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从普通农民到齐鲁大商
时间:2013-2-1 9:20:51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桓台苗氏民族资本,是以桓台索镇建国村苗世厚(字德卿)、苗世远(字杏村)、苗世德(字星垣)、苗世循(字海南)堂叔四兄弟为首形成的。
    苗氏堂叔四兄弟分为两大支系,一支始于大苗家苗世厚,另一支始于小苗家苗星垣,他们原是普通农民。
    苗世厚同胞兄弟五人,乃苗世忠、苗世厚、苗世传、苗世家、苗世远。发家创业主要是苗世厚和苗世远,全家十几口人,赖以生存的只有二亩四分薄地,由于兄弟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在索镇“永和堂”油坊荣仲森的扶持下,逐步走上经商道路。先是推车给荣家卖油,后于1894年与荣家合伙开办“恒聚油坊”,连营5年,两家共获红利银3000两,苗家分得红利1000两,名声大振,在索镇72家油坊中名列前茅。1899年苗世厚与五弟苗世远联合郑金生、杨宇轩、荣仲森三家,(荣家与苗家以恒聚油坊投资1000两)资本银共3000两,在济南泺口合伙开设恭聚和粮栈,苗世厚任经理,苗世远当伙计,连营6年,获红利银7000两,资本银达到1万两,在泺口众多粮栈中遥遥领先,充分显示了大苗家兄弟的经商才华。此时,胶济铁路筑成,济南城西开辟商埠,修筑马路。1906年,苗世厚、荣仲森用索镇恒聚油坊之红利在泺口开设“恒聚和粮栈”,上半年由苗世厚任经理,下半年由苗世远任恒聚和粮栈副理,主持栈务。1909年,恭聚和与恒聚和两家粮栈跃居泺口数十家粮栈之首,是年苗家分得红利银洋5000两。然后大苗家先后独资开办公聚合粮栈和炭栈,兼营高利贷。1910年,苗家独资在泺口开设公聚和粮栈,苗世远任经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苗、荣分伙,索镇恒聚油坊归荣家经营,济南恒聚和粮栈归苗家经营。由于辛亥革命爆发,郑金生、杨宇轩害怕资金“革命”主动抽走股本。恭聚和粮栈由苗家经营。苗世厚兄弟俩审时度势,结束恭聚和与恒聚和粮栈,开设炭栈。1912年(民国元年),改恒聚成炭栈为恒聚成粮栈,伙计23人,资本金2000银元,在济南商埠现在的济南经一路纬四路建设了规模较大的营业楼一座,成为当时济南商埠的一大景观,并兼营旅馆业,获利甚丰,连营2年,获纯利银4万余银元。1914年,伙计增加到46人,沿津浦、胶济铁路设分庄30余处,大肆囤积居奇,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大发其财。之后受到广东客商买办罗首领和上海面粉大王荣宗敬的扶持,成为济南当时花生米、花生油、小麦的霸主,成为货栈经济的佼佼者。1919年苗世厚去世,为了扩大经营粮食生意,苗杏村在社会上广泛开展活动,结识了胶济铁路局局长张耀堂并结拜兄弟,从此粮食生意犹如长上了翅膀,货物吞吐及时,营业额扶摇直上,事业如日中天,在济南商埠无人比拟。先后在田中玉、张宗昌、韩复榘时代做参议,尤其是韩复榘时代,不仅是山东省的参议员、济南商埠商会会长、济南商埠粮业公会会长,并成为国大代表。随着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事业如虎添翼,如日中天,财源滚滚,日进斗金,成为桓台人在济南经商的头号大民族资本家。由于结识了上海荣宗敬,受荣氏影响,这位粮食大亨萌生了由货栈经济向工业经济转移的思路。在苗氏兄弟的鼎力支持下,从此一发不可收,与堂弟苗星垣合资建设济南成丰面粉公司、成通纺织公司的基础上,自己连续吞噬了两家济南当时最大的面粉厂和纺织厂,自办了麻袋厂、面袋厂,为奠定齐鲁大商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爆发,苗氏工厂企业被迫“军管”、“合办”,苗世远忧愤成疾,被日本人活活气死,当时的国民政府发布悼念令,沉痛悼念商界精英苗世远。
苗家的另一支始于小苗家苗星垣。
    苗星垣于1910年在苗杏村介绍下到济南泺口学生意,先在公聚祥当伙计,1912年到济南利成粮栈当练习生。1915年冬在索镇同乡张仲磐、王冠东在泺口开设的泰华粮栈任副理,经商才华,大显身手,初露锋芒,很快成为商埠粮业中的佼佼者。1918年后苗星垣与王冠东、张仲磐合伙在商埠建设同聚长粮栈大楼,并结成经济同盟“同志堂”,独揽东北高粱生意,生意兴隆,扶摇直上,与苗杏村经营的恒聚成粮栈并驾齐驱,在济南逐有大苗家和小苗家之分。由于同志堂在经营货栈经济中积累了大量财富,苗星垣在思想上也有了由货栈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于是他一方面积累知识,向着更高目标攀登,在齐鲁大学旁听数理化二年。另一方面积极培养自己的人才,做到未雨绸缪,先后派三弟苗海南到英国第六纺织学院学习纺织专业知识;派三子苗永淼到美国深造,学习机电专业。他这种思想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受上海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影响,也可以说荣氏兄弟的发展方向为苗氏兄弟发展方向上的定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青岛开埠后主要是外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日商尤甚。在思想上极大地刺激了苗家兄弟积极创办工业的雄心壮志,不甘落后,有一种满腔的爱国之情,孜孜追求实业救国。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积极参加山东青年会,并被选为济南商界理事和山东各界评议会理事;自费创办《大民主报》,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抵制日货,大大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济南开埠后民族工业刚刚起步,虽然发展较慢,但民族工业占主导地位,认为是发展民族工业的大好时机。在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大胆地实行了股份合作制的经济形式。在资本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实行了盈利转投入,股票滚股票的增资方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注重知识,尊重人才,靠大脑发家,靠智慧发财。这一点与大苗家有本质上的不同。
    1921年,苗星垣、苗海南兄弟联合桓台同乡建立了“济南成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苗杏村任董事长,苗星垣任经理,这也是桓台在济商人资本大联合的开端,由此奠定了桓台帮在济南工商界的地位。苗星垣完全从一个普通的农民,脱变成一个懂经营会管理的民族大企业家,管理才能锋芒毕露。主掌成丰大权这一年他才29岁,是他进济南经商的第10个年头上。初次尝试,大获成功,深得人心。办事风格是雷厉风行,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注重知识,注重人才,勤俭办工厂。1926年黄河决口,代表山东华洋义赈会,携带10万巨款、1万民工,赴黄办理以工代赈的堵口工程,深受当时山东督办张宗昌的青睐,在合拢大坝庆祝大会上,张宗昌面对上万民工向苗星垣三鞠躬,名声大振。并于1927年任黄河下游局局长。
苗海南9岁入私塾,13岁升入桓台索镇高小(现索镇一中),毕业后随胞兄苗星垣到济南,考入省立第一中学,1923年中学毕业后,到济南一家私营银行当职员,一年后因苗星垣有创办纺织厂的打算,支持他考入南通纺织学院,1928年毕业后,考取英国留学补助费生,赴英国进入皇家第六纺织学院纺织工程科学习。1931年毕业后,通过一位教授的关系,把他送到伦敦一家纺织机械制造厂实习。苗海南不负兄长厚望于1932年春学成回国,成为济南留学回国创办工业第一人。这无疑为苗家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于是,同胞兄弟二人号召桓台帮,筹备创建了济南成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通纺织公司由于苗海南“海归”派的经营管理,公司呈现出一派崭新面貌,给中国民族工业带来了一股新风。他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其管理、经营模式不再是中国传统的模式,完全是与世界接轨。苗星垣、苗海南兄弟二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打破外国垄断,积极研发制粉设备和纺织设备,仿制大型机床、电机、发电机等动力设备,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某些设备的技术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填补了中国重工业历史上的许多空白,有些最先进的技术,解放后在全国普遍得到广泛应用。这是鲁商与浙商、徽商、晋商最大的区别,正由于此,从而奠定了齐鲁大商的地位。
    苗星垣、苗海南两位老先生毕生致力于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寄希望能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备受艰辛,历经磨难。从1921年高起点、高水准地建起了大型的济南成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兄弟二人积极筹划开发大西北,在西安利用八个月,创建了成丰面粉厂西安分厂,并且所有制粉设备、机电设备大都是自己制造、自己安装,其转动设备完全是轴承转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带动了西安面粉工业和其他工业的发展。
    后来风云巨变,抗战爆发,苗家企业大都被日军破坏、掠夺和强占。虽屡遭日军的威胁及侵吞,苗海南大义凛然,公开表示:我是中国人,决不能把中国的产业卖给日本人!充分体现了国人的民族气节。并且在逆境中积极创办南京普丰面粉厂,用产品商标“醒狮牌”象征中华民族如东方的巨狮,正在觉醒,用来唤醒中国人民。另一个产品商标是“金鼎牌”,用来希望中华民族坚强稳重,不可动摇,充分表现了一个民族工商业者多么盼望中国崛起,屹立于世界之林。为了加快重工业的发展,摆脱机器依赖进口,在成丰面粉、成通纱厂铁工部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德铁工厂,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支撑起民族工商业的朗朗天地。
    抗战结束后,形势反而更坏。苗家的企业时时有被击垮、吞并的危险。有人胁迫苗海南将迁资海外,对此他断然拒绝,在上海秘密接触共产党后,不顾个人安危,依然留在济南,坚守企业。迎接济南解放,坚信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
苗海南不仅毕生致力于振兴民族实业,而且热心公益事业,创办了国人第一家教堂,资助齐鲁大学,慷慨解囊资助济南战役、创办济南民办中医学校,任济南市几十家大学、中学、小学校董,捐献两架战斗机支援朝鲜战争,并将飞机命名为“成通号”。
    解放初期苗家兄弟在宝鸡市建立了文德铁工厂,起初生产民用铁锅等,后逐步发展成为能够生产各种马力的电机、柴油机、各种型号的车床、电机、发电机等这些产品成为国家的定型产品,列入国家计划,为山东解放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荣庆玉)

 

    每个人的命运都打上时代的烙印,每个家庭的回忆都折射着历史的足迹。然而,有些人,有些家庭,却能在历史的册页中,浓墨重彩地留下一笔笔的记录,甚至能起到创造历史、推动历史的深刻作用。桓台苗氏家族是山东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开拓者,这个家族历经几代的资本积累,成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商业巨族,在全国各地拥有粮食流通、纺织和面粉产业。我县的文化工作者荣庆玉以强烈的文化担当意识,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写就了100余万字的反映苗氏家族历史变迁的《齐鲁大商》一书。图为荣庆玉近照。(图/文 杨成见)


年轻时的苗海南


上世纪50年代初苗海南(右一)参加省人代会时的情景


上世纪50年代初苗海南(左一)下乡支援农村抗旱


成丰面粉厂原址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