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一个家族的荣耀之门
时间:2012-8-10 9:04:22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明世宗十九年(1541年),新城王氏家族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家族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一年,王麟的次子王重光成了这个家族的第一位进士。
王重光从小就与长兄王耿光一起在父亲的指导下寒窗苦读。父亲微薄的薪俸,只能维持全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尤其是父亲去世之后,他竟过着“岁无完衣,日不再食(一日一餐)”的艰苦生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重光很快因学习成绩优异,被保荐进入国子监读书,这就为科举考试的成功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1537年,几度受挫的王重光终于如愿以偿,乡试中举。4年以后,王重光再度报捷,得中进士。
考中进士的时候,王重光已近不惑之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工部主事,期间,他曾负责治理徐州地区的洪道。这份工作充满挑战,但是王重光干得井井有条,成功治洪。随后,王重光先后任户部员外郎、山西佥事和上谷参议,在仕途上实现“三级跳”。无论在哪一个职务上,王重光都“勤于政事”,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在连续升迁后,王重光很快就因为耿直的性格遭到排挤,被平调到荒蛮落后的贵州任布政司左参议。当时,黑、白彝四十八寨三万余众攻赤水诸处,商旅不通,川、贵戒严,抚臣出师不克。王重光单骑深入猴峒,谕以祸福,诸彝感服,愿世奉职贡。
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皇宫中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遭受火灾。当时大木多采自贵州。次年,王重光奉命采木,以修三大殿。明清时由于自然条件所限,皇木采办被认为是“最巨且难”的苦役,且耗费巨大。如采木所需人力众多,按明制一株长七丈、围一丈二三尺的大木便需用运夫500名之多,花费数月时间。采办大木之地又多是人迹罕至、山高水险之地,采伐极其艰难,采办者往往丧身林中。民间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负责采木的许多中下级官员也往往丧身山林。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重光不顾个人安危,“探虎豹,搜葛藤,上山乘辇,涉水渡一木舟”,亲自督采木材。事情刚一结束,他便因操劳过度去世,年仅五十七岁。
王重光死后,“事闻,特加恩恤,赐祭丧。”熹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谕旨派山东左布政使李一翰到新城祭奠王重光。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三殿告成,又诏赠王重光为太仆寺少卿。为了对王重光进行表彰,又为其在贵州建祠。
尽管嘉靖皇帝下令在贵州为王重光建祠,但实际上嘉靖下令后十年的时间里,祭祀王重光的祠堂并没有修好。据王重光次子王之垣所著《历仕录》载:“先公平蛮督木死忠勤事,初闻讣音,即痛孤魂万里,何所凭依,后得督抚川贵昆山李文村公行文立祠,越十年不知果否,特书贵州抚院四川何来山公问之,何行文发总司银两若干,永宁卫指挥雷勤等各捐金助工,不数月工完,仍差千户丁朝舜致祭。又以律银买祭田,原门子李成看守。”
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起初由川贵督抚李文村行文立祠,十年未果。王重光的次子王之垣于是又写信向挚友贵州巡抚何来山询问。最后由何来山出官银,永宁卫指挥雷勤等捐金助工,忠勤祠数月即完工,何又差千户丁朝舜致祭,并镌刻了碑文诗词。何来山万历四年(1576年)以右金都御史巡抚贵州,万历七年(1579年)四月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从这个时间段上推断,贵州忠勤祠重建时间当不出万历四年至万历七年(1576至1579)这三年间。
万历十一年,王之垣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致仕。家居十余年后,其时子侄、孙辈十余人在朝为官,权势显赫。他深感贵州祠远,于是在新城再建忠勤祠。新城忠勤祠起初在东庄建立,后来由于木植单薄,又改建于新城南郭外。《历仕录》又载:“又念永宁尚建祠,本县乡土岂亦无祠,乃置地于东庄建立。祠成,又以木植单薄改建今祠于南郭外。太夫人每到祠,深以为慰。予又自勒小像侍立于左。”
这就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立于新城的忠勤祠的来历,当时建有东西两座祠堂。为何建有东西两座祠堂?建祠地点、时间、规模等具体情况又是怎样?这些一直都是历史谜团。在忠勤祠提升改造过程中,随着《忠勤西祠记》碑的发现,揭开了这个长期困扰人的历史谜团。
在忠勤祠提升改造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忠勤西祠记》碑。挖掘出土的石碑及碑座共有四块,其中碑身已经断裂为三块,拼接后,内容基本完整。碑阳为明户部左侍郎王之垣撰书的《忠勤西祠记》,全文近六百字,楷书,字体端庄秀丽。碑阴为建祠时的工匠名单。
建两祠的原因,除了《历仕录》中所说“(东祠)木植单薄”之外,还因为时年王之垣已经七十八岁,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追念父亲的丰功伟绩,觉得无以报答,而且父亲数次托梦给他。因此,他决定独立完成忠勤西祠的修建。并纠正了《新城县志》记载:“忠勤祠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始建,万历十七年(1589年)落成”。 《忠勤西祠记》载:“祠成□□。经始于壬寅年十月吉日,落成于癸卯季十一月吉日。”由此看,西祠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始建,期间王之垣“夙夜经营,殚厥心力。越历岁周,新祠奕奕”。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西祠建成。《新城县志》所记载时间应为东祠建祠时间,两祠相隔十四年时间。
同时,对于建祠的规模上,《忠勤西祠记》上也有记载:“计建忠勤报国石坊一座、谕祭碑二座、大门一座、二门一座、神道碑一座、祠堂一座、东西厢二座、草房九十间等。”王重光以身殉职后,嘉靖、隆庆、万历皇帝六次对其追封加赠,且王氏子孙在万历年间崛起为“王半朝”,因此,忠勤祠的规模和级别是相当高的。
王重光是新城王氏家族的第一个新科进士,第一位朝廷命官,虽然仕途上有许多失意,但在王氏家族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实现了光宗耀祖的使命,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王氏家族的向前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王重光曾制家训云:“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非道义之心,勿汝存也,制之而已矣。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非道义之事,勿汝行也,慎之而已矣。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非读书之人,勿汝友也,远之而已矣。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非读书之言,勿汝言也,诺之而已矣。”强调家族教育以“道义”和“读书”为中心。后来,家训被石刻于新城王氏的家祠之中,成为后代子孙为人处事之纲。 (杨成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