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李寨遗址:陶器文明的传承地
时间:2012-9-14 9:08:23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出土于李寨遗址。龙山文化陶器制作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尤其蛋壳黑陶最为高级,它胎体薄如蛋壳,精雕细镂,色泽光亮,造型复杂而得体,在制作工艺上达到最高水平。
    整个器形可分为两段,上部为一敞口杯,下部为一筒形镂空座。矮圈足,整个器物有四层弦纹,两层镂空。口沿最薄处仅0.01厘米,杯体最厚处0.03厘米,是典型的龙山文化蛋壳陶。

 


出土于李寨遗址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双鋬陶鬶。

    出土于李寨遗址的彩绘双耳壶,泥质红陶,圆唇,敞口,高颈,溜肩,鼓腹,平底。
    器物整体施黑衣,颈部偏上对称饰两耳,颈至腹上部两周红色条纹内绘红色“X”纹三个,腹至底上部绘红色楔形纹。该器制作规整,纹饰独特,有鲜明的鲁北大汶口地域特征。


李寨遗址保留下来的窑址


李寨遗址出土的玉器


出土于李寨遗址的彩陶壶。(杨成见 袁晓梅 摄)

    田庄镇李寨村西南角一片废弃窑湾旁的一块田地里孤零零地树立着一幢房子,房子里面有一个距今大约3000年的商代窑址。曾经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一切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惟独留下了这个窑址诉说着曾经的往事。
    桓台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尹晓明参与了李寨遗址的抢救性发掘,作为一名见证人,再次回到窑址旁,他感慨万千。他说:“从1996年开始,我协助相关专家对李寨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当时这个窑址的出现让我们都很兴奋,这是我县唯一一处保存下来的窑址。”
    在今天田庄镇李寨村西南有一取土时留下的大坑,在这平淡无奇的取土坑下及其周边却是迄今为止桓台县境内最早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在李寨村及其周边10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从7000多年前的北辛文化晚期一直到战国时期,是我们的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
    李寨遗址是在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进行考古发掘。1997年,周边群众在原遗址带上取土,对李寨遗址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随后,原县文管所在淄博市文物局的帮助下,对李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李寨遗址,考古工作人员发现了300多座大汶口时期墓葬、龙山文化陶井、窑址、房基以及商代窑址等重要文化遗迹,出土大汶口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蛋壳陶以及大批黑陶、灰陶制成的罐、盆、鼎等器物上千件,是鲁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大汶口文化层次,是该地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连续不间断发展的典型遗址,为不同文化时期的发展起源和断代提供了地层依据。该遗址被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寨遗址出土的文物以陶器为主,这里面既有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罐、鼎、壶、盆等,还有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典型代表作——蛋壳黑陶镂空高柄杯,还有商代时期的窑址遗存。尹晓明说:“从出土的这些文物和文化遗存来看,这处遗址应该是古代的一个陶器制作中心。”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称李寨遗址是古代的一个陶器制作中心,不仅是因为这个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非常多,而且在整个发掘过程中,从北辛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商代,都有陶器的出现,时间的跨度非常长。打开房门,记者看到了一个直径在2米左右的窑址。尹晓明告诉记者,虽然已经过去了3000多年,但这处窑址依然保存完整,尤其是它的火道还保留完好,在发掘的过程中还出土了部分陶器,正是通过对这些出土陶器的解读,验证了这个窑址为商代时期的遗存。
    在李寨遗址出土的北辛文化晚期的陶器和陶片中,主要是陶罐、陶壶、陶杯等实用器,而且相对来说其制作比较粗糙,色彩较单一。这说明,陶器的出现是源于古人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古人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通过烧制黏土制作出了陶器,而且人们制作陶器主要是用于日常生活,这一时期出土的陶器基本都是生活必需的器皿。这一阶段的陶器质地疏松,火候不高,器形不规整,制作较原始,堪称人类的“处女作”。虽然远古陶器制作稍显粗糙,但它的发明大大改进了原始先民的生活质量。
    在众多文物种类中,陶器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最好反映,并标志着其文化的传承。在李寨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种类繁多,而且出现了专业化生产,出土了成组的礼器、酒器和彩绘陶器,还出土了陶鼓等乐器,是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古人在长期的陶器制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在制作技术、器物造型及装饰等方面不断改进,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都灌注到这些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当中,创造和制作了一批批精美的生活用品与艺术品。
    在李寨遗址及其周边的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中,彩陶器十分发达,先人们以黑、白、褐、红、黄诸色描绘当时的自然环境、他们的感受和信仰。彩陶器种类有陶鬲、陶鼎、陶壶、蛋壳白陶觚、蛋壳白陶杯等器皿。亲身参与挖掘李寨遗址的县王士禛纪念馆馆长许志光说:“从李寨遗址出土的陶器制作工艺可以判断,生活在李寨遗址的聚落堪称鲁中地区的陶器手工制作中心,代表了当时周边地区制陶的最高工艺和水平。”
    在李寨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中,造型精美,而且普遍都有彩绘图案和纹饰,既有代表农业生产的树木纹,也有反映渔业生产的网状纹,而且还出现了部分用来传情达意的符号及代表聚落信仰的图案。历经数千年的沧桑,这些陶器依然光彩夺目,它们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先人们农耕渔猎的生活场景和画面。
    此外,在李寨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上还出现了会形装饰。许志光告诉记者,这些会形装饰是生活在此聚落的图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鸟图腾。“鸟是东夷文化的图腾,从出土的反映鸟崇拜的陶器上可以说明生活在此的先人是东夷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许志光说,这是东夷文化传承延续的有力物证。
    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人类已到了文明时代的前夜。专业制陶的分工更加精细,制陶技艺更加高超,陶器类型更加齐全,还烧制成功了精美礼器——蛋壳黑陶。其泥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灵巧别致,胎壁厚度最薄者仅有0.3至0.1毫米,制陶技术空前绝后。
    在桓台县博物馆展出的一件出土于李寨遗址的“蛋壳黑陶高柄镂空杯”,是龙山文化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黑陶作品,其胎质轻巧,造型规整,质地细密,器壁薄厚均匀,色泽光亮漆黑。故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美誉。李寨遗址出土的这些陶器,今天被陈列在县博物馆,它们记载着远古的文明,通过它,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历史,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与文化变迁。
    所谓“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为龙山文化的一种代表性器物,是一种专为礼仪用的器皿。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而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即已掀开文明的曙光。
    关于龙山文化黑陶制作工艺失传之谜,目前国内专家众说不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一种工艺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必然衰亡。由于黑陶制作工艺难度很大,且又是和平盛世的一种奢侈品,一经战乱或天灾,或失去市场,或艺人失传,再研究难度很大,这很可能是黑陶失传4000多年的重要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黑陶所用的陶土要求很高,一般黏土极易干裂,不易成功,成为失传的原因之一。
    令人高兴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诸城发现了烧制蛋壳杯的陶体匣钵,并由省博物馆的专家们试制陶杯成功后,极大地鼓舞了黑陶研究人员,不久,日照、济南的探索者也获得了成功。
  (杨成见  荣敏  韩丽丽)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