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味道
时间:2014-9-12 10:13:21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儿时的中秋,是圆圆的酥皮月饼。那时,父亲在一家工厂上班,母亲在家务农,虽然“工农”结合比 “农农”家庭优越,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那时,我的人生理想不是考大学,不是当科学家,更不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仅仅是为了不吃玉米面窝头。因此,一切与“理想”沾边的节日均受到我圣徒般顶礼膜拜,因为月饼,中秋这样的小节日当然值得期待。
每年中秋,父母都从村供销社买上二斤月饼。那时月饼只有酥皮一种,没有压模花纹,没有花哨文字、图案,像一个素颜小姑娘清清爽爽地裹在半透明包装纸里。小心把酥皮层层剥去,就看到红的、绿的玫瑰丝,去皮的花生和冰糖,以及黑色的芝麻。
月饼圆又圆/ 咬一口/香又甜/教我如何不想念/盼中秋/等月圆/月饼端上我心欢……儿时月饼能叫“吃”吗?月饼酥皮,掰成鱼鳞大小,用拇指、食指捏了吃;馅里冰糖,可以含在嘴里,嚼着吃都是浪费;玫瑰丝和花生,让口水冲刷浸泡至无味才咽下。至于月饼碎屑,先在半透明包装纸里聚拢,再把包装纸折出痕,让碎屑一粒不剩地滑进嘴里。酥皮月饼一斤八个,如果自家吃,售货员就捻两张毛纸包周正,再扯一段纸绳捆结实;如果送人,花五分钱,买一张印有嫦娥奔月的深红装饰纸,算是当时高档包装。
八岁那年中秋,正赶上秋收,吃罢晚饭,我们姊妹三个被父亲叫到打粮场剥玉米皮。见我们热情度不高,父亲说:“现在分月饼!”我们立刻瞪大眼。父亲又说:“先教你们唱一首歌,谁学会谁吃,学不会不准吃。”于是,姊妹三个一边剥玉米皮,一边跟父亲学唱歌。
“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捎个信儿到北京/翻身的农奴想念恩人毛主席……”
父亲唱一句我们学一句。嘴巴唱歌,手也不闲着,忙着剥玉米皮。为了吃上月饼,我们学得起劲,玉米皮剥得也快。那一晚,天空中又大又圆的月亮以及大声唱歌剥玉米的场景留在了记忆深处,然而月饼的味道却忘记了。
一样的明月,一样的中秋,中年后,中秋便成了悠悠思乡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