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妇河:文化地理的彩色飘带
时间:2011-11-11 8:36:52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孝妇河古称袁水,后改称陇水、孝水,清朝时改称孝妇河。它发源于博山神头泉群,蜿蜒北流,经淄川、张店、周村、邹平,至桓台入马踏湖,经博兴入小清河,全长135.9公里,其中在淄博市内长108.6公里,是纵贯淄博南北的一条主要河流。明清之际因其流域内文化世家兴盛、文学成就突出,而成为淄博文化地理的彩色飘带。
明清时期,孝妇河流域兴起的文化世家,自南至北主要有博山孙氏、赵氏,淄川高氏、张氏、毕氏和新城王氏等。这些家族既是簪缨世族,又是文化世家,对地方道德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而其中尤以新城王氏家族最为显赫。
新城王氏家族自明代以来科第连绵,至明末成为“势凌东省”的官宦之家,而其在文化上的成就尤其卓异。明清两代,王氏家族有著述者达50人之多,著述内容涉及经学、史学、文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文学、农学成就最为突出。
在诗歌创作上,以王士禛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倡神韵诗说,是领袖群伦的诗坛盟主,“一代正宗”。他一生创作诗歌4000余首,其中七言绝句是其精品,风致不减唐人。民国时期胡怀琛将其列为“中国八大诗人”之一,并赋诗云:“敦厚温柔三百篇,风人微旨忆当年。可怜多少谈诗客,谁识渔洋是嫡传!”他认为王士禛的诗“温柔敦厚”,得《诗经》之嫡传。
此外,在诗歌上取得重要成就的还有王象春、王士禄、徐夜等人。其中徐夜未入仕,凭其高超的文学成就即载入《清史列传•文苑传》,名垂青史。
诗歌是古代文学的正统,“孝妇河文化带”也是一片以诗人众多、诗歌繁盛为主要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带。“孝妇河文化带”的形成历程大致与几个主要文化世家的兴盛紧密相连。
元末战乱频仍,山东人口锐减。明初实行移民政策,“孝妇河文化带”的主要文化世家,其入籍孝妇河流域的始祖大多从外地迁来。经过几代人的筚路褴褛,至明中期逐渐殷实起来,开始读书应试,成为官宦人家。这是世家大族的崛起时期,也是“孝妇河文化带”的孕育时期。伴随科举成功带来的巨大利益,这些官宦之家更加注重文化教育,至晚明产生了王象乾等一品大员和王象春、徐夜等诗坛名家。这是“孝妇河文化带”的发展期。
明清易代,不绝世家大族的文化传承,随着王士禛主盟诗坛和赵执信名动天下,“孝妇河文化带”在康熙年间达到极盛期。
“孝妇河文化带”依山傍水,兼容并包、异彩纷呈。它纵横数百里,绵延数百年,既有独领风骚的戛戛独造,又有深厚宽广的集体共鸣,还有匍匐大地的深情吟哦。这是一种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景观,也是色彩斑斓的中国文化版图上的一笔浓重的墨彩。
(陈汝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