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踏湖是一片神奇水,它的由来自古就由马踏成湖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齐国称霸,齐桓公会盟各路诸侯,聚兵列阵,平地马踏成湖,因此得名马踏湖。
尽管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是马踏湖与齐国却有着不解之缘。马踏湖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即为齐国苑囿中的一块圣地。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姜齐和田齐之分。武王伐纣,周得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于是有齐国。师尚父,即吕尚(史称太公望,小说俗称姜太公、姜子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姜齐。在这个阶段为我们所熟知的齐国君主有齐桓公和齐景公。
离开马踏湖向南大约15里,有一处高台,名曰戏马台,传说是齐桓公的“阅兵台”。走近戏马台遗址,仰首望去,历经沧桑的古台纵截面,黄土剥落,刷痕累累。由房舍和杂草包围着的这处遗址,因了它久远的历史,显得古朴而又神秘。如果不是经意探究,那只不过是一方高出地面三四丈,仿佛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土台子。
2600多年前,这处春秋时期齐国留下来的“阅兵台”,在当时是何等的宏伟壮观。尽管现在已风光不再,却是当时齐桓公“九合诸侯”争霸天下的历史见证。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就看拥有战马的多寡。作为春秋时期势力雄厚的齐国,国君齐桓公已领有霸主之首的地位,战马最多,军事力量最强。
齐国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它的军事,还在于它的国强民富。这不但要归功于齐桓公,还要归功于他的相国管仲。孔子曾对其弟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现在所说的齐文化,其实核心的东西主要还是体现在管仲推行政治经济改革的治国主张。他的富国、强兵、法治、礼义、民本等思想体系的有效实施,最终成就了齐桓公的“帝国大厦”。
齐桓公有一个很卡通的名子姜小白,作为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2年在位,执政时间长达43年,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他开启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真正霸主时代。
齐襄公时,齐国国政混乱。小白的师傅鲍叔牙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齐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姜小白和齐国正卿高傒从小相好,一听说雍林人杀无知,就和国氏秘密召小白从莒国回来。鲁国听说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而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随后,齐桓公发兵迎击鲁国,在干时(今乌河畔)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
公元前685年,姜小白登上君位,就是齐桓公。他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管仲继承发展了姜太公思想,辅佐齐桓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在鄄会盟。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首次成为公认的霸主。公元前667年幽地会盟,周惠王的代表召伯廖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64年至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管仲伐戎救燕、伐狄救邢、伐狄救卫、伐蔡盟楚,取得了“尊王攘夷”的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标志着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3次武装会盟、6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在位43年后的“帝国大厦”还是倾倒了。管仲生前曾对齐桓公叮嘱:要齐桓公在管仲死后,将竖貂、易牙、开方等三个奸臣逆贼驱逐出宫。结果,齐桓公非但不听管仲的遗言,而且听信谗言,不久果然反受奸臣所害。公元前642年,已是暮年的齐桓公被佞臣协控,用围墙圈禁,并隔断了他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别说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奏,就连齐桓公吃的饭食就像喂狗一样从墙角的洞口送进,后来干脆不送了。可怜一代帝王霸主,竟被活活饿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打得不可开交,直到67天以后才在老臣们的建议下发丧入殓。
齐景公是春秋后期的齐国君主,在他的治理下,齐国再次迎来了齐桓公之后的另外一个盛世。史书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田于青丘,与晏子游于少海。古时候,一辆车用四匹马拉,称一驷,也叫一乘,有马千驷,即有马4000匹。据近年在临淄齐国故城内发现一座殉马古墓,围绕墓室东、西、北三面有殉马600多匹,而且都是五六岁口的壮马。据有关专家鉴定,确认此墓即齐景公之墓,可见当时齐景公养马之多。
青丘之说也源于此。那时的青丘,形似龟盖,能随水沉浮,冬春季节,水位下降,青丘高大,夏秋之交,水位上升,青丘拍浮水面,但不能淹没。光阴似箭,倏忽百年,青丘逐年增高,人们又叫青冢,后建清凉台。成为夏季纳凉胜地。到了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人们就在台上建起青凉寺,为祀鲁、颜二人(鲁是鲁仲连,颜是颜斶)而建。到了宋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青凉寺倾圮,于青冢北侧冰山址基上建无欲亭。再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440年前后),因大水漂没无欲亭,改建“颜斶祠”祀颜斶。时历百余年,颜祠久废,以新城王氏为首倡建“三贤祠 ”,祀鲁仲连、颜斶、辕固。到了清同治三年(公元1874年),“三贤祠”再次进行维修,新城王氏家族倡议将鲁仲连、诸葛亮、苏东坡塑像、颜斶、辕固立牌位。我们现在看到的“五贤祠”是1985年5月奠基,1986年5月竣工,改祀鲁仲连、颜斶、辕固、诸葛亮、苏东坡均有塑像。
据《韩非子•外储说古》记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台,而还望其国曰‘美哉泱泱乎,堂堂乎!’”
齐台原名柏寝台,在今马踏湖中华沟村西北三公里处。当地人叫齐家台子。遗址高出水面一米半左右,形似乌龟,面积约100余平方米。
据传,齐景公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离宫,以寻欢娱,号为寝台。某天,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射猎于青丘,不料在纷乱的场面中,丢失了一匹心爱的良马,于是怏怏不乐。晏子看到国势日非,风雨如晦,不能多在此逗留,便劝齐景公起程返京。
可是,齐景公有个毛病,戏马或女乐不尽兴,任何人是无法使他收场的。齐景公就打发晏子先回去,以再寻找一下那匹良马为借口住了下来。晏子走后,没了约束,齐景公毫无顾忌了。他白天射猎于青丘,晚上娱乐于寝台。爱妾芮姬柔声娇姿,百般献宠,纵酒狂欢,把个一国之君弄得朝政抛于九宵云外,终日如醉如痴,神魂颠倒,流连忘返了。
战国时代,由于姜氏政权的逐步衰落,政治体制已名存实亡,政权渐渐落到掌有实权的大夫手里,田氏在大夫的权利角逐中脱颖而出,逐步取代了由姜氏控制的齐国政权。
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显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清凉亭
五贤祠的角楼
戏马台遗址
徐夜书屋
会城遗址
齐王阁
(杨成见 伊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