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城镇城南村矗立着一座有近400年历史的华夏第一砖坊——四世宫保坊。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朝廷为表彰一位戎境保国、威震边关的有功之臣,特将其晋爵为太子太保,并追封其上三代,敕建“四世宫保坊”。这位功臣,就是新城王氏家族第六代的代表人物王象乾,王象乾是新城王氏家族中官阶最高、仕宦最久、政治影响最大的人物。
作为一名文官,王象乾临危受命,一生五次保卫边疆,立下了赫赫战功。朝廷在给王象乾晋爵的同时,对其父王之垣(曾累官至户部左侍郎、赠户部尚书)、祖父王重光(曾累官至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因平蛮督方死于王事之功赠太仆寺少卿)、曾祖父王麟(曾官至颖川王府教授),均诰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特许在其家乡新城建“四世宫保坊”,以彰显王家四代保护明王朝的功业。
在古代,实行科举制度后,一个普通农民要想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就得读书做官。这条路漫长而艰辛,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个农民需要辛苦耕作,积累一定的财力,才能供养子孙脱产读书。新城王氏家族从诸城迁居新城后,经过始祖王贵和二世祖王伍的共同努力,已经成为一个殷实的小康之家,也为下一代人读书考取功名提供了经济支撑。
科举取士,始自隋唐,至明清时期,世家门第已经完全成了科举的产物。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族利益是否代代延续,最重要的就是家族是否“累世簪缨”、“代有闻人”。而科举入仕的人数和为官者的官位的大小,则成为衡量一个家族社会地位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标准。新城王氏家族发展到第五代,蜚声海内,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生机勃勃的官僚世家。赣南师范学院教师王利民认为,新城王氏家族的显贵门第由科举、仕宦而来,也必须由此得以维持和发扬光大。也正因如此,新城王氏家族非常重视家族教育,有研究者认为,明代中期,新城王氏家族能在短短数十年间由一个地位较低下的平民之家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峨冠博带、缙绅满门的官僚世家,且持续兴盛达200余年,其富有特色而又卓有成效的家族教育无疑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
新城王氏家族从王重光初立家训时期,就将读书和道义奉为家族教育的基本原则。到了王之垣时期,他辞职回归故里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全部精力放到了对子孙的科举教育上来。新城王氏家族的一名后人在《乡园忆旧录》记载,“太公(王之垣)尝至一同年家,一门科第极盛,其少年学作文者,将来必发。问:‘其才何尽生君家?’曰:‘非才过人也,唯严立课程耳!每日读经史毕,作文七篇,缺一不可,旷一日不可。’太公即以其法训子。”王之垣这种严厉的科举程式的强化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家族子弟的科举能力和自信心。
也正是在这种家族的教育的熏陶下,新城王氏到了第六世,正值明末风雨飘摇的年代,王氏家族凭借深厚的根底,居然在天崩地解的晚明时期达到了政治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家族中先后有10余人进士及第,史称“科甲之盛,海内新城王氏第一”。
王家六世中既有名流千古的诗人王象春,也有名扬海内的农学家王象晋,但最终使家族达到巅峰的却是王象乾。正如王导之于琅琊王氏,谢安之于陈郡谢氏,王象乾在王氏家族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他为官60余载,官至兵部尚书,人称“王半朝”。
王象乾,字子廊,号霁宇,是王之垣的长子。1570年,以乡试第二名中举。次年,年仅二十四岁的王象乾进士及第。历任闻喜知县及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出任保定府知府,迁至河南副使。1589年,升为右参政,守卫北道口,驻扎在宣府,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他为官六十余载,出身文吏,却披甲执锐守边达二十余年,建立了赫赫武功,官至兵部尚书。其父王之垣因他而贵,被追赠“户部尚书”,有父子尚书的美名。
作为一名依靠科举入仕的文人,王象乾为何建立了赫赫武功,这要从明朝时期文官和武官的关系说起。在明朝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文官的地位要高于武官。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论及明代名将戚继光时,顺带论及万历朝几位名将的命运,其结论是:“通观本朝武将的经历,其不幸似乎又不仅止于戚继光一人。”
其实,从明王朝整个历史来看,万历朝几位主要将领的命运不过是有明一代武将命运的缩影而已。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通过冯惟庸案与蓝玉案,大规模地清洗了和他一起推翻元朝政权的功臣武将,从此开始了明代武将的群体悲剧命运。
武官地位的低下除了帝制时代兔死狗烹的历史惯例之外,有一直接的原因就是文官集团对武官的压制。宋朝建立后,赵匡胤鉴于五代军人政变频繁和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形成了“宰相要用读书人”的观念,采取了一套重文轻武的政策,最高军事指挥实际上由文人所控制。经过元朝的中断之后,这一政策在明代又被恢复并得到发展。
在明代的政治格局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要员均由进士出身的文官担任。即使在中央专门负责军事的兵部,担任尚书、侍郎、郎中、主事等职的也都是文官。
因此,从整个明朝文官和武官的角力过程来看,文人王象乾从事武官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就不足为奇了。纵观王象乾一生,自24岁中进士为官,至85岁病卒于家,为官长达60余年,历仕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五朝,虽出身文吏,却执锐守边达20余年,建立了赫赫武功。天启七年,东北少数民族叛乱又起,时年已八十三岁的王象乾赴边关督师平叛,创造了明末战争史上的奇迹,也为王象乾辉煌的戎马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王象乾是王氏家族中官阶最高、仕宦最久、政治影响最大的一位人物。现在,长城“山海关•老龙头”原守备署内的蓟、辽督师一览表中,在“天启二年”栏内,就列着“督师王象乾”的名字。
一个家族要成为名门望族,既要通过科举人仕取得政治、社会地位,还需要独具家族特征的代表性文化,以求在士林中居一席之地。诗就是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的灵魂,家族中几乎人人都有诗作。其重诗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整日陶情于诗酒的四世祖王耿克,此后每代王氏子弟都有诗传世。王氏家族第六代中四人有自己的诗集刊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象春。王象春,字季木,于万历三十八年(1611)进士及第。他的仕途屡遭坎坷,官仅至吏部考功司郎中。后因是东林党人,被魏忠贤罢官回家。王象春的成就主要在诗文方面,他的诗朦胧淡泊,自然含蓄,不落俗套,自成一家,与钱谦益齐名。一生著述宏富,有《问山亭诗》四卷、《齐音》一卷、《李杜诗评》等行世。
在王氏子弟的诗歌创作集团中,比较著名的还有仕至姚安府同知的王象民。他平生以作诗为乐趣,专门开辟了一座“迂园”,经常和同族兄弟们在此赋诗唱和,又在家乡美丽的锦秋湖畔鲁连遗址购置了一处别墅,终日置身于湖光水色之间贻养诗情,著有《迂园集》十二卷。
同以诗歌扬名的还有王象益、王象明。前者著有《景先楼诗集》;后者不仅早擅诗名,著有《鹤隐雨梦山居》别集,而且尤工书法.除为官、赋诗之外,新城王氏家族中还出现了一位农学家——王象晋。王象晋字康侯,1604年进士及第。历礼部员外郎、河南按察司副使,最后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他在腐朽不堪的明末政坛中沉浮了三十余年,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无奈。崇祯十四年(1641),王象晋辞官回乡。
回归故乡后,王象晋过着一种其乐融融、澹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他尤爱种植花卉、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并专门开辟了一块园地,自己动手培育花木,试种农作物。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王象晋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在此基础上,他汲取了古代农书中的有益营养,用十几年的时间编撰了一部二十八卷的农书《群芳谱》,又名《二如亭群芳谱》。该书集十六世纪以前的古代农书之大成,内容广泛,论述周详。书中按天、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药木、岁、花卉、鹤鱼十二谱分类,并对每一种植物都详述形态特征、栽培、利用、典故和艺文。
王象晋特别重视对粮食作物的研究和推广。万历年间,甘薯自国外引入福建。王象晋获悉后,即设法引入栽培,经过实践认为可以大面积推广。他详细记载了种甘薯的最佳土壤、管理方法和留种、育苗、繁殖技术,“大有助于农事”。
(杨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