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正能量-->>内容
“数字青岛”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时间:2023/12/22 18:10:30 来源: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持续推进全区域全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打造国内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标杆

“数字青岛”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

学龄儿童户籍、常住人口、不动产等14项数据全部接入招生平台,入学报名“零跑腿”“零证明”;新生婴儿社保、医保、落户等多个事项线上联办,“最少跑4趟”变为“一次办好”;城市安全风险“一网感知”,从人工排查转向精准感知、精准预报……

作为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运行的重要载体,城市正成为一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庞大系统。从衣食住行到社会生产,从规划管理到公共服务,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锚定建设“数字中国”标杆实践区,青岛把数字化转型列为事关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加快推进,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步伐。2023年以来,青岛全面启动“数字青岛2.0工程”,以“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双轮驱动,持续推进全区域、全领域数字化转型,实现更多数字成果可感可知、数字红利普惠共享。


明晰发展路径,夯实数字根基

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勇立潮头才能占领先机。

作为数字中国的核心载体,数字城市建设是各地重塑发展新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加快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已不是一道“选答题”,而是一堂“必修课”。

2023年9月,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果发布会上,《2022—2023年度全球微笑城市百强和中国新型智慧城市(SMILE指数)百强成果》等系列报告发布,青岛位列全球第三十一位,全国第九位。

梳理榜单不难发现,排名靠前的城市,都有着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上海首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努力实现“让企业和市民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杭州作为全国首个探索城市大脑建设的城市,以社区为切入点打造城市大脑2.0;深圳率先推出“秒批”“秒报”改革,大大提升市民办事效率……

作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数字城市建设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场景。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建设数字青岛,逐步有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23年,青岛出台面向未来三年的数字青岛发展规划,擘画数字青岛2.0工程蓝图——2023年至2025年,全市将以“数字中国”标杆实践区为引领,围绕省内勇当龙头、国内争先进位、全球彰显特色定位要求,推进“5+12+N”的“数字青岛2.0工程”建设。到2025年,数字青岛建设形成“数字基础设施先进泛在、数字经济创新活跃、数字政府智慧高效、数字社会全民畅享、数字生态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城市发展能级全面提升,成为国内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标杆,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数字化转型发展。

乘“数字”之势,2023年以来,青岛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立上合算力联盟,高标准建设国家E级超算中心,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启用全国首个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域分中心平台。

同时,抓住数据要素这个刺激经济增长“关键变量”,青岛积极探索“以公共数据运营撬动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模式,在海洋、金融、医疗等各领域加速数据资源优势转化,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数据赋能,提升治理质效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近日,青岛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监测到,位于市中心的一处热力井内温度异常,热力管线存在泄漏问题。

接到预警后,维修人员立即赶往现场抢修。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像这种轻微漏点是很难被发现的,一旦事态扩大,热水涌上地面,将会造成地面塌陷、烫伤行人等问题,也会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供热。

这是青岛强化数据赋能、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服务效能的缩影。当下,依托城市云脑体系打造的“一网统管”,已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以“智”促“治”。2023年以来,青岛全面深化“一网统管”改革,建成省市区三级联动的一体化城市云脑体系,发布省内首个城市云脑通用能力服务平台(UCS),截至2023年11月,整合汇聚485个应用场景、18.9万项能力资源、24.6万路视频,建成工业运行等20余个领导驾驶舱专题,将各级各部门“千条线”业务纳入一网统管,构建起“平战结合”“平急转换”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城市管理问题处置率从95%上升至99%以上,有力处置燃气泄漏、消防隐患、供水管网压力不足等900余次城市隐患。

除了提升精细治理能力,针对企业办事过程中遇到的奇葩证明、反复跑腿等问题,大数据也给出了智慧的解决方案。

聚焦便利市民群众办事,青岛加快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围绕交通出行、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等领域,创新打造“无证明”应用场景,新增电子证照证明应用场景55个,推动110类高频电子证照证明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和社会化场景全面应用。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青岛累计打造了102个“无证明”应用场景,全市1.3万项服务可使用电子证照办理,为市民办事减免提交纸质材料2500余万份。

例如,在政务服务领域,审批、公安、交通、城管等22个部门联合打造“审批部门发证—企业群众亮证—监管部门查证”的“无证明”办理闭环,累计提供“扫码亮证”服务10万余次;在社会保障领域,市民可使用电子证照在线办理工伤认定、社保参保、失业申报、退休申请等服务事项;在义务教育领域,将幼儿园、中小学入学所需的户籍、常住人口、不动产等9部门14项数据全部共享到义务教育招生服务平台,家长无需上传证明材料,即可在平台上给孩子报名,实现入学报名“零跑腿”“零证明”。

与此同时,聚焦企业、群众高频办理事项,青岛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推动办理环节压缩和材料精简。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市级可承诺证明事项扩容至643项,较2021年增长86.4%,全市通过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办理政务服务事项37.88万件。其中,全国首创“退役军人一件事”集成服务,退役军人报到由跑7个部门减少至跑1个部门,跑腿次数减少71%;提交材料由35份减少至9份,材料缩减74%。创新实施“退休一件事”,整合民政、公安、医疗、交通等部门数据,实现200万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资格认证“零打扰”,认证率达99.6%。市行政审批局打造40余个全流程数字化审批“一件事”,涉及14个行业领域,通过关联定制,实现电子证照由“手动选用”变为“自动调用”,累计调用国家、省、市各项数据资源28万余次,为企业群众减填写34.8万项、减材料9.7万份。

“以前忘记带证件,只能回去再拿,现在有了‘鲁通码’,方便多了。”在崂山区政务服务中心,史先生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通过“鲁通码”进行排队取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延续手续。“按照原来的流程,还需要提供身份证复印件,现在只需工作人员扫码,我在手机端授权即可快速办理!”史先生说。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2023年,青岛建成全省首个“一码通城”综合服务平台。市民可通过“爱山东”APP亮“鲁通码”,享受一码通行、一码办事、一码入园、一码就医等数字化便利服务。如,在省内率先实现亮“鲁通码”乘车出行,目前,市民无需切换APP或乘车码,即可在全市923条公交线路的1万余辆公交车、7条地铁线路的150座车站实现亮一个“码”乘车。市、区(市)10个政务服务大厅、198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使用“鲁通码”取号、办事,实现了全市镇(街)以上政务服务场所“鲁通码”应用全覆盖。崂山风景区、湛山寺、即墨古城等景区实现亮“码”入园……

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惠企便民

数字发展之利,重在造福于民。

作为一家初创科技公司,青岛飞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创业初期面临着资金短缺、市场开拓困难等不少难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们的发展,还好有‘创业一件事’信息平台的帮助,让我们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业务不断扩大。”青岛飞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臧喆方告诉记者,通过“创业一件事”信息平台,公司顺利获得了政府的支持资金,申请了创业补贴。“平台提供的全市创业孵化基地信息,让我们成功入驻湛山创客工厂,享受3年房租全免。最关键的是,平台的‘找服务’模块,帮助我们找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客户,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业务范围。”臧喆方说。

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牵引,青岛将分散在各级各部门的“单个事项”“单个场景”通过数字化集成,在全国率先打造“双12”民生服务品牌,连续三年每年推出12个政务服务“一件事”和12个城市运行“一个场景”,推动上线了一批惠企、便民、优政的数字化场景应用。

在教育方面,建成1700余个同步课堂教室,促进270余对城乡结对学校和141个教育集团均衡发展。在公共停车方面,“青岛停车APP”接入停车泊位70余万个,累计服务用户136万人次;优化提升智能交通系统,交通运行健康指数连续位居全国10个同类城市首位。在文化旅游方面,“一部手机游青岛”平台累计上线商家近2200家、文旅资源1.4万个。在医疗方面,全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突破214家,共10大类115个项目可互认共享,累计互认6.85万项次;推动70家互联网医院开展线上医疗服务,累计线上问诊7.8万人次。在基层服务方面,探索构建“未来街区+智慧社区+数字家庭”融合发展体系,累计建成超过300个智慧社区,数字家庭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锚定新目标,再造新优势。站在新起点,这座城市把推动数字青岛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奋力推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态等协同发展,不断以数字化建设新成果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  联系地址: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兴桓路399号  电话:0533-8181890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鲁ICP备202101648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10002  鲁公网安备 37032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