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电影《非诚勿扰》探寻了西溪湿地之后,这方鲜为人知但耐人寻味的世外桃源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葛优的一句电影台词“西溪,且留下”,为杭州西溪湿地做了最响亮的广告。一部电影成就了一个旅游景点的兴盛,《非诚勿扰》上映后,很多人都慕名去参观西溪湿地。
与西溪湿地相比,马踏湖如同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千百年来,一方碧水在桓台、博兴、高青三县的交界处,等待着更多的人前去探寻,寻找属于它的美丽。
马踏湖位于桓台县北部,总面积近百平方公里,湖内碧水荡漾、河道纵横、交织成网,素有“北国江南”之称。很多慕名前来马踏湖游玩的市民到了这里后,会惊奇地发现,马踏湖没有一处宽阔的水面,它所有的是两千多条纵横交错的河道。因此,马踏湖虽然叫“湖”,但其实质上是一处典型的北方湿地。
关于马踏湖的由来有很多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齐桓公“马踏成湖”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马踏湖区为各国南北战略要地。齐桓公(又名公孙白)经过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各路诸候大部分被征服,齐国势力日趋强大。齐桓公为了达到列国公推他为领袖之目的,曾在该地(又名会城)重兵列阵大会各路诸侯,而各诸侯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被擒,遂率大军纷拥而至,于是众马践踏,平地成湖,故名“马踏湖”。
关于齐桓公会盟诸侯,马踏成湖被历史资料证明只是一个传说。据史料记载,齐桓公九会诸侯,其地点皆不在桓台。只有公元前827年,周宣王静在此会过齐侯,这个地方就是会城。
在今马踏湖东岸,夏庄村东一带,为古会城遗址。遗址略呈方形,长宽约半公里左右。墙基高约一米半。周围高,中间低,像小盆地。当地人叫东城子。明天启《县志》载:“会城,旧志云:在新城东北四十里,旧传为齐桓公会盟处。”据史载,西周宣元元年(公元前827年)公会齐侯于此,名会城。汉在此置平安县,莽新改曰鸿睦,南朝宋置长乐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会城县。会城东枕渑水,西依乌河,处干乘、博昌之间。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南北之战略要地。
据马踏湖的研究者来看,在亿万年前,马踏湖这片区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沧海变桑田,这里才成为陆地。《桓台县志•附录•马踏湖名考》记载:春秋时,此地称少海,现土壤构成中可见海相沉积物。
其实在这个地方出现这样的湖泊,完全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造就的。马踏湖位于桓台县北部地区,主体部分在起凤镇。这里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南岸,向北不到一百华里就是黄河,发源于济南的小清河就从这里比邻而过。而南面则紧邻鲁中山区泰沂山系北麓向北延伸地段,马踏湖正处于这样一个低洼地带,形成特色鲜明的自然湿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发源于鲁中山区的乌河、猪龙河、孝妇河诸水汇而成湖。正如明代王象艮在《锦秋庄记》中载:“湖虽跨高、博、吾邑三县,其实尺地勺水皆在吾邑,此地最下,仰受泰山万壑洪流下壅入海故道,因汇而成湖,周环百里水天一色。”
桓台境域,横跨齐河至广饶深大断裂带两侧,南部海拔最高程29.5米,而湖区只有7米,湖底为6.5米,南北地势相差23米。湖区比博兴县南部低1.5米以上,比高青县东南部低2至5米,大自然形成的低洼地,正是由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所致。
如同马踏湖的成因有多种传说一样,马踏湖的名字也经历了多次更改。据记载,马踏湖最早叫平州,春秋时期称少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坈。”《太平御览》载:“齐人谓湖曰坈。”《山东通志》载:“平州坈为新城县之会城湖。”系指周宣王静在此会齐侯而得名。
据1992年出版的《博兴县地名志》载:麻大湖,原名麻大泊,曾名马踏湖、锦秋湖,俗称官湖。在山东博兴县城西南5公里,小清河以南,博兴、桓台两县交界处。古时,以湖中金刚堰为界,北称博兴麻大湖,南称新城(今桓台县)麻大湖。据说,因沿湖苘麻丛生,湖面广大故名。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有“麻大泊一名鱼龙湾”和“济水又东北流,汇为渊渚,谓之‘平州’”的记载,今麻大湖即古济水所汇成的“平州”。据此,麻大湖之形成在北魏之前,麻大湖之名最晚始见于北魏时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唐代李白曾由徂徕山至此观光,写下诗句:齐有倜傥士,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后人为纪念李白来此,改马踏湖为李白泊、谪仙湖,又名官湖。
马踏湖因其碧水连天、风光无限,为历代达官贵人所向往,文人墨客多会于此。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泛舟湖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贪看翠盖拥红装,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此后,元兵部侍郎于钦又有和诗,人们选用诗中所含“锦秋”二字命湖,这样,马踏湖又名锦秋湖。
元朝兵部侍郎于钦在济南做官时,常坐船至索镇,后入马踏湖游览。一日,他登上锦秋亭即兴写下了“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海气朝城市,山光晚对楼,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的名作。
现在的马踏湖是马踏湖和锦秋湖的统称。据《桓台县志》记载:“以荆(家)夏(庄)公路(俗称馑饥岭)为界,路南为锦秋湖,路北为马踏湖,因而湖彼此衔接,融为一体,故统称为马踏湖。”
据相关史料载,自元代史学家、兵部侍郎于钦赋诗锦秋亭始,历代的贤达高哲、文人墨客口吟着《横湖绝句》,入游马踏湖中,登临锦秋亭上,怀古追贤,感受那穿越时空的生命感动,继而文情诗兴迸发,存留下了许多的精辞妙句。
明朝南京吏部考功郎王象春,游览了马踏湖后,兴致勃发,浮想联翩,挥毫疾书了“西湖名胜古擅长,剩有锦秋可比仿。若把西湖移岸上,新城真号小钱塘”这一美妙的绝句。
清朝刑部尚书、主持文坛数十年的王渔洋,小时候曾在马踏湖避难读书,特别喜爱马踏湖的风光,他写了“锦湖水色胜湘湖,雉尾莼羹玉不如,持谢江南陆内史,酪浆还得似渠无”等许多赞美马踏湖的优秀诗篇。
于是,马踏湖的人文底蕴就日渐厚重丰满了起来。
尽管,对于苏东坡是否确实入游过马踏湖,对于《横湖绝句》一诗是否真正吟咏的马踏湖景观,一直不乏有质疑的声音,但这丝毫不影响湖区人始终如追星之族,对这位著名文人倾注着足够多的景仰和亲近。直至现今,人们置身于马踏湖五贤祠内,瞻观着苏东坡的塑像,让人追忆起马踏湖一部丰厚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马踏湖人鲁仲连纵横捭阖,排解天下之事,却高蹈不士;
汉代,著名的“四家诗”中今文诗学“齐诗学”的开创者辕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也是马踏湖人;
明代进士宋锐不肯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归隐马踏湖;
清代刑部尚书、一代诗宗王渔洋在这里度过了多梦的童年,从马踏湖走出。
马踏湖作为北方难得一见的湿地,有着光辉的过去。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进入湖区的水量锐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原来大片连续的水面,被台田与沟汊纵横切割,湿地面积逐渐萎缩。
如今,为再现马踏湖区的湿地风光,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县开工建设了马踏湖湿地生态修复蓄水项目,预计将在2014年底竣工。届时,将进一步恢复马踏湖湿地的水体功能,全面改善马踏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在促进湿地保护利用、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马踏湖概况
马踏湖位于桓台县东北部,是鲁中泰沂山脉北麓山前倾斜洪冲积平原与黄河洪水泛滥冲积平原的迭交凹地,由乌河、猪龙河、孝妇河等河流汇流滞水形成的浅平湖泊湿地,总面积约1400公顷。
马踏湖属于我国北方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湖内分布有大面积的野生芦苇、蒲、莲、菱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是众多鸟类、鱼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据统计,湖内天然芦苇荡近1000公顷,莲荷池塘近200公顷,各种水生植物363种,动物174种。
湖内2100余条河道,全长400余公里,纵横相连,交织成网,形成了我国北方独具特色的“村村靠湖、家家连水、户户通船”的水乡风貌,素有“北国江南”之美称。
马踏湖是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级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地质公园。
夏季观荷花
秋季赏芦苇
马踏湖传统风俗——放荷灯
马踏湖传统技艺——放鱼鹰
位于马踏湖区的五贤祠
马踏湖区的河道清淤疏浚工程
(图/文 杨成见 伊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