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随同桓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下乡普查时,在马桥镇获得一个十三庄村民巧防汛的传说。
清乾隆年间,西水、南水汇流于青沙湖,东泄便会淹高青、博兴、乐安(今广饶县)三县。根据皇帝“为保三县,可舍十三庄”的御旨,在今桓台县金家庄新清河北、高青县河西村南、原小清河上修了石闸大堤阻水东下。
自此,每逢雨季洪水爆发时,青沙湖的十三个村庄(金家、西孙、北营、辛庄、张官庄等),便屡遭洪水淹没,十三庄的村民苦不堪言。最后,村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心以死相拼,联合起来,扒掉御闸,保卫家园。
然而三县为维护他们的自身利益,每逢雨季,便组织民夫,携枪抬炮,筑堤守闸,防守甚为严密。
这一年,十三庄的群众为达到扒闸泄洪的目的,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就是至今在群众中流传的“放河灯”的故事。
一天晚上,溜溜的西风不停地刮着。十三庄的群众在早已备好的小木板上放上棉油灯碗,注入棉油,捻上灯芯,点亮灯火,罩上纸罩,分批放入河中。点点灯火乘风顺流而下,看去十分壮观。三县守闸人见灯光阵势,误以为是无数只小船载人来扒闸,便开枪放炮,予以阻拦。直至灯火临近,才知是上游村庄放来的小河灯。守闸人相互埋怨,怪自己太过紧张,以致闹得草木皆兵,虚惊一场。这样连续放灯几次,守闸人渐渐麻痹,至深夜便只留少数人轮流放哨,其他人放心睡觉去了。
十三庄人见时机已到,便集结船只,挑选数百名精壮青年先以河灯开路,后即群船赶至,在守闸人发觉之时,十三庄的人已冲上岸去,七手八脚把闸扒开了。
三县为此上告御状,皇上再发御批:“十三庄好舍,三县难移。”要求重修御闸,确保三县。这次,十三庄的官司是输了,却表现出当地人民大无畏的抗争精神和无穷的聪明智慧。
这时,恰逢长山县焦家桥袁舒同任保定知府,在清廷拥有相当势力。袁舒同的外祖母是金家庄金氏胡老奶奶。胡老奶奶受乡人之托,前去找外甥说明十三庄情况,劝请袁舒同力图挽救。就此,袁舒同进京奏本,晓以利害。皇帝御览,收回成命,重新批示:“十三庄难舍,三县也难移。”诏令山东巡抚在焦家桥花园会审三县,宣读御批,勒令和平解决,闸不重修,任水顺势而下。
(杨成见 王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