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新价值、塑强新产业、激活新动能,生产性服务业是关键一环。尽管生产性服务不直接参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转化,却是生产制造须臾不可或缺的产业活动。
成熟经济体的发展轨迹反复证明,没有先进和优质的生产性服务业,就很难有先进的制造业。尤其是在创新速度全面提升的当下,面向市场瞬息万变的新需求和新趋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全球经济的主流趋势。
门类众多、数量庞大的青岛制造业企业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形成完备的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如何抓住生产性服务业这一引领产业向新提质的关键环节?
从体量来看,2023年,青岛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5996.1亿元,增长7.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0.0%,比2022年提高0.8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8.0%,比2022年提高1.3个百分点,青岛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力持续凸显。一季度,青岛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509.1亿元,同比增长7.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2%。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青岛正在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十百千”工程,聚力发展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着眼于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
在优势中向“新”
作为门户型枢纽城市,青岛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有着天然的禀赋。
依托港口和开放优势,在青岛,围绕工业品商贸流通需要,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具备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竞相生长,以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助推产业向更高质效方向跃升。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数据显示,2023年,青岛全市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比重超过10%。作为国家物流体系的关键节点,截至目前,青岛“四型”国家物流枢纽全部获批,“海陆空铁”四港联动的发展载体均已获得国家物流枢纽战略赋能。一系列高端载体,在发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加速现代物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让青岛制造与世界“更近一步”。
其中,生产服务型(港口型)物流枢纽以前湾综合保税区、董家口经济区为重点区域,加快智能家电、船舶海工、能源化工等优势产品“出海”步伐,形成“生产制造+航运物流”产业集聚区;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以推进“上合多式联运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这一交通强国试点任务为契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等商贸服务业,形成“商贸物流+多式联运”产业集聚区;空港型物流枢纽以胶东航空物流枢纽为重点区域,充分利用海关跨境电商监管中心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临空制造等高端服务业,形成“跨境电商+航空物流”产业集聚区。
在青岛的海滨一线,一栋栋“金融楼”“商贸楼”“数字楼”竞相拔节生长,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特点的楼宇经济点燃着一个个“新质”发展新引擎,成为城市亮眼的风景线。
在青岛上实中心,征和工业青岛中心似乎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家来自制造业的国内链传动领域的领军企业之所以选择落户这里,原因在于这里已然形成了以金融服务为引领的完备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态——联储证券、中泰证券、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光大理财、陆家嘴国际信托、中国信保等引领性金融机构和一批世界500强驻青机构、上市公司总部等共计800余家企业已经入驻大楼。
这是青岛现代金融业生态日益丰盈的一个缩影。2023年,青岛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40.9亿元。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青岛位列第32位,较上期跃升4位。创新“科创易贷”和“科创快贷”业务,推出“产业链+园区”的融合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岛的金融业尝试用更加创新的信贷模式和供应链金融模式,为产业的突破发展配置金融资源。
对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的敏锐嗅觉,是推动青岛从“制造业大市”向“智造强市”加速迈进的重要因素。2023年,青岛拥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纳统企业超2000家,软件业务收入首次迈上4000亿元台阶,实现4472.2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31.9%。作为最早布局工业互联网的城市之一,青岛已经培育了橡胶轮胎、新能源汽车、纺织服装等50余个专业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利器”,也推动着青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向“新”进化。
聚焦智能制造、智能家电、高端化工等领域,青岛企业在产业前沿加强研发应用,目前“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以萨技术天工大模型、赛轮橡链云聊等十余个行业大模型已投入商业化应用。
以卡奥斯工业大模型为例,它不仅可以准确分辨工业场景的需求,识别CAD模型、设备程序、设备数据等工业语言,还能针对任务、需求的多样性,从内置的3900多个机理模型与200多个专家算法库中,自主调度合适的模型或通过多模型融合解决问题。
在融合中向“新”
步入特锐德青岛西海岸基地的智能立体仓,堆垛机、输送机、升降式货叉、AGV等数字化设备有序穿梭在7米高的立体库中间,将4层货架上物料按需输送到生产线上。
日日顺供应链为特锐德搭建的智能立体仓
这是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特锐德打造的国内新能源电力行业的首个智能立体仓。在这里,24万多种物料都有自己的电子“身份证”。数字化供应链科技的赋能,让特锐德的仓储管理系统与生产系统实现了一体化智能并联,推动降低全产业链物流成本。
随着经济数字化程度不断加深,服务业中直接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部分越来越多,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服务的价值成为制造品价格的一部分,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形成更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新”成果。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向“新”。青岛一方面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服务,另一方面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推动制造业企业发挥产业优势,推出相关的专业化和定制化服务。
从智能家电产业延伸出覆盖家电全生命周期的生活服务,海尔集团打造集家电、家装、家居、家生活为一体的三翼鸟平台,高效整合智能家居资源,将线上平台与线下体验中心结合,不仅为用户提供空间定制、产品定制、服务定制的“一站式”场景消费体验,还打造了食联、衣联等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让用户通过家电联通云端服务资源,在家就可享受衣食住娱全场景服务。
制造业中的高端部分,如研发、设计、专利、品牌等,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而这往往是中小企业的短板。因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
青岛在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新模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目前,平台已经帮助7000余家中小企业对接创新资源;青岛还推动成立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联合办公室,常态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研对接活动。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在青岛新兴产业成长的进程中,培育和引入了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形成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检验检测是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升级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青岛市通过资质认证的检验检测机构近500家。仅在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之一的青岛城阳区,已有来自机动车、建工建材、环境监测、金属材料等领域的104家获资质检验检测机构形成集聚。
进阶中的青岛生产性服务业,将在集聚、融合中持续塑造“青岛制造”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