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人们习惯将花样面食称为“饽饽”。当普通面食遇到灵巧的双手,再叠加丰富的想象力,便升华为一种“指尖上的艺术”——花饽饽。在桓台县新城镇邢庙村,经营花饽饽的刘璐让这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青春,传递出浓浓的幸福味道。
走进位于非遗传承人刘璐的花饽饽制作工坊花式面点坊,空气中弥漫着麦香、奶香与果蔬的清新气息。刘璐和她的团队正在专注地制作枣饽饽,看似普通的面团,在巧手之下,捏合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面食“艺术品”。
桓台县花饽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刘璐:面要经过反复的揉、摔,这个过程就是(为了)把里面的气体排空了,这样咱们蒸出来的花饽饽不但好看,还非常好吃。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你手的力度用到位了之后,筋道就上来了,所以说咱们家的花饽饽就格外的好看、好吃。
如果说揉面是花饽饽的 “根基”,那造型就是它的“灵魂”。刘璐在传承花饽饽制作技艺的同时,始终坚持围绕不同“场景需求”,在造型方面推陈出新,创作出龙凤呈祥、石榴多子、寿桃贺岁等数百个热门造型,为这项传统的非遗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桓台县花饽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刘璐: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孩子抓周等等不同的场合,可以说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来制作不同的花饽饽造型,基本上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的花饽饽也基本上做到了“按需定制”的程度,我们目前每个月的销量能达到3000件左右。
花饽饽的热销背后,还蕴含非遗技艺带动村民增收的人文“温度”。创业以来,刘璐坚持在村里开设花饽饽“小课堂”,手把手指导村民们学习制作技艺,如今已帮扶带动许多周边乡村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她们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桓台县新城镇邢庙村村民 张雪芹:我之前在家里就是接接孩子、送送孩子,空闲的时间非常多,自从来到刘璐花饽饽店里,我觉得既掌握了一门手艺,也增加了一份收入,可以补贴家用,我觉得非常适合我们农村妇女干这个工作。
从一家普通的家庭面食店,到今天蒸蒸日上的现代工坊,在刘璐手中,花饽饽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成为人们连系情感、传递美好祝福的文化纽带,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桓台县花饽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刘璐:作为花饽饽非遗传承人,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增加自己产品的多样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元素,让更多人认识花饽饽、喜欢花饽饽、吃上花饽饽,努力把这项技艺打造成为代表淄博、代表北方民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桓台融媒记者 石龙迪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