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石碑背后的历史
时间:2011-10-28 8:26:16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8月,57岁的王重光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他勤于国事,平蛮督木的事迹感动朝野,嘉靖皇帝认为平蛮功成为忠君,督木殉职是勤事,亲书“忠勤可悯”,在贵州永宁敕建忠勤祠。三十年后, 王氏后人奏请万历皇帝恩准,在新城故里东郭和南郊先后建忠勤东祠、西祠。如今,东祠已不复存在,提升改造后的忠勤祠即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为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这幢古建筑及隐藏在其背后的历史,本报记者特别采写了一组稿件,今天刊发第一篇。

    走进忠勤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块石碑,由东向西分别是《忠勤祠记》碑、《忠勤祠西记》碑、公诔碑和《王公祠记》碑。由于年代久远,《王公祠记》碑上的碑文难以辨认,其余三块碑石保存比较完好。
    在这四块石碑中,公诔碑记载了明朝皇帝对王重光的恩典和新城王氏家族的辉煌,《忠勤祠西记》碑则化解了困扰多年的历史谜底,因此这两块石碑显得格外重要。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皇宫失火,王重光奉命采办贵州大木以修三大殿。当时黑白彝四十八寨三万余人暴动,商旅不通,川贵戒严。王重光巧施妙计,集重兵于各处关隘,他亲率精兵乘隙突袭,彝人解甲请命。王重光又单骑深入,谕以大义祸福,诸彝感服,愿世奉职贡。巡抚奏请皇帝晋职,部议暂留,督木后重用。
    贵州山林环境恶劣,民风荒蛮,采办皇木是“最巨且难”的苦役。王重光不避艰险,入深山密林,探虎豹,援葛藤,上山乘撵,涉水渡舟,采到异木数百株,却难以运出。几履危难后,作《祝嘏词》以求神灵。一夜之间, 狂风暴雨,沟平壕满,木头顺流而出。而王重光终因岚烟瘴雨,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以身殉职。
    王重光平蛮勤劳殉职的事,贵州巡抚上报朝廷,嘉靖皇帝为之感动。降旨礼部尚书吴山书:“忠勤报国”以示嘉奖。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谕旨遣山东布政使司右参议李一瀚到新城谕祭王重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宫里的三座大殿竣工,朝廷“追叙前烈”,赠王重光为太仆寺少卿。并在贵州永宁特立祠以祀,嘉靖帝御书“忠勤可悯”谕旨额“忠勤祠”。
    三十年后,其次子王之垣官至户部左侍郎,长孙王象乾官至佥都御史,其子侄在朝听政者达三十余人,他们认为“岁时尝酹”贵州祠远,家乡无祠“雅不称成功盛德”,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奏请万历皇上的恩准,“在邑城西南隅别立祠,额仍用‘忠勤’示不忘本,且彰群赐。”祠在万历十六年经始,次年落成。
    忠勤祠落成后,内阁大臣、六部尚书相继拟写祭文,以表示对王重光的祭祀与崇敬。当地及临近各县的官吏纷纷到忠勤祠参加各种祭祀活动。新城王氏的亲朋好友,到忠勤祠祭祀的更是数不胜数,络绎不绝。于是,以王之垣为代表的新城王氏为了表示对所有祭祀人员的尊敬,特意刻制了“公诔碑”,放置在忠勤祠门内右首,以铭记这一盛事。
    公诔碑为仿古亭式四面方碑,碑的阳面上方与碑帽间,镶嵌着一尺余见方的石扁额,四周浮雕二龙戏珠图案,额内镌刻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对王重光的谕祭及加赠,从“太仆寺少卿”加赠“户部左侍郎”,从“谕祭一坛造葬”到“谕祭一坛给予全葬”不等,名曰:三朝恤典。由此可见,三朝皇帝给予王重光的礼遇是何等至高无上。
    碑身四面镌刻忠勤祠祭祀活动人员的名讳、职衔、籍贯及有无祭文、诗、对、祭礼等共970人,其中七品以上官员292名。从中可以品读出新城王氏家族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
    据了解,因为留下来的资料记载及实物甚少,现代人只能从老人的口口相传得知,当时建有东西两座祠堂,但是关于为什么建两座祠堂,建祠地点、时间、规模等情况,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在忠勤祠提升改造过程中发现的《忠勤祠西记》碑则破解了这一困扰多年的历史谜题。
         (杨成见 王心睿)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