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大家生活方面遇到的难题,我们基本能解决。”68岁的宁波是爱心工坊的创始人,也是一名公益大使。
每名老工匠都身怀绝技
今年70岁的马长富,是这里的常客。“我就住在小区,每次理发都会到这里来。”看着刚剪完的头发,他心满意足,从15年前开始,就一直找宁师傅理发。
2004年,宁波搬到吉祥苑社区居住,闲不住的他,就在楼下放了把椅子,免费为居民理发。“我从1972年就开始带着理发工具义务理发,可以说是走到哪理到哪。”他告诉记者,当时有不少居民都来找他理发。2017年,社区居委会搬迁,闲置出来的房间便成了宁波的理发“根据地”。
由于热衷公益,宁波认识了不少能工巧匠。除了理发,还可以干些别的啊。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工匠们聚集在一起,成立了“匠心筑梦”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大家自带工具,将原本空荡荡的房间打造成功能齐全的爱心工坊。
工作站成立后的1年时间,人数就从一开始的两三人,迅速发展到30余人。“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同样也是多面手,其他的也会干。”说起在这里的老工匠,宁波如数家珍,77岁的姚福贵,是年龄最大的一位,擅长磨剪子磨刀,人称姚一剪。71岁的秦建忠,马扎做得非常好,大家都喊他马扎大秦。李新历是他们这儿的能人,为工作站做了不少机械设备。
工作站的窗边,竖着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粉笔整齐地写着理发、菜板面板、磨刀磨剪、桌椅板凳等10多项服务内容。“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理发和磨刀磨剪子是最受欢迎的。”宁波指着小黑板说道,他们服务过的居民,少说也得9万人次。
用废旧木料自制10余台机械
每周一、三、五上午,是工作站最热闹的时候。每当这个时间,大部分老工匠都会如约来到这里,开始在各自工位上忙碌。在40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理发椅、小车床、打磨机、木材等各种物品,一个个已经制作完成的小椅子整齐地堆放在一起,俨然一座微缩版工厂。
“唰唰唰”一阵磨剪子的声音传来。不远处,姚福贵坐在凳子上,卖力地打磨着一把剪刀。“磨剪刀的时候,刀刃必须紧贴磨石,一旦控制不好,剪刀就废了。”他说道,磨剪子磨刀是他自学的,他磨过的剪刀,可以一下剪断东西,不用再剪第二下。
正如宁波所说,大家都是多面手,姚福贵也不例外。除了拿手的磨剪子磨刀,他还会木工活儿。居民家中用不着的木头,废弃的地板,在他手里都能变成小凳子、小桌子等家具,且都是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看着简单的小凳子,制作起来却相当麻烦。从找到合适的木料,再到粗加工,最后制作完成,大概需要10多天的时间。最耗时的一个环节,就是把废旧木头加工成桌椅板凳的零件,需要反复切割打磨。
在房间一侧,摆放着两台纯手工打造的小车床和打磨机。两台机器出自李新历之手,均由木头制成。“机器是我和其他人一块做的,利用了废旧的木料,电机也是买的二手货,就连集尘器,都是宁师傅赞助的旧吸尘器。我们前后花了1个多月时间才做好。”他不好意思地说道,以前大家干活用手工,费时费力,有了机器之后就方便多了。在房间其他地方,还有10余台这样的自制机械。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会感到快乐
工作站成立8年来,宁波和老工匠们收获的更多是快乐。“我做过两次心脏手术,好了之后还是想着义务劳动。感觉有一股精神力量在支撑着,早上起来胸闷气喘,一干起活来,就什么毛病都没有了。”他笑着说,孩子也很支持他的做法。
曾有一件12345工单,让宁波久久无法忘怀。工作站成立后,两名工匠上门为一对老夫妇维修门和床,结束时已临近中午。老夫妇为表达感谢之情,做了一大桌子菜,希望大家能一起吃饭,但上门的两人婉拒了好意。多日后,宁波接到了社区的反馈,老夫妇拨打了市民服务热线。“本以为是投诉,没想到却是表扬。”他说道,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会感受到他人带来的温暖与善意,这就是一种快乐。
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老工匠因种种原因离开了这里,如今还有20余人在坚守。2019年,一名老工匠因癌症离世。生前,他上午做完化疗,下午就来到工作站坚持做志愿服务,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白发苍苍的老工匠们,并未因身体原因而失去服务的热情。在他们的脸上,可以看到快乐的笑容。
“我们大家在这里,就像一家人一样,不仅其乐融融,而且体现了人生价值。”宁波说起了心里话,老有所为,就是要做更多的贡献。夕阳红,就要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