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两岸富集济水文明,也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如薄姑国等。薄姑故城遗址,在今博兴县城东南二十里湖滨镇寨卞村北,紧傍小清河。《汉书》地理志曰:吕尚封于齐郡薄姑。薄姑故城在临淄县西北五十里,近济水。《山东通志》卷九《古迹志》“博兴县”下“蒲姑城”云:“在县东南十五里柳桥社(今湖滨镇驻地)。一作薄姑,又作姑棼。”史籍记载与现有文化遗址地理位置基本符合。
商奄和薄姑是商朝末年山东地区的两个方国,关于它们的史料记载较少
薄姑是古代鲁北地区渤海之滨的东夷大国,齐文化的立基之地,但传世文献资料很少,鲜见考古文物资料,一直为小清河流域的一个人文谜团,也是山东古国史上的一大悬疑。
“薄姑”一名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作“專古”。薄姑的称号由来,大抵有两种诠释:有的认为来源于“布谷、布谷”布谷鸟的叫声,有的认为薄姑来源于“亳”(今天的河南商丘,殷商的故都)的音转,此说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从有关文献记载商末山东两个强大的方国:商奄和薄姑的情况看,商末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高的。商奄是以曲阜为中心占有汶泗流域较大范围的方国;薄姑是以当代山东博兴、临淄一带为中心的方国。关于它们的情况,历史记载较少,但是,从周初叛乱它们是主要力量来看,国力应是较强大的。据《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薄姑、商奄,吾东土也。”又据《汉书•地理志》:“周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
《春秋•昭公二十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子侍于遄台上。梁丘据驱车赶到,他们君臣登临台上,凭风酹酒,笑论“和同”,饮酒乐中,忽生感慨,齐侯曰:古而不死,何乐如之?晏子对曰:昔爽鸠氏始居之,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又因之,而后太公又因之,臣以为古若不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晏子所云,应指薄姑即今临淄或博兴周边近济水的这一广大地区。
从《春秋•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语可知薄姑之前,古齐地曾出现一系列前后相继的方国和部落(如爽鸠氏、季荝等等)。薄姑继承先前的历史文化,成为“东夷大国”。商朝后期,薄姑与奄一起,成为商王朝晚期在东方的两个重要统治据点。西周初年,薄姑因反抗周王朝而遭到灭国的命运,对此史书有少量文字记载。
史籍中几乎不见薄姑国的踪影;至于齐公与晏子对话这一典故,则填写了齐地上古历史记载的空白,几乎成为小清河流域所有县邑州府上古历史的唯一根据,该流域所有方志开篇序祖的经典之据。薄姑曾是怎样的历史文明?薄姑国的后人去了哪里?一直是人们寻求的历史之谜,史籍无稽,只能惟以地名求之,《汉书•地理志上》有姑幕(今山东莒县东北),《后汉书•郡国志三》有蒲姑阪(今江苏睢宁西南),河北有薄落亭,也许是薄姑氏灭国后的徙迁之地。
商奄和薄姑灭亡与周成王东征之时
薄姑国的亡国之谜与其同时期的另一方国商奄一样,最终的谜团在史家遗址出土发掘的青铜器中得到了解释。1987年,在史家遗址附近的旬召村东北一大型遗址发现一座商末周初墓葬,出土有“叔龟”铭文的铜觯(饮酒器),经判断为商代奄国之器。商奄的青铜器为何跑到薄姑国的领土上,这还要从周成王时期的一场战争说起。《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既迁殷遗民,……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由此可证,此器当为周公东征迁奄君于薄姑时的遗物,而薄姑国亦当在此附近,出土的这些青铜器是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也说明薄姑国及其旧城即在此范围内。
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商朝又称殷、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作为东方大国,奄是商王朝在东部的重要方国,又名“商奄”。作为商纣王大臣,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国君先祖的飞廉,参与“三监”之乱,在商覆灭后,由商都东逃至商奄。奄属嬴姓,当时嬴姓国族均反周,飞廉投靠同一族姓,且对奄国等嬴姓东方国族反周起到了推动作用。乱事失败后,周朝将周公长子伯禽封至原来奄国之处,建鲁国,统治“商奄之民”,又把奄君迁往蒲姑看管起来。
周成王时期,姜太公应召与周公旦平息薄姑国等参与的“三监”叛乱,叛乱平定后,成王又把临淄附近的薄姑地加封给姜太公。齐国由初封的百里地又扩至五百里,成为“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的“泱泱大国”。这才有了太公五世齐胡公徙都薄姑博兴、六世献公迁都临淄之事。齐都三迁,始封营丘,再徙博兴,后迁临淄,历史记载的脉胳是非常清晰的。
桓台史家遗址应当与薄姑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样还是与周王朝初期成王时期的一场战争有关,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王树明和淄博市文物局的考古专家张光明,根据桓台史家遗址殷商文化遗址与高青陈庄发现周公东征设防薄姑的相对距离、位置及其遗物、遗迹有关情况推断,所谓桓台史家商代文化遗址,是周公东征设防高青陈庄一代,以继续威慑、监理东夷旧部中的主要敌对势力“薄姑”国的一个都址。又根据桓台史家发现族姓徽文方面的资料,并证以文献资料、金文资料断定,有商一代居住在桓台史家的薄姑国一族的本名,是一个与商代王室通婚、关系至为密切,为现代学者称其为亚其或箕的一族。
桓台县是商周时代遗址比较集中的地方,发现比较有名的商周古文化遗址5处,面积最大的田庄史家遗址有20余万平方米。田庄旬召遗址有9万平方米。在这些商周时代文化遗址中,史家遗址与高青陈庄西周城址间距最近,只有30华里左右。从这些商周时代遗址的数量及其与陈庄西周城址的间距或其相对位置看,周公东征后在鲁北敌对势力中心区域设防,其位于所建军事重镇偏南的一侧,即今邹平、桓台一带地方,当属防范的重点区域。
考古资料证明,周公东征残奄之后,此奄君徙居于薄姑之地与西北不远处的桓台史家遗址,与西北高青陈庄周人设防的西周城址,几成一线之势。种种迹象表明,周代初年周公成王东征取得绝对胜利之后,在高青陈庄所建军事重镇,威慑、监理的重中之重,矛头所指向的主要对象,正是高青陈庄南偏东一侧的桓台县史家殷商旧址。换而言之,文献记载中东夷旧部叛乱周的核心力量,即周人所谓“薄姑”一国的具体所在,就是今淄博市桓台县田庄镇史家村西的岳石殷商文化遗址。
周成王东征以后,山东省境内的东夷势力一蹶不振。随后,周王朝封大公于齐,封周公子鲁以镇东方,这也就成为山东省别称齐鲁大地的由来。
(杨成见 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