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境日渐殷实入仕成为可能
时间:2012-7-27 9:04:06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明清时期,是山东历史上仕宦家族与家族文化发展兴旺的一个重要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该时期三代以上科举入仕的大家族有二百余家,其中在国内政治生活中颇有影响的大家族也有数十家。人们将其称为“仕宦家族”或“科宦家族”。他们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以科举起家、入仕为宦,并且持续数代长盛不衰。
在明嘉靖朝至清康熙年间这一段时间内,新城王氏门第之高、家族之盛,实为齐鲁一地之冠。新城王氏家族是一个历跨两朝、兴盛200余年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据不完全统计,新城王氏家族出进士30位、举人43位。并有多人官至尚书、御史、布政使等显赫位置,故有琅琊世家“王半朝”之誉。
明崇祯四年(1631年),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文震孟作《王氏族谱序》云:“海内族姓之贵者,莫最于王氏。其望盖二十有二,咸以分封食采,而太原、琅琊尤甚。若新城之王,固琅琊之裔也。自北海徙济南凡十世,跻巍科、登膴仕者代不乏人。身膺宠锡,龙章凤彩,舄奕炳焕于海岱间二百余年。遂极人文之盛。则海内王姓之贵者,又莫最于新城,而不必以琅琊望矣。”
序中所称“琅琊公”即新城王氏始祖王贵,其原籍青州府诸城县初家庄,后移居新城县曹村,为赵氏佣作,其为人质朴无华,力本重农。惠栋注补《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说:“公居诸城,古琅琊地也。当元末白马军乱,公狙击之。杀一贼,度不能抗,乃避居新城曹村,为某大姓佣作。”据记载,明朝前期,在今天的诸城一带有一次震动全国的动乱,那就是唐赛儿白莲教起义。因此,王贵很有可能是为躲避战乱迁移到古新城县居住。
王贵在新城定居时正处于明初经济发展的好时期。经过二十年的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大批元朝的蒙古贵族被杀或被赶出中原,一批地主、富户被杀或流落他乡。待到战争结束,明朝建立之际,全国各地都有大量的无主荒田。战争破坏最严重的山东、河南多是无人之地。这在客观上为王贵这样原本贫无立锥之地的贫苦农民提供了一个垦荒占地、发家致富的机遇。而明朝为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也积极推行“阜民之财,息民之力”的政策,给农民以种种“实惠”。
王贵与夫人男耕女织,辛勤劳作。及至晚年,王家已有了数目不小的一片土地和五个身体强壮的儿子。翁妪和睦,父子勤力治家,家境日渐富足。不仅温饱有余,而且还常能周济他人,在当地已有了相当的社会声望。
王贵生有五子,第五子王伍,即新城王氏的二世祖,有善行,人称善人公,亦称槐德公、植德府君。若遇上青黄不接或灾荒之年,王伍就在门前的大槐树下支起粥锅,救济饥民。一天夜里,王伍做了一个梦:“梦神人以冠簪笏囊分布槐树之上,顾日:‘以报汝’。”王伍醒后找人释梦,结果是大吉大利。“冠簪笏囊”正是达官贵人的标准装束,大槐之上装满此类物件,正预兆了王家“其后人必大也”。
新城王氏传到王伍这一代俨然已成富户,其家当有恒产,可能还从事商业活动。随着家业的兴隆,子弟也就有了读书入仕的条件。 (杨成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