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行创作的部分根雕作品 (杨成见 摄)
2月9日,在城区街道办事处北苑小区居民王佩行的根雕作品展览室里,琳琅满目的根雕作品栩栩如生。“这些作品都是我的宝贝,我希望能让更多的群众看到这些作品,为繁荣社区文化尽一点力。”王佩行指着这些根雕作品说。
今年84岁的王佩行是一名退休教师,爱好非常广泛,根雕、戏曲、书法等样样拿手。谈及与根雕结缘的过程,王佩行告诉记者,1984年,桓台县整修忠勤祠时,自己被抽调去做文物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因此结识很多文化名人,同时欣赏到了很多根雕作品。正是因为这段经历,让王佩行走上了根雕路。
从事根雕艺术创作,关键是要有好的原料。为了搜集树根,在上世纪80年代,年近6旬的王佩行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桓台、高青、邹平的大街小巷。“从事根雕就必须要有吃苦的精神,不出去转,找不到好的树根。”王佩行说到这里的时候,起身从一旁的展览架上拿出了一个名为“杏花女”的根雕,一个翩翩起舞的年轻舞者呈现在记者的眼前。王佩行说:“这个树根就是我从新城一个村子寻找到的,找寻它的过程还是一段很有趣的经历。”原来,王佩行在为重修忠勤祠搜集文物的过程中,听说在新城镇镇政府驻地附近有两处坟冢,分别叫做杏花坟和桃花坟,传说在这里埋葬着齐桓公的两个女儿杏花和桃花。当时,王佩行去参观这个景点时发现,由于村民们取土导致桃花坟已经消失,惟独留下了杏花坟。杏花坟上杂草丛生,其中还有一株不知名的植物,出于保护这处文物的想法,王佩行就顺便拔掉了杂草和那株植物,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拔除那株植物的过程中,顺便带出来了一个树根,其形象就犹如一位正在跳舞的舞者。于是,就有了“杏花女”这个作品。王佩行告诉记者,为采集到合适的树根,他还在沂水县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多次深入当地山林中,寻找合适的根雕原料。
在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王佩行注重呈现树根本身的天然美,他说:“根雕艺术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同一个作品,每个人欣赏完后,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正是因为这,让我痴迷于根雕艺术至今。” (杨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