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正能量-->>内容
烟台大学:构建“五级四维三协同”心理育人模式
时间:2024/7/15 16:30:05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烟台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塑造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心理健康技能、守护心理健康安全四项基本目标,构建“五级四维三协同”心理育人模式,切实推动心理育人内涵式发展。

烟台大学校园

完善五级工作网络,提升心理育人工作模式运行活力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起“校-院-班-宿-生”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搭建心理护航平台”写入学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健全制度保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实施方案》等制度10余项,贯穿心理育人工作的各环节。升级配套软硬件,成立心理应用研究所,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灵氧吧。突出队伍专业化建设,足额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聘任兼职心理咨询师24人,设置心理辅导站站长19人,每班设立心理委员2人,每个宿舍设立信息员1人。根据不同群体工作需要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师专题学习、心理咨询督导、站长培训以及心理委员培训。畅通沟通渠道,实行定期工作例会与纪要机制,课程教学集体教研督学机制、实践活动项目化落实机制,心理咨询朋辈互助与专家督导机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校-院联络员机制。学校先后两次在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作经验分享,《中国教育报》报道学校心理育人工作典型经验。

优化四维工作格局,激发学生心理发展内生动力

围绕学生心理发展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着力优化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维心理育人工作格局。深化课程改革,建成“必修课全面覆盖、选修课丰富多彩、微课有趣易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获批省部级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题3项,山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1项,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优秀论文3篇,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微课大赛二等奖2项。重点打造活动品牌,连续举办十九届“吾爱吾 心之旅”精品活动,创新性开展艺术疗愈活动,获山东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月特色活动1项,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宣传矩阵,充分融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印发《心理咨询师工作手册》《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手册》《心理委员工作手册》,制作《心理健康服务指南》《常见心理问题科普》《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系列宣传单页,累计发放6万余份。构筑朋辈互助平台,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成立心悦协会、小桔灯心理健康服务队等学生社团,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观测点、宣传点和活动点延伸至班级、宿舍和社团,荣获山东省十佳心理社团、山东省朋辈辅导技能大赛二等奖等荣誉。丰富心理咨询服务提供方式,持续扩充心理咨询师队伍,聘请心理督导师每月开展心理咨询督导,每年提供个体咨询1500余人次,团体咨询50余场次。夯实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以心理危机教育与预防为基础,以心理健康素质测评与危机全面排查为重点,以心理危机精准干预为核心,以严重心理危机科学转介为辅助,全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健全三方协同机制,凝聚学生心理发展合力

健全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校社”三方协同心理育人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整合育人资源,探索建立以健康教育和主题活动为依托的家校合作、以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为核心内容的校医合作,以潜在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为关键的警校合作、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学校提供专家资源为主要形式的校地合作以及以校企共建项目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深入实施《关于家校联系的指导意见》,通过家长云课堂、致家长的一封信、育人活动、家访等举措构建起家校共育的桥梁,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活动“不易如我·换位体验”荣获山东省十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活动。与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结成“医校结合”心理健康服务共建单位,就学生心理危机转介、精神卫生科普、科学研究等开展深度合作。与驻地派出所协同开展学生潜在心理危机事件预警工作和安全教育知识普及工作,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与烟台市人才与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协同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发展与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完成大学生职业心理特征与指导策略专项课题1项,5名教师入选烟台市职业指导专家团。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精品活动塑造和师资培养开展项目化建设,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