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上半年GDP达46677亿元,同比增长5.8%。随着近日山东进一步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40条政策措施的发布,拼经济的下半场,山东的发力点也愈加清晰。记者注意到,在“40条”中提出“全力稳住外贸进出口”“实施优化国际海运航线补贴政策、海铁联运班列出口下水集装箱补贴政策”。无论是进出口还是海运航线、海铁联运,都离不开“港口”这个枢纽。
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港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山东推进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至今年8月6日,这一改革已满5年。
这5年间,通过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山东求得怎样的新质生产力?拼经济赢得怎样“砝码”?
扩容
从近期山东公布的外贸数据看,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值达1.62万亿元,同比增长4.3%。这一数据背后,离不开海运航线、海铁联运班列的支撑。
“航线是港口最核心的资源。”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曾如此表示。
时光回溯到5年前,在港口整合前,山东不仅有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3个吞吐量超4亿吨的大港,还遍布26个大大小小的港口。近期记者在日照港、渤海湾港采访时,这些港口相关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无序竞争”“重复投资”等成为受访人普遍提到的问题。
2019年8月,山东组建省级整合平台,全省7市港口、17个港区人财物整合,山东省港口集团应运而生后,山东的港口逐渐开始“握指成拳”。
数据显示,改革前,日照港仅有集装箱外贸航线6条,而2023年,日照港就新增了26条集装箱外贸航线。
从记者此前采访了解的情况看,早在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满两年时,整体新增的航线数量已相当于以往青岛港五年的增长量。如今经过5年发展,山东省港口集团海向航线总数已达346条,航线密度居全国前列。
在海向增航线、扩舱容之际,山东省港口集团也在陆向开班列、建陆港,近五年海铁联运班列由64条增至100条,内陆港由15个增至50个,将“出海口”搬到内陆企业“家门口”,跨境班列直达26个国家。
其中,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黄河流域重要节点城市开通海铁联运班列近90条,建设内陆港40余个,让物流“沿着黄河遇见海”。
比如,其在河南三门峡市打造的乡村振兴班列,货物可通往青岛港,发往欧美国家。原来该班列开通前,运输时效需要四五天,如今一昼夜基本就完成,让用户的成本从5000多元降至2000多元。
通过建立黄河流域现代物流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山东省港口集团与沿黄流域的企业已实现共赢。从该集团公布的数据看,通过优惠减免口岸场站费、提箱费、铁路装卸费等费用,降低综合物流成本15%以上。目前,山东港口80%以上货物吞吐量来自沿黄九省区,河南、陕西等省份65%以上的出口集装箱货物选择从山东港口青岛港装船出海。
从山东乃至全国看,“目前,在山东港口货种中,原油、铁矿石、铝矾土、粮食等关乎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货种占到全国总量的1/3、1/4、3/5、1/5,承载起全省97%外贸进出口量。”山东省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此可见,通过港口一体化改革,随着进出口“大动脉”持续扩容打通,山东承接南北、贯通东西、连接陆海的战略“棋眼”作用,以及沿黄便捷“出海口”的功能愈加突出。
颠覆
货物运输线路增密,随之而来的是港口需要面对不断增多的吞吐量。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作业方式显然跟不上发展节奏,数字化变革与科技创新,成为山东激发港口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钥”。
就在今年,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实现了每百米岸线年吞吐量达32万标准箱,单机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
这是5年来,青岛港装卸效率第十次刷新世界纪录。走进该港口,只见码头设备自行运转,无人驾驶车辆穿梭在港区,几乎看不见工人的身影。
“自动化轨道吊全天候、全流程作业成功率达95%以上。”青岛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拥有六大自主突破、12项创新攻坚成果,实现了“全国产、全自主”,打造了港口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了全自主集成创新应用场景“零”的突破。
以该码头的“神经中枢”——全新一代水平运输智能控制系统(A-ECS)为例,在全球首次实现码头设备控制系统的不停产升级和运维,以年吞吐量千万级标箱集装箱码头为例,每年可增收近千万元;码头设备周转时间降低20%,交互时间减少50%以上。
数字化的颠覆效果正在山东港口更多码头显现——
今年3月26日,水平顺岸式自动化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在日照港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上线。“我们破解了无人集卡‘去安全员’世界级难题,为全球港口提供了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中国样本’。”近日,日照港一公司技术信息中心副主任徐振奇告诉记者,该码头投产以来,单机效率提升50%,综合成本降低70%,人力成本压降80%。
在青岛港西联公司,全流程自动化的件杂货纸浆码头已建成投用,彻底实现“人机分离”,操作人员在百米之外的数智中心即可远程操作设备作业,预计年度全码头人工作业量将减少80%,破解了件杂货自动化作业“世界难题”……
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也在助力港口持续扩容。如今,青岛港西联公司纸浆吞吐量跃升,带动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一;日照港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港。
在作业方式自动化之际,数字化也正渗透到港口管理中,成为新的生产力。“通过数字化转型,我们把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管理,真正发挥数据的效力。”山东港口渤海湾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渤海湾港所辖5个港区地处3个城市,在联合调度中心统一指挥,才能真正产生生产力,产生凝聚力。
这种数据与创新激发的新质生产力,颠覆了原有的发展模式,为山东的港口不断扩容提质提供了重要支撑,一定程度上也为山东外贸进出口上量提速乃至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攀升
资源整合,很多时候需要面对是否能实现“1+1>2”的问题。
以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整合而成的渤海湾港,可谓港口一体化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在山东推动港口整合前,渤海湾港是山东省港口集团中四个港口集团中的“困难户”。港口整合后,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纷纷向其伸出援助之手,抱团发展。
近日,山东港口渤海湾港副总经理孙超告诉记者,过去5年间,渤海湾港实现从一穷二白向欣欣向荣的裂变。2019年渤海湾港各港区没有一个基层站队,也没有一个仓库、没有一米管线,生产作业全凭外包,也没有外贸航线,到现在拥有各类泊位51个;新建各类仓库8个,面积达到8.8万㎡;新增管线长度66.6公里;建立基层站队35个;拥有外贸航线5条,开放泊位33个,通达20多个国家、30多座城市。
统计数据更为直观。5年来,渤海湾港营收增长570%,实现扭亏;货物吞吐量预计增长290%,集装箱作业量预计增长669%。“渤海湾港货物吞吐量是成立之初的3倍,三分之一箱量来自融合助力。”山东省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渤海湾港蝶变之际,5年间,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也纷纷实现进位争先,在全球沿海港口排名中,分列第4、7、10位。
随着小港大港齐头并进,5年来,山东省港口集团综合实力也在不断攀升,货物吞吐量连跨五个亿吨台阶、突破17亿吨,集装箱量超越4000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一、第二位。从经营质效看,与成立之初相比,其营收增长266%,利润总额增长91%,人均创利增长75%,总资产、净资产增幅均超55%。
在山东发布的《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中,“世界级港口群加快建设”成为关键词之一。而山东省港口集团也正朝着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所努力。
从全球范围看,伦敦港作为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年吞吐量只有5000多万吨,装卸业务只贡献了5%的利润,但金融、贸易、航运服务等高端服务贡献了另外95%的利润,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的影响力。
由此可以看到,港口实力是否过硬,并非只唯吞吐量,新兴业务对于港口的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构建至关重要。
山东的港口也正朝这样的方向奋进。5年来,山东省港口集团对各港口独立运营的物流、贸易等100多个业务单元进行再整合,业务领域由单一港口运营商朝着供应链综合服务商扩展,不断开拓新型贸易、金融、物流等新兴业务。
“如今,新兴业务利润贡献度已达32.5%,营收占比达79.5%,改革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山东省港口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样的发展模式,推动港区、城区、园区不断互融,正拉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据了解,5年来,山东省港口集团先后与BP、伊藤忠、振华石油、托克等头部企业设立合资公司25家,资本金规模达207亿元;累计招商引资137.7亿元,带动就业8100余人,完成投资1878亿元。
正如时间从不停歇,经济也在持续向前发展。从山东整体发展看,拼经济仍是主旋律之一。就资源禀赋而言,山东大陆海岸线占全国1/6,多年来,向海图强、经略海洋,已成为山东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山东经济发展全局中,海洋产业尤其是作为联通世界“万能接口”的沿海港口,能否持续“上分”至关重要。
从一体化改革5年的发展情况看,山东港口的新质生产力正在蓄积,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路径和跃升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