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魏玉庚,1954年生,中国大众文学协会会员,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现为山东起凤建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他创作的以马踏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内容的散文,先后荣获“美文天下·首届全国旅游散文大赛”一等奖,中国散文学会主办的“2012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国湿地博物馆杯”全国散文大赛第六名等诸多荣誉,在马踏湖文化的保护、挖掘、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2年,由桓台县信息中心策划,魏玉庚创作的《追忆漫说马踏湖》一书正式出版,得到了省委原常委、省委宣传部原部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董凤基的高度评价,并亲笔为其题写了书名。
认识和了解魏玉庚,是从阅读他的作品开始的,他在《桓台大众》发表的小说和散文,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文字上,都充满了浓厚的湖区味,那些留驻在纸页上,又渐行渐远的湖区景象,那些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湖区美景与民俗风情,令人记忆犹新。
在初次见面前,由于阅读他的作品的原因,一个讲着湖区方言的老人形象已经在记者的脑子中先入为主。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在和魏玉庚见面后,他张口就是标准的普通话,并没有如记者所想象的那样,“连说话的腔调里,都甩洒着湖中的淤泥头腥草根子味。”这或许和他十多年的民办教师经历有关,即使这样,说起马踏湖,聊起湖区文化,他仍会时常蹦出个湖区的方言俚语来。
魏玉庚说,马踏湖是家乡的湖,是自己家族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所在,这方水土哺育了他,自己的情思情感都融入了这方土地,并被时光熏染成了荷绿的生命底色,至今体躯的每一个细胞里仍萦绕着乌河源泉的共振,每一条血脉里仍荡漾着湖水的涟漪。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踏湖对于魏玉庚的写作来说,既是素材库,也是一个终生绕不开的命题,他自己也更愿意为马踏湖而歌。
起凤桥上听老人们“讲古今”
也许和养育作家的土地有关,魏玉庚从记事起,就热衷于听湖区的老人们讲故事。魏玉庚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夏日的夜晚里,在别的小伙伴们追逐打闹的时候,他更喜欢搬着一个小凳子,跟着村里的老人们来到起凤桥上乘凉,听老人们“讲古今”。“那时候老人们一方面是讲湖区的一些故事,另外就是用湖区的方言俚语讲《三国演义》等故事。”魏玉庚说,直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老人们在讲三国的时候,穿插上一些湖区的故事和特产,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
就是在这样的无数个夏日夜晚里,年幼的魏玉庚萌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时至今日,魏玉庚仍然怀念那段日子。
在《追忆漫说马踏湖》出版后,很多人都认为魏玉庚是湖区文化、民俗风情的“百事通”,当记者也这样称呼他时,魏玉庚说,自己内心一直有个遗憾。“我并不是洼里人(特指马踏湖区中的鱼龙村的人),只是小时候住姥姥家,在鱼龙住了一段时间,因此,感觉自己在湖区民俗、方言俚语等资料的搜集和掌握上有所欠缺。” 魏玉庚说,自己只是有心人,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只要听到别人说起湖区的故事、民俗等等,他都会用心记录下来。
湖区文化的记录者
著名作家、民间艺术专家冯骥才先生说:对于生命、历史,如果你不能延续它,你一定要记录它。的确,魏玉庚正是这样一位孜孜不倦的湖区文化的忠实记录者,他的数十万字的关于湖区民俗风情、历史传说等内容的文稿,则是最好的佐证。
在和魏玉庚的交谈过程中,他多次谦虚地自称,自己只是一名记录者,只是将自己多年来听到和感受到的湖区文化、民俗风情忠实地记录下来。
在《追忆漫说马踏湖》的自序中,魏玉庚曾说,从真正意义讲,我本人其实是个剽窃者和盗版者,而真正的原创者,理应是马踏湖个性鲜活的乡俗风情和文化基因,理应是马踏湖这一方纯朴性灵的大德水土和大义之域。
对于桓台来说,马踏湖区有着鲜亮的标记,这里有着其他地方所未有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造就了湖区人崇德尚义、豁达率真的文化品性,衍生出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基因,孕育了富有鲜明个性的活态文化谱系。魏玉庚说,湖区的各类笑话谑语戏侃、邻里传闻瞎话晕逗、乡村异人趣事传奇,简直就是“扑鼻子撞脸”随处都是,写作素材可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回得去的是家乡,回不去的是故乡。在上个世纪末,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曾经干净纯洁的马踏湖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污染。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区人,看着马踏湖受到污染,湖区文化、民俗风情等逐渐被年轻人所抛弃,魏玉庚感受到了切肤之疼,感觉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湖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记录下来,讲述给后人听。
抢救和传承地域文化是一种使命
在动笔写作《追忆漫说马踏湖》之前,魏玉庚已有近20年没有动笔再续写点东西了,其间,他却时不时地对此心存不甘,甚而隐约觉得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他认为,自己应该提笔写点东西了,就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补偿。
就在此时,好友的一番话让魏玉庚重燃了年轻时的激情,也找到了写作的方向和目标。魏玉庚的文友岳可平(笔名庄稼)曾对他说,不能把写点东西单纯当成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应作为承担抢救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来对待,即使退一步说,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有所充实、有所依托。正是好友的一番话,让魏玉庚下定决心,要把自己掌握和了解到的湖区文化记录下来。“哪怕就是再涂鸦下点不成样的文字,也算对自己有个可以搪塞过去的交待。”魏玉庚说,从大的方面讲,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员的迁徙、环境的变化,作为桓台县的地域文化名片——马踏湖地域文化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2008年,马踏湖生态保护区列入我县“一个中心四个片区”整体发展规划中以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的片区。抢救性挖掘、真实性记录下马踏湖区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料,成为人们的关注和共识。
也许是因为湖区的故事、民俗风情在魏玉庚的脑子中沉淀了太久,因此在写作《追忆漫说马踏湖》时,魏玉庚仿佛找到了一个倾诉的窗口,把自己记忆下来的故事全部讲出来。对于很多人,写作可能会是一种枯燥无趣的工作,但对于魏玉庚来说,写作就是一种出口,一个可以肆意表达自己情感的平台,在《追忆漫说马踏湖》一书中,阅读者可以充分感受到魏玉庚的激情,他说:“书写完后,自己感觉十分轻松,把心中所有的东西全部释放出去后,有一种彻底放松的感觉。”
始终不曾放弃的“文化情结”
1984年,魏玉庚因生活所迫,辞去了十一年之久的民办教师职位,去建筑工地当了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从那以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魏玉庚学过木工活,做过串百家门的家具油漆匠,当过设备安装工和材料员,干过建筑施工队会计,几十年磕磕绊绊混过来,先后获取了油漆工高级技师和会计师的资格凭证,并参加山东省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了个人银杯,成为山东省建筑行业里屈指可数的省级技术能手。
尽管在建筑行业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过魏玉庚始终认为自己游离于社会边缘地带的农民工本质属性,始终不曾得到改变。
在十多年的建筑生涯里,魏玉庚始终在为养家糊口求温饱忙碌着,他自己曾说:“那时节,自己曾胡思乱想,多亏了女娲娘娘当初造人时,仅给人组装上了一张嘴,要是她老人家当时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想当然地再给每个大活人多安插上几套填送粮米的粗食嗓阔肚囊的话,那惹出的大饥荒事儿,可就无边廓拉沿了。”
魏玉庚说,在建筑工地工作的时候,攥捏着衣兜深处按面值大小排叠整齐板正的几张单元毛票,无论买啥都心疼的要命,唯有在换成《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山东文学》《读者文摘》等刊物时,手不哆嗦,慷慨大方。往往,急不可耐地斜躺在窝铺上细细品赏,待到心神深陷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就像是亲身经历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生命运遭际;待到解读了一篇篇深含寓意哲理的品文论稿,又像是在心灵上开了一扇豁然感悟的天窗。于是,所有的劳累郁闷,都悄然脱身而去,那一刻即使天塌地陷,也可能会痴然不知。
魏玉庚告诉记者,阅读的个中乐趣情致,无以言表,无尽回味。此般阅读的过程,虽然没能改变掉他草根的谋生状态,却每每昭示启发着他善待生活的态度。“现今想来,如果没有这份油墨气息的慰藉,没有此类精神食粮的滋养,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有点儿念想地存活过来。”魏玉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