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埠遗址:人类礼仪文化的发源地
时间:2012-11-16 9:11:41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在果里镇前埠村东,有一处高于周边地面的台地,面积在6万平方米左右,在这处区域里,距今约4000年前,我们的先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一直持续至今。
日前,记者来到前埠遗址采访时,这里已经成为一片麦田,并种植有一些果树。中间还有遗留下来的3方3、4米高的石碑,除此外,与其它农田没有什么区别。三方高耸的石碑上面有些字清晰可见,有的已被风化得模糊不清,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前埠遗址由南向北呈品字形排列着三方石碑,其中一方是王之都的墓碑,另外两方则是明朝万历皇帝册封王之都并夫人李氏的功德碑。墓碑上刻着这样一行大字:“明赐进士中宪大夫开封尹前户部云南清吏司郎中曙峰王公之墓”。短短的一行字体现了王之都生前的荣耀。王之都的生平在《重修新城县志•卷十四•人物志二》上有简略的记载,他是王氏家族明清两朝30名进士之一。
王之都在治学和为官上取得的成就在前埠遗址矗立的明朝万历皇帝敕封的两方功德碑上得到验证。这两篇碑文分别撰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和三十五年(1607年)。其时,王之都夫人李氏已去世,王之都尚在世,是集唐朝书法家褚遂良和颜真卿的字迹而成的。
据前埠村64岁的老人张希乡回忆,“文化大革命”之前,王之都坟墓周围有石马、石羊、石虎等,还有一个东南向的石门。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过程中,坟墓遭到了破坏,并挖出了大量墓碑。挖出来的那些石碑也没有得到任何保护,大部分用来修建了桥。
由于已经过去了400多年,王之都的后人们为何将其安葬在这里,至今已经不可考。但是据前埠村一些老年人回忆,很早以前,有些人认为王之都坟墓里埋藏着一些宝贝,并偷偷地私自挖掘过,因此,对前埠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坏。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因前埠遗址地势较高,村民们都从那里取土盖房。在取土过程中,有的村民曾挖出过用坛子装着的铜钱以及石斧、石刀、石铲等石器。对那些石器,村民们认为没有什么价值就随手扔了,侥幸保留下来的已被桓台博物馆收藏。
2002年秋天,省、市、县三级文物考古工作者一行10多人在前埠村住了一个多月,对前埠遗址进行了发掘。曾经参与过考古发掘过程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过发掘,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墓葬、灰坑、窖穴、房址及商代窖穴、灰坑、水井等遗迹,出土有龙山文化至商代的陶鼎、罐、器盖、石器等文化遗物。考古人员通过解剖遗址西部壕沟得知,该遗址为一处龙山文化至商代的环壕居落遗址。
据介绍,从考古发掘过程来看,前埠遗址具有高度的人类文明,已经出现了礼仪的萌芽。在这里出土过迄今国内发现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成套礼器。尽管时代久远,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初人类生活的痕迹,但从保留下的遗存我们可以恢复出当时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为了躲避外族和野兽的侵袭,人们在居住的周边修建了壕沟,人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在这里的人们还可以烧制陶器,作为部落里的生活和礼仪用品。
通过前埠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来看,这里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为主的历史遗存。龙山文化泛指在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年至3950年。
礼制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龙山文化时期正处在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前的城邦时代,家庭私有制逐渐取代氏族公有制,为维护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礼制得以逐步发展和完善。对精美陶器,特别是蛋壳陶的占有和使用即是贵族特权的体现。前埠遗址出土的此套礼器包括鬶 、盘、杯、豆、尊、鼎等10件器物,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成套礼器。
前埠遗址出土的成套礼器其实都是当时人们的食用器,与现代人们看到的以观赏性质为主的春秋时期的礼器截然不同。这还要从礼仪制度的起源说起。礼仪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产生的文化成果。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况认为之所以制定礼制,是为了防止争乱,建立一种让社会所有的人都各安其位,各守其业,各得其利的严格秩序。为了顺利推行礼制,往往还要假借鬼神的名义,用祭祀鬼神的仪式来体现礼的威慑力量。《诗经•小雅•楚茨》:“神嗜饮食。”;《左传•宣公四年》:“鬼尤求食。”;《礼记•礼运》亦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所以,祭祀鬼神所用的东西,最重要的便是饮品和食品,其所用的礼器也是从日常生活所用的饮食器演变来的,借其盛放礼物来敬献神灵。
在前埠遗址还出土了部分玉器,这些都足以说明当时生活在前埠遗址的人们生产力水平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在满足基本生存的情况下,彰显阶级差别的礼仪制度开始出现。前埠遗址出土过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有玉圭、玉璧等,其玉质较大汶口文化时期温润,磨制比较光滑,玉器的美感得到充分体现,充分说明当私有制产生的时候,即古代社会从原始公有制向着奴隶制过渡时,玉器就成为了为数不多的重要奢侈饰品之一,玉器顺其自然的开始成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玉器的使用从前期的生产工具和人身装饰开始变为统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为玉器功能转变为以神权政治为核心的礼仪性用途奠定基础。
礼仪起于何时,源自何地,古代偏重于黄帝时代。《商君书•画策》说:“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仪,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曰:“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对此,当代的历史文化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龙认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礼仪制度形成于龙山文化时期。他的观点是,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产发展,贫富分化日益明显,特权阶级形成。从考古发现来看,龙山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城址与文字等文明因素相继出现,礼器种类较多,组合比较完备,规则比较清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礼仪制度出现在龙山文化时期是符合历史真相的。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公元前3000年前后,整个中原甚至到长江中下游都发生了大规模、大幅度文化面貌的改变,其中就包括了礼仪制度的出现与发展。因此,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华礼仪文化的起源地是不争的历史事实。不同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交融,使得此一区域礼仪文化兼容并蓄,为夏商礼仪制度的完备创造了条件,使周礼的形成成为可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培养出老子、孔子、孟子等礼学大师。
前埠遗址作为一处典型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历史遗存,在这里出土了迄今国内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成套礼器,足以说明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礼仪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到达了人类文明的前夜。
(杨成见 赵志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