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勤祠中王重光塑像 (杨成见 摄)
王重光督木图 (杨成见 摄)
公元1561年,贵州人民为缅怀一位活在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特意为其建造了一座祠堂,而为了表达他们无比的敬仰之情,将这位英雄与彪炳史册的明朝一哥(王阳明)一起祭祀,并称“二王”。这位英雄便是王重光。
王阳明(1472-1529)是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孔庙东庑共奉祀先贤先儒七十四位)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不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纵观中国信仰史,贤人圣人非常多,阳明先生绝对称得上翘楚。阳明先生是智者学者,开心学一脉;是实践家,绝非书生言兵;“知行合一”,不屈不挠,成他人所不能成。文立言,武统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将此二人并祀,王重光在贵州人民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王重光一生亦“立德、立功、立言”,功勋卓著,名垂青史。
立德
40岁的时候,王重光考中进士,开始了其仕途生涯。王重光的第一份工作是工部主事。负责治理徐州地区的洪道。这份工作充满挑战,但是王重光干得井井有条,成功治洪。之后提拔为户部员外郎,分管九江地区的税务。期间,他严辞拒贿,严惩豪猾,开源节流,严正执法,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率军入古北口,兵临城下。首辅严嵩,不准诸将出战。鞑靼军在京郊掠夺8日后撤兵。事后,严嵩包庇总兵仇鸾,杀兵部尚书以推卸责任。史称“庚戌之变”。
在这场兵变之后,王重光卓越的才能被上级领导看重,于是晋升他为山西佥事,备兵云中(今山西大同),与严嵩所包庇的总兵仇鸾身处同一战壕。至此,我们不得不说说这位仇总兵。仇鸾来头不小,是平定安化王之乱的大将仇钺的后人,袭爵咸宁侯。仇鸾虽说干了多年的武将,却连一点功夫也不会。偶尔,仇鸾也想雄起一次,比如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他带领大军出塞,在经过一个叫猫儿庄的地方时,遇上了敌人。仇鸾从容不迫地参加战斗,在他的指挥下,最终此战以明军阵亡二百余人,伤二百二十人的战绩告终。事后,仇鸾自豪地上报朝廷请功,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战功还算显赫——斩杀敌人5个。
王重光对这位官三代不卑不亢,先礼后兵。对他的一些不端行为,如滥杀无辜、贪污受贿、调戏妇女等都及时进行了制止,还帮助他筹措粮饷,整顿军纪。及至边防捷报频传,皇帝闻赐金币,军功章里全是王重光的功劳。仇鸾因作恶多端被革职,忧惧而死,死后被嘉靖帝以“叛逆”的罪名开棺戮尸。王重光却再次晋升,任上谷参议。
在上谷,王重光上疏机宜十二条,条条命中要害,却得罪了严嵩党徒。严嵩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他贪婪成性,祸国殃民。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群人,一个巨大的利益群体。王重光正是得罪了这样一群人,连续3次升迁之后,王重光遭遇谪贬,贬至偏远山区,任贵州布政使左参议,分守贵宁、安平二道。王重光贵州任职期间,体恤下情,关心民生。他把永宁人用蔺草手工编织的精细草席推荐到京城,大受欢迎,使当时永宁边区的这种土特产品得以流传,畅销一时,并作为贡品进入皇宫。有诗云:蔺草青青凉圣席,赐予宫娥覆玉床。因为王重光心中装着百姓,所以在百姓中口碑极好。
王重光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身在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
立功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在贵州,王重光打了漂亮的两大战役,立下了赫赫功绩。一是平蛮之役,二是采木之役。
平蛮之役时间跨度近百年,自明朝景泰元年,一直持续到嘉靖甲寅年,屡讨屡叛,屡叛屡讨。叛军为川贵的蛮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深以为苦。直到遇上了王重光。此时四十八个山寨的三万叛军杀酋长,焚屯堡,大肆流劫,声言攻赤水、摩尼诸处,直捣四川的九丝。川贵戒严!王重光临危受任。
王重光召集有威望的老人和略晓兵术的年轻人,了解当地的地形地势,以及敌情敌势。在做到知彼知己之后,开始部署战略战术。他说:“凭借这些叛军的实力,是无法与我们抗争的,现在他们杀死了我们的酋长,知道自己罪不可赦,要做拼死的挣扎。我们想要全力剿敌,就要征兵数十万,粮饷充足,速战速决,不可扰民!我军集合优势兵力,从敌军背后插入,敌不设防,兵贵神速。叛军如果四散逃匿,搜索起来难度就大了,因此要在每条路口进行封堵。”
王重光部署精干力量分守各主要关口后,他亲自率领敢死队一千人夜半深入虎穴。临行,有一个将领偏不听指挥,不穿盔甲不说,还勒住马头停止不前,王重光大怒,杀死了他的马,说:“一切听我的指挥,有后退者,如此下场!”命令士兵将这个将领捆绑起来拿下。
如此周密的计划安排,如此严明有序的纪律,岂有不胜之理。这场战役,以叛军俯首称臣,世世臣服告终,最难得的是,没有费一斗粮食,没有损失一支箭,没有死伤一人。王重光恩威并施,和平解决了长期困扰政府的民族矛盾。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却精通兵法,而且他本人箭法精准。于是王重光又一次得到升迁的机会,礼部尚书吴山奉旨题写“忠勤报国”,可谓名至实归。恰在此时,却遇上皇宫采办大木,于是部议暂留,待督木后重用。
接下来的采木之役同样精彩,但王重光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明朝年间采木有三多:一是在明代采木,嘉靖万历年间最多;二是嘉靖年间采木,四川、湖广、贵州三地中,贵州采木最好最多;三是贵州所采大木中,王重光所采大木最多。
采办皇木是一项“最巨且难”的苦役,没有人愿意接受。所以,在任务下达以后,众官员反应不同:有的携妻带子仓惶而逃,连家都不要了;有的称病规避;有的无可奈何接受了任务,却敷衍了事,草草应付。
对于采木,民间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为了找到大木,要常年累月待在深山老林里。没有吃喝不说,还有豺狼虎豹出没。即使伐好了大木,运输也困难。一根大木,要靠七八百人的力量才能拖得动,拖到几十公里外的溪水边,有水还好,如果没有水,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王重光就遇上了这样的事情。大木伐好以后,天不降雨。王重光效仿楚辞作《祝嘏词》三章求雨。上天遇上这样文采、人品俱佳的人,也只好网开一面。一夜之间,大雨倾盆,沟平壕满,大木得以顺流而出。王重光终因积劳成疾,死在采木任上,年方57岁。嘉靖帝御书“忠勤可悯”,英雄苦短,青史名长,可惜,可叹!
立言
王重光的童年痛并快乐着,虽然家境贫寒,却有书读。在父亲的影响下,读书应科举。终于在40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虽然是王氏家族的第一个进士,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吸取,但王重光的考试成绩还是相当不错:列二甲49名,一甲只有三名,也就是全国第52名。公元1400年,明朝开国初期,6500万人口中,有3万人考中秀才,最终考中进士的人数是110人。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中,王重光最终胜出。
王重光成为一名光荣的国家“公务员”之后,从政之余,制订了王氏家族的那则著名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家训旨在教导后人如何读书做人,当然他本人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所以他的后人纷纷效仿,立志读书,道义做人,忠勤报国。
王重光在贵州任职期间,还做过兼职,兼督学政。他的学生有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王家屏,南京礼、户、兵三部尚书郝杰等。王家屏在《泺川王公墓表》中,写到:“屏小子为诸生时,受知于督学泺川(王重光)先生。所以奖予之甚厚,犹及记先生训饬,士每以忠孝大节为最,士用蒸蒸起,咸克有树于世,若郝尚书杰、田通政蕙、李方伯承式,其显者也……去世兹久,教泽如存。”
在勤政之余,作为一名读书人,他还非常注重著书立言,据不完全统计,王重光著有《史论》、《五刑加减律议》、《太仆家训》等作品。
王重光平蛮督木,遗爱在贵州。贵州任职3年,多惠政。明中叶,吏治松弛、贪污成风、民不聊生的社会风气中,王重光不为所染,自书门帖曰:赤心报国,直道事人。由于他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成为老百姓赞誉、尊敬的地方官,“惠及永人”、“永人德之”,官民为其建祠,祭祀数百年。王公祠坐落于叙永古城(今四川,文革时被毁),方圆数十亩地,遍植珠兰、桂花、金桔、桂圆、荔枝,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八月桂花飘香,十月金桔满园,前往祭祀的人络绎不绝。
(杨成见 王心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