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文学-->>内容
围子墙·棋盘街
时间:2014-11-14 15:13:24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故乡虽在北方,但风光美如江南。一条秀美的乌河,守护滋养着同样秀美的村落。乌河虽小,却充满神奇的魅力。粗沙鹅卵石河床,微波涟漪,清澈见底;小船南来北往,白帆点点,篙声纤号,不绝于耳。更令人称奇的是,隆冬腊月,乌河不结凌不封冻。晨曦微露,远观河面之上,雾气氤氲,飘洒蒸腾,犹如神龙蜿蜒于朦胧仙境。至于一年四季河水清冽甘醇,鱼虾丰硕肥美,更是闻名遐迩。
    村边的河滩很开阔,长满了高挑的白杨,婀娜的垂柳,青翠的芦苇。每当清风袭来,浪花低吟,杨柳欢呼,芦苇嬉戏。呵,好一曲天籁之声的交响乐啊!
    过河滩向西走至近村处,迎面是堵高高的围墙。它威严耸立在土崖之上,足有两丈之高,这就是当地有名的“大围子”。
    “大围子”沿河而筑,南北走向,绵延几十里。墙体以“三合土”夯实而成,坚如砖石。出“大围子”隘口,顺着大道向东百步,就是那座碧波卧虹的五拱大石桥——张桥了。
    据史料记载,“大围子”始建于明代。其作用是防御匪患,同时亦可防洪。前者多有传闻,后者却是我亲眼所见。1964年秋,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突然包围了村子。登高远望,呀!平日宛如玉带的乌河,早成了波涛滚滚的一片汪洋。水之大,连大桥的栏杆也不见了踪影。危机之中,“大围子”铜墙铁壁般挺立着,将洪水挡在了村外。
    很久以来,村东乌河的“洞子井”与村旁的“大围子”珠联璧合,一个暗渠输水,一个屏障安澜。无论什么年景,都能旱涝保收。祖祖辈辈的张桥村人,从容地过着宁静宽裕的田园生活。
    村子地势较高而平坦。进得村来,眼前是两纵两横的宽阔大街,呈“井”字形排列。任凭你站在哪个十字路口上,目光都可直达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村外田野。“井”字形大街,把这个2000人口的村庄,划分为9个方阵组团。在每一个组团内,又有许多笔直的胡同小巷纵横连接,真可谓“条条街道四通八达,家家户户向阳门第”。好一个中规中矩的棋盘街啊!
    当年,棋盘街上曾有明清牌坊数重,旗杆几对。这种彰显举人功名与节妇操守的特殊纪念物,让张桥村人足足自豪了几百年。可惜时过境迁,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偶尔听老年人提起,免不了一番追思与感叹。
    大街两边“台屋”林立。所谓“台屋”,就是那种建在高高地基之上的宽房高屋,深宅大院。村北的陈家胡同内,这种大“台屋”最多。
    陈家胡同,在“井”字北大街的北侧,南北走向。胡同的南端是座高大的门楼。几丈高的硬山顶,青砖墙体,灰瓦盖面。飞檐卷脊之上,各种瑞兽依次排列,怒目狰狞,活灵活现。大门洞十分开阔,进深宽敞。两扇沉重的楸木大门,每日朝启暮闭,轰然山响,全村为之震动,平添几分威严。大门上方,悬一巨匾,上书“望重乡国”四个鎏金大字,笔力雄健,气势磅礴。门下铺两块巨型青石板,大车小辆,出入畅通。巍峨大气的陈家大门楼,作为全村的一大景点,引人驻足观瞻,心生震撼。十里八乡,独占鳌头。
    跨入陈家大门,就进入了一个规模宏大、古色古香的明清大院。笔直宽阔的街道,两旁古树参天。以大街为中轴线,坐落着10多处左右对称、规整有序、气度不凡的四合院。院院相通,院中有院。其中,以大街南端右首的上院最为气派。
    院门青砖黛瓦,端庄隽永。门脸木雕精湛,山水花卉,情趣盎然。三步青石台阶,两侧雕花上马石一对,昭示主人身份富贵。院内建筑古朴大方。南屋北堂,门当户对;东西厢房,和谐典雅。堂屋五间,砖石月台,拔地三尺。宽门阔窗,采光炯然。主室两明一暗,上架重梁挂柱,下铺青色方砖。院中百年枣树,虬枝苍劲。每到秋天,硕果累累,一派生机。
    清清乌河水,方正棋盘街,造就了正直而智慧的张家桥人。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勤俭持家,尚文重教,急公好义,不事张扬是张家桥人的传统美德。全村除张任苏周陈五大姓外,还有些小姓,如李苗马邵王等。其中,王姓曾是本村清朝三位举人之一,今日旧居尚存,后人已不知去向。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