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自由而美丽》是黎戈的最新作品集,是一本散文、随笔、文艺评论合集,包括“淡夏”、“纸游”、“物喜”、“我城”、“静语”五部分,内容涉及生活、阅读、电影、植物、食物等。作者黎戈是近年来年轻创作者中少有的才气与灵气兼具的创作者,在网络上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与追捧。本书文字兼具清新淡雅与敏锐凌厉之风。写细节入生活内质,恰到好处;写日常则平淡冲和,绵密细致;写阅读则深情凌厉,灵气逼人。
在所有的阅读题材中,我对杂文文集似乎有一种特殊偏好。大概这种偏好的形成源自于读书时代听流行歌曲专辑的习惯。那时候,一拿到自己心仪的专辑,我总是会将它从头到尾先草草听一遍,然后便“挑剔地”选出哪首歌好听,哪首歌不符自己的胃口,之后再听这个专辑,便只听那些挑出的歌曲,遇到那些不对味的则直接跳过。
当然,这种好与坏的标准完全出于我个人的私心,并没有什么客观或专业的标准。然而,这其中便有了个人趣味。听还是不听一首歌,完全出于自己的直觉。而能够带着这么“任性”的习惯进入阅读的,大致也只有杂文文集了。一本文集打开,每一篇大多不长,挑选那些直觉符合自己口味的文章,有一搭没一搭地读过去,有一天突然发现,这本书就这样被自己翻完了。这种毫无压力的阅读,就好像是自己在呼吸四周的空气。不过,杂文文集也有格调的高低、品质的优劣。阅读那些品质优良的文集或文字,犹如呼吸清醒芬芳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不过要是不幸遇到那些文格低劣的,则就像是周围充斥了PM2.5爆表的空气,令人干涩难忍。
黎戈的这本《因自由而美丽》当然属于前者。认识黎戈,是在豆瓣网上面。总体来说,黎戈的文章大多是书评,按理说,书评人看书评人的书评,或多或少有一种奇怪的情绪作祟,暗里会有一种攀比:他哪里写得比自己好,哪里又写得不如自己。然而,读黎戈的文字不会,因为她的文字里没有那种步步为营的心机,却有一种“以无厚入有间”的厚道。
在我看来,黎戈文字里的这种厚道,实则是对旁人和环境的一种理解,是一种大智如愚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落到她的评论和观点中,常常会令读者发出会心的微笑。譬如,很多作家或名人在大多数人眼中满身都是刻薄,在黎戈那里却还能看到他们的“笃厚”。《刻薄谈》里,开篇谈到近代四个作家:王小波、张爱玲、鲁迅和钱钟书,四人无一不刻薄,然而黎戈却说四人其实均有敦厚之处。“王小波对李银河,张爱玲对胡兰成,鲁迅对文学青年,钱钟书对杨绛,都可谓深情厚谊”。黎戈在这篇文章里要写刻薄,最终却还是落到“体谅”上:“还有一种是经历了世事,体恤人情,对人有充沛的理解力,可以消化一切丑恶。这种温情,来的比较坚实而且持久”。读到这里,我会心一笑,黎戈实在是一个“厚道”的作家!
当然,作为一个女性作者,黎戈在评论女人时更是格外体贴。在她眼里,几乎每个女人都有动人的地方。典型的是那篇《女心》,写陈寅恪的太太唐筼,黎戈认为她和杨绛、杨步伟一样,都是那种“融合了传统美德和现代学识的女性……意义绝对大于专为丈夫献身的贤妻良母”。
其实,这种“厚道”的态度还流露到了黎戈的生活中。她写茶淘饭、莴苣圆这些吃食,写蚊香、花裙这类衣着用品,还有写南京的风物,字里行间都带着一种特别的敦厚。稍有遗憾的是,颇想多读到一些黎戈写南京的文字,只是在这本文集里,这类文章收入的不多。
毋庸讳言,黎戈的文字是充满“文艺气”的,但黎戈本人并不讳谈这种“文艺气”。在一篇文章里,黎戈肯定地表示自己就是一个“文青”。这种态度,倒是又现出她的厚道里其实也是有一份坚持的。实则,文艺气也好,“文青”也好,只要是一种能让自我感觉舒适的生活状态,又有何不好。就像黎戈说的,“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存”,这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
既然幸运,那么就只有心存感激地享有,自然无须顾忌他人的看法。这才是“因自由而美丽”的真实含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