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不辍书写桓台历史文化画卷
时间:2014-11-14 15:20:01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每个人的命运都打上时代的烙印,每个家庭的回忆都折射着历史的足迹。然而,有些人,有些家庭,却能在历史的册页中,浓墨重彩地留下一笔笔的记录。桓台苗氏家族是山东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开拓者,这个家族历经几代的资本积累,成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商业巨族,在全国各地拥有粮食流通、纺织和面粉产业。荣庆玉以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就了100余万字的反映苗氏家族历史变迁的《齐鲁大商》一书。加上正在《桓台大众》连载的《大掌尺》三部曲,荣庆玉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桓台近现代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历程。
《大掌尺》三部曲全面展示桓台近现代建筑史
2015年3月5日,是已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为桓台题词“建筑之乡”30周年的日子。30年来,“建筑之乡”一直作为桓台人民引以为豪的地域“名片”,成为鼓舞、激励桓台人民不懈开创建筑业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巨大精神动力,也激起了荣庆玉对桓台建筑工匠深深的探究。
从2012年初,荣庆玉开始多方搜集历史资料,创作了100多万字的《大掌尺》三部曲。荣庆玉告诉记者,《大掌尺》三部曲所记载的时间范围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至1937年左右,以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建筑世家优秀代表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反映桓台近代建筑业的发展历程。
荣庆玉介绍,《大掌尺》第一部选择了木匠世家的田山,第二部选择了瓦匠世家的孙学源,第三部选择了木瓦兼做的六代建筑世家穆德让。在创作过程中,荣庆玉在掌握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基础上,通过文学手法,通过对三个建筑世家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再现桓台近代建筑业史上的奇迹,全面展示桓台近代建筑业的发展。
《齐鲁大商》之“三最”
荣庆玉评价《齐鲁大商》的创作过程用了“三个最”:写作时间最长,搜集历史资料最多,写作难度最大。
苗氏家族作为山东近现代影响力最大的家族资本集团,从创业至建国初期,历经6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部全面反映苗氏家族发展和崛起的书籍,《齐鲁大商》的创作不可不谓之艰辛。
《悔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正是荣庆玉近二十年磨一剑,精心创作的《齐鲁大商》得到苗家后人的肯定。苗海南的小女儿苗淑菊曾激动地对荣庆玉说:“你是在为我们的先辈们树碑立传,从未有人如此系统地将苗家的发展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你做了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我们这些苗家的后人们十分感谢你。”
上世纪70年代末,荣庆玉在索镇担任党史、镇志办公室主任期间,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苗家创业史的资料,亲自聆听了许多当年曾在苗家工厂工作过,后退休回家的当事人讲述的故事。还有索镇民间流传的有关苗家的一些轶闻传说,掌握了一些鲜活的真实资料。更有意思的是,苗家的发迹竟与荣庆玉的祖辈有关,是荣庆玉的祖辈把苗家引上经商道路的,于是,他便产生了一种创作冲动。荣庆玉认为,把已有的资料重新进行整理、补充、挖掘。将苗家艰苦创业的事迹,把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能量,展现给当代人,以此鼓舞、鞭策、激励当代人艰苦创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荣庆玉在上个世纪就开始动手创作《齐鲁大商》,由于当时电脑还未普及,荣庆玉只好让当中学语文老师的妻子给自己找一些学生不用的作文本,开始了《齐鲁大商》的创作。时至今日,荣庆玉依然保留着这批最初的书稿,书稿叠在一起的高度超过了30厘米。
花费数年时间,多方搜集资料
写作过程中,荣庆玉意识到,苗家由一个一贫如洗的普通农民发展成为齐鲁大商,时间横跨将近60年,距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单凭自己手头上掌握的资料远远不够,要真实生动地再现这一工商业史上的奇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写作期间,荣庆玉花费数年时间跑济南、奔西安、上南京,先后到上海的图书馆、档案馆,原苗家的工厂,找相关的当事人、地方史志办、厂志办,索取和求证资料。2006年清明节,苗海南的小女儿、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苗淑菊,利用清明节悼念先人的机会,邀荣庆玉和爱人到济南参加苗家后裔家庭讨论会。之后,苗家后代们从全国各地通过信件、电子邮件提供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详细情节。
在荣庆玉的家中,记者看到了大量苗家后人寄给荣庆玉的信,在这些信中,都对荣庆玉的创作表示了肯定,并根据自己的记忆,对书中涉及到的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苗海南的二儿子苗永明在写给荣庆玉的信中说:通读了一遍《齐鲁大商》,一开始就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作者在以事实为根据的基础上,以纪实的手法,以历史为顺序,进行卓有成效的文学创作和渲染,有矛盾、有冲突、有合作、有共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尤其是人物的刻画上,更是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如对杏村公的描写,既有他的厚道、大度、睿智、果断驾驭市场和热爱公益事业的一面,又有狡诈诡疑、巧设圈套、请君入瓮的一面。
苗永明凭借着自己的记忆,对书中的人物特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齐鲁大商》中的 李寿山是苗海南的妹夫,自己小时候曾跟着他学习日语,在苗永明的记忆中,李寿山瘦小、弱不禁风,谈话声音低且嘶哑,但在民族大义上比较好。这些都为荣庆玉的创作提供了最真实的素材,为他在人物性格塑造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波三折,历时20年,书籍得以出版
荣庆玉告诉记者,《齐鲁大商》是一部真实记录和反映以苗家为代表的桓台民族工商业,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段时期内发展历史的纪实小说,因此,在创作时,他始终尊重对历史负责的原则,通过自己掌握到的资料和苗家后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创作。
经过数年的努力,2007年6月,荣庆玉将修改的书稿呈送苗家主要的4位老人审阅,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年龄最小的已是76岁高龄,并且部分老人还患有眼疾,阅读非常困难。之后,为方便老人阅稿,荣庆玉请人将书稿转换成听读软件,改阅读为听读。这样一来,老人们审阅的时间过去了4年。
就在荣庆玉焦急等待的漫长日子里,2011年6月的一天晚上,苗淑菊突然给荣庆玉打来电话说,要将《齐鲁大商》一分为二,就是将大苗家和小苗家分开写。“当时一听脑袋就‘炸’了,这样就将书稿彻底打破了原来的架构,一本书成了两本书。”荣庆玉说。
荣庆玉冷静下来后,经过考虑认为,苗淑菊提出这样的修改建议,究其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大苗家一支的苗兰亭在抗日战争时期,沦为济南伪商会会长,曾两次东渡日本接受日本天皇裕仁的接见,并与裕仁天皇共同商讨建立大东亚经济圈。苗家的后人苗永温曾说,这是大苗家和小苗家的分水岭。荣庆玉对苗淑菊说,无论该书今后是否正式出版,我要对已故的四位老先生负责,对苗氏后裔负责,为历史负责,为读者负责。于是,按照老人提出的意见,荣庆玉毫不懈怠,彻夜加工修改。
今年4月份,《齐鲁大商》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同时,《红色资本家》一书也正在由苗家后人进行审阅,有望在明年出版发行。
至此,从动手开始写,到最后出版发行,经过了近20年的时间,期间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荣庆玉深有体会,看到书籍出版,他非常高兴,感觉很满足。以苗家为代表的桓台工商业先驱们白手起家,最终奋斗成为山东近现代民营工商业的领军企业,这无疑为当代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他说:“当时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当代企业家以借鉴,并激励后来人积极投身到创业的浪潮中。”
(杨成见)
记者手记
同很多作家一样,荣庆玉并不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他的兴趣和关注点都集中在桓台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文学创作上。十几年来,他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历史资料的搜集上,写作成为他唯一的业余爱好。也正是因为这份执着,他先后完成了《强恕堂》《齐鲁大商》《大掌尺》三部曲等多部长篇历史小说。
荣庆玉说,作为一名桓台人,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发掘、整理桓台历史资料,通过文学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桓台、认识桓台。正是凭借着这份担当和责任感,荣庆玉用手中的笔,书写了桓台历史文化的典籍画卷。
在采访中,荣庆玉多次提到莫言,提到《大染坊》《旱码头》对周村的影响,他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自己的作品,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桓台,提升桓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一点,他做到了,正如一位读者所言,在人们的意识中,桓台县是江北第一个“吨粮县”,是享誉全国的“建筑之乡”,但借助于荣庆玉的作品,人们慨叹不已的是,桓台竟然还是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阅读荣庆玉的作品,乌河、云涛和我们熟悉的桓台民俗风情、方言充盈其间,让人倍感亲切。他的作品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创作,而是借助了艺术的形式,自觉承担起了一份振兴桓台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责任,挖掘、记录和整理了桓台人献身助力民族工业萌芽、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文化遗产档案。荣庆玉所做的这一切,值得我们尊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