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文学-->>内容
家无闲书
时间:2014-11-14 15:14:06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自幼爱读书,随即藏书。早年书籍匮乏,收藏不辨良莠。小学课本,“文革”宝书,电大资料……无不悉心照料,礼遇上宾。
    后值书市繁荣,薪水渐长,购书日趋疯狂。经史子集、天文地理、中外名著,生活百科……凡余所爱,无不信手拈来,以致书满为患。书架挤出书房,招摇于客厅卧室之中,沙发衣橱无处安身,惹得家人忿忿不止。我则沾沾自喜:坐拥书城,春风甘露,远胜金玉古玩。手书横幅,“书香斋”,高悬于室。以读书、教书、藏书与著书之“四书先生”自居的我,前年竟荣膺“桓台县十大书香家庭”之誉。
    不料,最近的一次搬家,竟彻底颠覆了我几十年的藏书习惯和理念。与前几次搬家不同,这次新居竟地偏、路远、楼高。搬家前,望着“充栋”之书山,心思“汗牛”之苦役,不由惧从中来。再细观群书,大都崭新如初,未曾翻阅。嗨!冷落好友,慢待嘉宾,顿觉愧意难当。更想到年近“耳顺”,凡事皆从简为要,藏书亦如此耳!于是,一个“忍痛割爱,削平书山”的计划,横空出世!
    宝剑赠英雄,好书找知己。选出三分之一“礼送出户”。时值仲秋国庆两节,无论亲朋好友,老师学生,街坊同事,凡是爱读书者,皆有馈赠。老人送养生,妇女送美容,学生送工具,干部送廉政……借给就业大学生授课之机,将几百册自己写的散文集,签分一空。嗨,大家喜欢,我亦痛快!
    过时与破损之书,不送不留,一卖了之。售书300公斤,得银200余元。咳!多年珍藏之宝,瞬间废纸一堆,真乃斯文扫地也!不管怎的,“书山”又降三分之一。
    高山变低丘,再难下狠手。剩下的一千“精英”,随我爬上5楼。只累得搬家的后生,个个汗流浃背,气粗如牛。于是彻悟——家中万不可藏“闲书”!
    “闲书”者,如冷宫美人,瓶中鲜花,只装门面,难以亲近也。书购而不读,束之高阁,任虫蛀风化,实在是价值埋没,资源浪费。藏书如此,何如无书?念书之成书,来之何易?著者心血,印者辛苦,商者风险,购者钱财。若此,皆成乌有,实令人痛哉惜哉!究其“书闲”之故,盖以吾辈多以读书人自居自诩,故而爱书、惜书、藏书。其实,大谬不然也!
    以笔者言,既不聪明,亦不勤奋,忝列读书人之位。职场忙于工作,无暇读书;退休老眼昏花,无力读书。偶有雅兴,日读三两页耳,且一曝十寒。巍巍书山,皇皇巨著,如此读来,恐百年难阅其一二!早闻钱钟书先生,家中藏书数万,且多孤善之本。钱先生日阅数卷,过目不忘。常自指一架之书,曰:“皆颂之”!书之于先生,真可谓相知相悦,亦师亦友也!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有像钱先生这样的大师级人物才配藏书,而是讲,书的藏与不藏及藏之多寡,要以个人的阅读需求和能力来决定。读则藏之(也可借之,更好),藏则读之。否则,就是滥占与浪费了社会资源。如果为藏书而藏书,以藏书当摆设,附庸风雅,实在是亵渎斯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记得当年曾有作家奉行“一本书主义”,主张一生只写一本好书即可。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大胆说一句,作为普通如我之辈,以平生之力,如能将某书——最好是一部经典名著或专著读懂弄通,真正能读出点见解和境界来,成了这门学问或专业的专家,至少是个有点发言权的准专家,也算对得起书而学有所成了。
    由此可知,个人的藏书,最好围绕读书的方向进行,有个三五十本足矣。如果你兴趣广且浓,精力旺且久,藏书也可增加一点,但绝对不能超过一二百本。如你立下宏愿,要博览天下群书,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是去图书馆去读或借,只将你最喜欢和经常读的书藏在家中即可。
    家中藏书太杂,往往无心或无暇光顾,不光造成了你经济和精神上(书闲而不读,有时会有点压力)的负担,挤占了你宝贵的住房面积,对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个浪费,徒劳无益!此乃反复强调的废话!
    今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打开电脑,天下书唾手可得。网上图书馆在手,提倡家无闲书,想必正是社会之进步。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