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室外骄阳炙烤着大地,一大早,门洪文就来到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今天他有个重要任务:设计小麦秋播试验方案,整理小麦种子,为秋季小麦试验播种做准备。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门洪文和团队比较“清闲”的时候,这段时间,他一般会待在室内,考察品种特性,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等材料。而其他时候,他和其他农艺师则需要去室外的试验田,观察种子生长情况,进行田间性状调查、授粉以及收获测产等工作。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抓改革、破难题、补短板。
强农富农惠农,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要为种子立“芯”。“济科109”是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小麦品种,也是门洪文所在的小麦科创团队历经13年时间研究的成果。
育种之新:
一个新品种,往往要经历10多年大浪淘沙
8月22日一早,门洪文按照工作计划来到银河试验农场,查看即将开展小麦秋播试验的田块状态。“看看地里的配套设施,再看看这块地的地理位置,来的多了,这块地我闭着眼睛都能知道位置。”门洪文打趣说,自己研究大田作物种植多年,非常喜欢待在田间地头,看到自己选育的种子一点一点长大,他特别开心。
“民以食为天,有了好种子,才能多打粮。”说起小麦杂交育种,门洪文打开了话匣子。“这是一项听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又极其复杂、枯燥的工作。说它简单,是因为原理非常清晰,就是根据选育目标,选定两个亲本做杂交组合。说它复杂,是因为其操作极其繁杂,仅从穗行、穗系中筛选出性状稳定,能够推荐参加品种审定的优良品系就要经历七八年左右的时间。”
搞育种,要保持足够的定力,每一步都马虎不得。门洪文举了一个例子,在小麦杂交过程中,为了杜绝飞粉,科研人员要用镊子将小麦雄蕊一一摘除,每个麦穗仅保留约20朵雌蕊,然后用另一个品种的麦穗做亲本完成授粉,以保证杂交小麦的纯度。
“这个工作很费眼,因为本身麦穗就很小,小麦小穗里边的雌蕊和雄蕊就更难看清楚了。”门洪文说,为了多做几穗去雄处理,团队科研人员往往在地里一待就是一天,夏天室外炎热,晒黑自不必说,晒得皮肤脱皮也是常事。
一个品种审定,从组合杂交组合开始,经过系统性选育鉴定出稳定、优良品系到推荐参加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再到最终审定,育种工作周期长、成功率低,一个新品种的面世,往往要经历10多年的大浪淘沙,从成千上万个新品系中脱颖而出。
体验之新:
他们见证一粒种子让粮田变“良田”
经过多年试验,培育的品种如能达效,就能让粮食增产,让粮田变“良田”。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以种地为生,一开始就种几亩地,现在变成了流转几百亩土地。”济南市长清区贺街村农场主国先锋说,以前他种小麦都是把自家头年收的麦子留出一部分做种子,这样年复一年,种子没有经过改良,不但很难增产,反而因为退化、病虫害等各种原因,产量越来越低,这让他十分苦恼。
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国先锋开始试着种植“济麦22”“济麦17”等新品种。通过试种植,“济麦22”一亩就能收500至600公斤,远远高出了之前的产量。产量上去了,让国先锋有了底气。他着手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不断摸索更先进的种植方法。
“目前我们企业购买了‘济科109’的品种经营权。通过数据显示,这个品种抗倒性、抗寒性更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产,我们购买后要让好种子惠及更多农户。”济南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翟军表示。
平台之新:
今年将建成10个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不仅有种子的研发,据悉,济南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了支持“北方种业之都”建设,还在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目前主要承担三个平台的建设与运维,包括北方种业之都企业交流平台、企业展示平台、企业共享服务平台。这也是北方种业之都总部基地建设的核心内容。
“小麦育种方面,截至目前已审定2个小麦优良品种,有一大批优良品系正在参加各渠道审定程序,未来前景非常好。”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任传猛介绍。
今年,该院还成立了李斯深专家工作室,把山东农业大学李斯深教授引入团队,指导小麦基因育种开展,同时还新引进11名硕博士,充实到各育种团队,极大增强了科研力量。
今年年底,济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将建成10个以上的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计划到2026年建设30个。“依托这些协同创新创新中心,我们把科研力量和企业进行有效衔接,农科院的科研直接深入到生产一线,为企业服务,通过建共享实验室提升农业育种企业的科研能力。同时,通过我们这种服务,也吸引国内外优势大企业入驻中国北方种业之都,把济南种业建设到一个新高度。”任传猛表示。
“门洪文们”正在努力让一粒粒种子激活乡村振兴的“芯”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