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苏王高跷 走过百年
时间:2010-5-7 8:49:00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二尺长的跷棍绑在腿上,如履平地。
       从“三层楼”上顺杆飞身而下,身轻如燕。
       在平地上鲤鱼打挺跃然而立,连续几个跟头劈叉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骑马、摆象、傻子扑蝶、跟头劈叉……”踩着两尺长的高跷,苏王高跷队的队员可以轻松地做到常人在平地上都难以完成的动作,苏王高跷队以他们高超的技术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县内群众极高的赞誉。近日,记者对苏王高跷队队员、已踩了40余年高跷的伊丕弟进行了采访,在他的讲述下,传承百年的苏王高跷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跷在以前也叫拐子,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县内流行很广,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苏王高跷,技艺高超,世代相传。到现在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发展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了。苏王高跷的特色在于步伐和表演技巧,苏王高跷的步伐介于跑、走之间,以生动丰富的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和鼓乐齐鸣的烘托赢得了观众好评。”伊丕弟说,“现在我们全村男女老幼都会踩高跷,年龄最小的7岁,年龄最大的70岁。其中难度最大、最为惊险、最能代表苏王高跷特色的就是三起登高,需要7人配合,最高6米。最下层的舞者踩跷,共用肩扛起两根长木棍,中层的舞者不踩跷站在木棍上,他们肩上还站着一名舞弄小花伞的儿童,最下层的演员缓步向前移动。我们的高跷队共有35个人,每年都要新老更替,由头跷、二跷、老生、上装(小旦)和下装(丑角)等角色组成。”
       苏王高跷既表现了欢乐喜庆的场面,又有“扭、逗、浪、相”等表演技巧,更有高跷上翻跟头、空中飞人、孔雀开屏等精彩表演,因此无论谁看后都会拍手叫绝。伊丕弟说:“苏王高跷之所以技高一筹,关键在于它集‘歌、舞、戏、杂、武’五种艺术形式的精髓于一身,并且提炼升华,自成体系,形成了独特风格。”
       据介绍,苏王高跷的制作也有很多讲究,首先制作高跷的工艺要求非常严格,用料考究,必须结实、耐用。拿劈叉来说,一般材料做的高跷容易摔断,而苏王高跷用“特殊材料”制成,很难摔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玩出很多花样。一般的高跷绑腿用的都是布袋子,而苏王高跷采用麻辫子,非常柔软,长时间踩不觉得累,不易对腿造成损伤,踩一整天都没问题。更有特色的是,苏王高跷休息时全部蹲在地上,起的时候不用外力、不用人拉,全部都是自己蹬起来,以玩花样、故事著称,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串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场上没有一个闲人。
       苏王高跷不但技术高超,队型也十分整齐优美。常用大鼓大钹等打击乐伴奏,音量大,气氛热烈。表演中,头跷、二跷挥舞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老生口吹白髯,老丑角戏耍烟袋逗出一片笑声;小丑妆扮丑中见美,风趣诙谐憨态可掬;上装群旦抖动彩扇,高超跷功令人叫绝……苏王高跷的“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被伊丕弟和他的搭档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伊丕弟对记者说:“我们高跷队最忙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元宵节前后。我们三十几个人每年都要带着高跷到各镇去演出,有时还会到张店等地去演出。现在,我们也紧跟潮流,创作了新节目。安排儿童滑着旱冰穿插到我们高跷队里,将传统高跷表演赋予现代运动特色,为城乡居民送上更精彩的演出。”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