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避风亭的故事
时间:2012-2-17 8:11:57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据《重修新城县志》记载:邑候刘大申,字寄庵,乾隆乙巳年,泛舟锦秋湖,遇风,避于鱼龙湾学舍,题为“避风亭”;及甲寅年再至时,方旱,宿东学舍。其夜大雨,四野沽足,题为“小喜雨亭”。
据调查,避风亭旧址在鱼龙湾北口西岸,与卧龙湾举首相望。是刘大申第一次任新城县令时,于1785年泛舟湖上避风留宿处。
避风亭当时是濒临锦秋湖面对湾口道的一处私塾,环境优雅,房舍古朴典雅。堂屋3间为塾师讲学用,东西耳房分别为伙房、宿舍,3间南屋是学生读书堂,门楼朝东面水。
为纪念刘公胜迹,塾师巩谦光倡导,于道光年间将其改建成下门道上亭台的二层门楼。青砖瓦,黑亭柱,挑角灵秀,十分雅致。又依湖傍水,更显得翼然挺拔。卓立于上层的亭额为刘大申题书的“避风亭”3个大字。门前清流,杨柳垂弯,波光倒影,甚为秀丽。
避风长夜,风息雨注。刘大申诵读了王象艮的七言绝句《锦秋亭》后,便遂步其韵题《聚龙桥》一首和之:
廿年遗爱未全消,十里青葱见稻苗。
何以使君恩似水,至今不识聚龙桥。
后人为纪念刘大申,于书屋内壁画有四幅图:一为《甘雨随车图》,以缅刘公下车于途,延访民隐,而甘雨应时;一为《祷雨图》,并题刘公祷雨誓言:三日不见听不食,五日不见听不饮,七日不见听,宁与民俱毙。以怀刘公体恤民艰;一为《谆尚实学图》,以效刘公重视培养人才,为诸生讲课谆谆以教;一为《礼土崇节图》,以思刘公接贤纳士,愿同明相照,重表人之善。
      (杨成见  周荣强)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