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晓卫:缠绵王渔洋文化研究30年
时间:2014-9-26 14:08:26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人物档案:宫晓卫,齐鲁书社社长、编审,山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兼任中国版协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古籍出版联合会副会长,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编辑学会副会长等,是王渔洋研究知名学者,著有《王士禛》《清代散文》等,是《王士禛全集》副主编。
在纪念王渔洋诞辰38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正式成立,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齐鲁书社社长宫晓卫当选为首任会长。在提及为何担任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会长时,宫晓卫说了三个理由,一是与王渔洋的渊源,从上学时就开始涉足王渔洋研究,从那至今30年的时间里,宫晓卫一直没有离开王渔洋研究领域;二是王渔洋作为有清一代的文化伟人,非常值得学术界去研究;三是桓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
毕业论文以王渔洋为研究对象
1982年到1985年,宫晓卫在华东师范大学师从施蛰存先生读研究生,专业方向为明清文学。在拟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施先生建议宫晓卫师兄弟三人每人选择一位明末清初的诗文大家为研究对象,作为山东人,加之在此之前,宫晓卫就曾写过一篇考索《渔洋精华录》版本的习作,因此,毕业论文极其自然地就选择了王渔洋作为研究对象。
宫晓卫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王渔洋及其诗》,侧重从王渔洋一生的创作和诗学理论发展线索上考察其诗歌创作的整体面貌。
宫晓卫告诉记者,前些日子整理书橱,发现了当年的读书笔记,从记录看,从1983年始,他已阅读了很多与王渔洋创作有关的书籍,并做了大量摘录。那时读书很苦,没有复印机,发现有用的资料全靠笔记本抄录或做卡片抄录,像《烟画东堂小品》中的《王贻上与林吉人手札》《復初斋王渔洋诗评》等,他几乎是全文抄录的,前人评论王渔洋诗创作的“序”也抄了不少。“那些应该都是为毕业论文做的准备工作。”宫晓卫说。
编写王渔洋的第一本传记
在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闭幕式结束后,本报记者手拿宫晓卫早年出版的《王士禛》一书请求他签名。看到《王士禛》这本书时,宫晓卫非常高兴,欣然为记者题写了王渔洋的一首诗。他说:“我很少给别人签名,但这次要签,因为这本书对我本人来说非常有意义。”
被收录到《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的《王士禛》一书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全面介绍了王渔洋的一生,是第一部王渔洋的传记,有不少读者就是通过这本书来了解王渔洋的生平、诗歌和诗学的。
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是向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的读物,丛书内容既包括重要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流派,以及文学体裁方面的基本知识,也包括文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作品。
王士禛作为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有着重大影响的诗论家,早就被列入这套丛书的编写计划。由于宫晓卫的毕业论文写的是王士禛,到齐鲁书社工作后又在工作之余参与了《渔洋精华录集注》的整理,写过《王士禛选唐诗与其诗论的关系》《也读<渔洋诗则>》《扬州烟月·神韵·神韵诗》等研究王士禛的文章,陆续发表在《文史哲》《文献》等刊物上,并亲历了《王士禛全集》的编纂、整理,始终坚持着对王渔洋的研究。因此,在原作者无法完成书籍编写的情况下,宫晓卫就成为了第一人选,尽管中间被抽调出去筹备 “孔子文化展”,他还是按出版社的要求按时交了稿。
整理出版多部王渔洋著作
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宫晓卫一直从事出版工作。作为一名出版人,宫晓卫整理出版了多部王渔洋的著作,对推动王渔洋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作为责任编辑,宫晓卫整理出版了《渔洋精华录集注》。《渔洋精华录》是有清一代影响最大的诗歌别集之一,解放以后从来就没整理出版过,齐鲁书社作为一家以出版地方文献为主要任务之一的专业古籍出版社,《渔洋精华录》是齐鲁书社不可能绕开的重要选题。1985年,宫晓卫到齐鲁出版社工作后,理所当然地参与到《渔洋精华录》的整理班子,并出任该书的责任编辑。宫晓卫介绍,本着严谨治学的精神,该书从启动到拿出初稿就用了两三年的时间,然后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刘洁修先生审订又用了些时间,加上铅字捡字排版效率低,所以直到1992年才成书。
2007年,齐鲁书社又出版了复旦大学周兴陆博士编著的《渔洋精华录汇评》,这时宫晓卫已经担任齐鲁书社的社长。谈及该书的出版,宫晓卫说,我本人对王渔洋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汇评”作为《渔洋精华录集注》的补充,又的确是填补事关王渔洋研究资料出版空白的一部书稿,当编辑室提出这个选题时,我当时就同意了。“汇评”一出,结合齐鲁书社已出的《渔洋精华录集注》《王士禛全集》以及市面上已见的《王渔洋事迹征略》等,大致可以说有关王士禛个人的创作及其创作经历的考索,前人的注释和评价,对其具体作品的认识等基本资料性的东西已经出齐了,这就为对王渔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07年,《王士禛全集》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为王渔洋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文献资料。从初步定稿到出版,《王士禛全集》用了15年的时间,作为当事人,宫晓卫做了大量工作,也正是在他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王士禛全集》才得以出版发行。
王渔洋的廉政思想非常值得研究
“存道义之心,行道义之事,清、慎、勤等古代家风家训对当下官员廉政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记者采访时,宫晓卫着重提出了从几百年前的“廉吏”家训中吸收智慧,来促进地方廉政教育的思考。
对于王渔洋廉政思想研究,宫晓卫表示,王渔洋的为政之道过去鲜为人知,现在要通过学术研究来挖掘新城王氏家风家训的教育作用,使更多人了解、知晓王渔洋的廉政思想,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各级官员,促进地方廉政教育和廉政建设。
“如果写清代文学史,王渔洋是绕不过去的大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官至刑部尚书,跻身六部九卿之列的王渔洋其廉政思想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宫晓卫表示,一代廉吏王渔洋在为官空余时间写下了大量文学创作,适合了当时的时代需求,他这种文雅的生活态度给当今一些官员某种启示。他将自己的廉政思想逐条写下形成《手镜》一书,作为孩子为官做人的座右铭,这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更好发展。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王渔洋的意义所在。”宫晓卫说。
推动王渔洋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的成立,是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王渔洋研究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作为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的首任会长,宫晓卫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研究王渔洋的历程。他表示,从学生时代就研究王渔洋,也做过《王士禛全集》的责任编辑。今后会更加努力为王渔洋研究做一些更加实际的工作,进一步推动王渔洋的研究到更新局面。
宫晓卫说,这次全国王渔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全国各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学者专家参加会议,并提交了90篇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王渔洋研究的一个新的高潮。
宫晓卫认为,王渔洋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离不开桓台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和支持。“桓台县对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重视和研究保护,对文化事业的支持,是山东省各区县中的优秀代表。”宫晓卫说,作为一名出版人,作为山东省王渔洋研究会会长,希望与全国的专家学者一道共同推动王渔洋研究向纵深发展,同时,齐鲁书社在出版王渔洋著作和相关研究著作方面也会尽最大努力给予帮助和支持。
(本版撰文/杨成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