡慕不已。” (张擎 李晓迪)
刘佳一家四代人展示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