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人”,构建多维人才矩阵;着眼于“教”,助推校企深度合作;致力于“创”,强化创新引领支撑;落脚于“产”,推动产才共生耦合……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2023年以来,淄博市淄川区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推动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一体部署,全力打造“政产学研用”全链条深度融合生态,为老工业区跨越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厚植引才沃土打造聚才磁场
每年组织开展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出台“关心关爱企业家16条”等政策,为企业家提供“保姆式”服务;落实产业、人才“双链长制”,15名区领导挂任“链长”;分产业组建“人才工作服务团”,持续支持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长效助力产才融合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城市来说,吸引人才,协同高效的产业集群必不可少。2023年以来,淄川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产业行动年主线,根据产业体系延链补链强链需求,实施“产业+项目+人才”计划,靶向引进人才1893名。实行产业链链长制,按照“龙头带群带链”模式,串珠成链、集链成群,着力打通一批重点产业链关键节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目前,淄川区已建设8条先行先导产业链,479家企业入链管理,初步形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新基建“四新产业”倍增,建材建陶建筑、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电商“三大优势产业”转型提升,文旅产业有效突破的“43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总体格局。
同时,淄川区强化产业链延伸招商,发挥重点项目“龙头”效应,产业成链、链条成群,提升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推动产业发展成为淄川区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和人才集聚的“强磁场”。截至目前,高端化工材料氯化一体化产业链、谷胱甘肽原料药与制剂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4个国家级、21个省级人才项目在淄川落地。
“政产学研用”拓宽引才渠道
学习汽车车身修复,玩转汽车美容设备,研究新能源汽车维修中的方方面面……虽然已是仲冬,淄博普来瑞电器有限公司占地1600平方米的汽车维修专业实训基地里,前来学习的高校学生们却络绎不绝。作为一家汽车相关设备制造企业,2017年起,他们陆续与学校合作,开启产教融合联合办学。2020年与吉利商用车合作,为吉利商用车主机厂提供配套服务。2021年与淄博理工学校联合办学,共建汽车产业学院,为淄川区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人才引领是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2023年以来,淄川区扎实推动产教融合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拓宽引才渠道。淄博理工学校与鲁泰集团、淄博普来瑞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工学交替、学岗对接”的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已有388名学生加入企校订单人才培养,其中鲁泰集团班次就业率达100%。
淄川区支持校企共建融合平台,连续15年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2023年提档升级举办“百名院士专家淄博行”,近200名院士、专家参与,124名博士、教授挂任企业“科技副总”,搭建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之间的技术服务和创新开发平台,为企业创新发展和技术服务提供便捷渠道。
人才力量激活产业创新活力
金城医药入围中国化药50强,鲁泰纺织荣获中国专利奖银奖;氧氯化锆、AE—活性酯等23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首位……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最大变量。结合实施“人才强链”行动,淄川区聘请47名高校院所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顾问和“般阳科技合伙人”,研究产业技术发展路径,推动龙头企业与国内知名院所、高校强强联合。注册成立人才科技发展集团,投入1.6亿元,专项用于项目开发、创业补贴等,推动50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5个项目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32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第一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
此外,淄川区开发上线“淄川区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形成科技创新成果对接、转化、服务新模式,助力367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畅通的产学研合作渠道。设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基金,建设智慧人力资源市场,高创中心、大学生孵化中心等“双创”平台26个,驱动产业结构蝶变升级。
人才力量充足、质量优质、结构合理,才能更好地转化为发展动能。淄川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淄川区将持续做好“四链”融合文章,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和创业营商环境,让淄川成为引才、育才的沃土,发挥创新力量,助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