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寂寞的隐居诗人徐夜
时间:2012-12-14 12:58:33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从新城镇至起凤马踏湖,直线不过20公里的距离,在这条线上,浓缩了清初遗民诗人徐夜的一生,从年少时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外祖父王象春的家中,到29岁,遭国难,弃诸生,隐居在马踏湖畔,他的一生在寂寞和贫困潦倒中度过,但始终不改吟诗志,成为清初山左遗民诗人的典型代表。
    徐夜“不学窃论爱吟诗”,执着不渝的苦吟得到了清人一致的高度评价。但对其诗歌风格,论者见仁见智,未有共论。王士禛认为,徐夜“五言诗似陶渊明,巉刻处更似孟郊……写林木之趣,道田家之致,率皆世外语,储、王一以下不及也”。邓之诚则认为,“夜诗学阮籍《咏怀》,士禛谓学陶、韦,巉刻处更似孟郊,非也”。
    山东师范大学教师宫泉久认为,从徐夜诗歌的创作实践来看,应该说其诗歌风格是二者兼有之,他的诗歌既有古朴蕴籍的田园诗,而更多的则是以咏怀和议政为内容的侠诗。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自于生活,文学作品的风格和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名诗人,徐夜也不例外,因此,探讨徐夜的诗歌风格形成原因,还要从他人生的经历说起。
    徐夜诗作的侠诗风格直接来自其外祖父王象春的影响。王象春在明末诗坛“自循门庭,不循时习”。徐夜三岁即丧父,后随母亲居住在外祖父王象春家,直至自立。因此,其诗风受王象春影响很大,尤其是他早年的创作。王士禛《徐诗序》云:“先生为从祖孝功季木先生外孙,少读书外家,浦染风气,束发工为诗,为外祖父所爱。”
    文如其人,徐夜诗歌创作受到外祖父的影响,他的性格也承继了外祖父的秉性。王象春是个学博才高、超逸不群的“雄峻强直”之士,明朝万历38年举进士第二,为此他愤愤不平:“奈何复有人压我?”
    徐夜秉承了外祖父嫉恶如仇、峻极刚烈的性格。他“慕嵇叔夜之为人”,与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的嵇康性格相似。
    王士禛在《徐五兄自号嵇庵》中提出:“我慕阮步兵,君学嵇中散。平生竹林期,凫鹤谁长短,君抱出世姿,夙昔薄轩冕。”他认为徐夜的为人处世是学习嵇康,其鄙视仕途,甘于隐逸是从年少就有的。而外祖父的仕途沉浮,也让他较早地认清了官场的黑暗和世情的险恶,所以他在批判社会黑暗,抒发怀才不遇的同时,就“抱出世姿”,流露了决绝仕途的思想,表现出对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
    徐夜生于1614年,卒于l685年,原名元善,字长公,后更名夜,字东痴,又字秘庵。他的家庭与当时许多遗民一样,都属世家大族,而这样的家族在明清之际被创尤剧。徐夜曾祖徐淮曾官至正二品的云南布政使,祖父徐来庭官浙江石门知县,父辈兄弟六人都有功名,可谓锦衣鼎食之家。早在明朝亡国之前的“壬午之变”中,新城遭劫,徐氏家族备受创伤。《重修新城县志•灾祥志》云:“壬午冬十二月初一日,大兵自济南来,攻城入之。”这次劫难中,徐夜的伯父、叔兄、叔嫂及子侄多人被杀,他的母亲也被逼投井自尽。时徐夜29岁,从此即弃诸生。不二年,明朝灭亡,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徐夜便立誓隐居,做故明的遗民。他的更名换字亦当在此时。至于更换原因,王士禛《渔洋文略》言:“慕松叔夜之为人”,郝毓椿《隐君诗集序》则云:“其改名‘夜’也,乃思明之意;别号‘东痴’,亦向明之意。向明思明而不能复明,故曰‘痴’,一痴字最有味。”
    山河易主,徐夜归隐,但隐居实非徐夜所情愿。同历史上许多隐士一样,徐夜的归隐是无奈的。在“壬午之变”之前,他是积极入世,热衷科举,心有远鹜的,并且已经中了秀才又科副贡。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功名之梦猝然破灭,他只得“出不成名居不隐,闲将心力数归鸦”。
    隐士之所以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隐居以求其志”,有的“回避以全其道”,有的“静己以镇其躁”,有的“去危以图其安”,徐夜归隐的原因大概属前一二类。从国事上说是守品节,反对异族统治,从家事上看也有个血海深仇问题。
    从现存徐夜诗作看,他并非“邈与世绝”、不与世事的诗人,其诗也非“率皆世外语”(《渔洋文》),其隐居不仕,盖别有深意。面对着曾是故国的山山水水,徐夜并没有冷眼斜睨,而是仍心存期待,甚至还有些许的行动。他与顾炎武的交往就是例证。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学者,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他北上游历,考察山川形势,秘密联络抗清志士,希图复明。1657年秋,顾炎武与徐夜在济南订交,次年又北上抵章丘,拜访了徐夜的至交张元明之后,又带书信访徐夜。由此看来,徐夜对顾炎武的反清复明活动有着积极的响应。
    康熙十七年的博学鸿词之征,他以老病为由坚辞不赴;家贫几至断炊,他也从不奔走权贵之门。其所往来结交者唯顾炎武、张光启、孙枝蔚、查继佐、董樵数遗民而已。
   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徐夜对前明王朝的眷恋和对清政权的厌恶,在这一点上,他选择了“出世”。因此,徐夜后期的诗作,以学陶渊明为主,主要描写田园风光。在对待清朝的态度上,徐夜和王士禛具有不同的观念,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友谊。
    徐夜在隐居之后,蓬门昼掩,只与王士禛兄弟来往。其诗亦靠王士禛为之游扬,渐为世人所知。在生活上,王士禛给予了徐夜力所能及的帮助。
    康熙十二年(1673年),王士禄、王士祜、王士禛三兄弟拜访徐夜,见徐夜所居“老屋三间,雨久穿漏,若将压焉”,且“并日而食,簟瓢屡空”。王士禛遂致书新城县令,恳请他帮助徐夜修葺破屋。可见此时的徐夜穷困已极。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为笼络知识分子,下诏决定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要求“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下诏后,符合条件的官员纷纷举荐人选。徐夜的友人劝他参加这次考试,被徐夜拒绝。徐夜曾作《答友人劝赴科第》诗:“一瓢一衲野云间,绕屋清流学种田。欲向此中学乐趣,梦魂不到铁牛山。”表达了他绝意仕进,安于隐逸的志节。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徐夜的同乡张平澜赴任江西德安县令,约徐夜携诗稿同赴德安,不料,舟过扬子江,将所载诗赋文稿尽掀翻江内,一生心血,付与东流,徐夜感愤成疾,于次年卒于江西德安,享年73岁。
   现在的新城镇,宽阔的公路和许多新的楼房之中,已经很难寻到久远年代的影子,不过王士禛家族留下来的忠勤祠等建筑和遗迹还在,只是那位草庐岩穴、蒲履葛巾的隐士徐夜的踪迹已无处寻觅了。
    徐夜,这位生前寂寞的诗人,身后也寂寞,如今许多人已经不记得这个名字,甚至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诗人了。徐夜,真的被中国文学历史的漫漫长河淹没了吗?徐夜一生写了那么多的诗章,虽多遭水祸,可毕竟还有幸存的五百多首。
作为山左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历史并没有忘记徐夜,明末清初,有一个很有影响的山左诗人群。据《清史稿》载:“当是时,山左诗人王士禛兄弟外有田雯、颜光敏、曹贞吉、王萍、张笃庆、徐夜皆知名。”
    山左是山东省旧时的别称。在明朝后期崛起于山东的“山左诗派”,标举“齐风”,主张宏大雅正,闳音鸣世,巧夺自然,独树自我,对晚明文风、诗风产生了很大影响,崛起于明朝江北山东地区的“山左诗派”,与崛起于明代江南地区的“江左诗派”,南北对立,各自标新,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德潜评价徐夜的诗作:“萧瑟之音,不粘不脱,远胜渔洋名作。”(《清诗别裁集》)说“远胜渔洋名作”,有些溢美,但却可见徐夜艺术功力之深厚。
    徐夜的一生历经坎坷与磨难,但始终没有改变的是他对诗歌的热爱,尽管徐夜已经逝去了300多年,但仍然有很多人记着他的作品,这对他来说也许就足够了。
(图/文 杨成见   王心睿)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