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古币:历史文明传承延续的载体
时间:2011-4-7 8:57:54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考证,约有4000多年历史。货币的出现使财富形式发生了转移,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货币经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从原始形态的货币,到金属铸币的出现,再到统一货币,每一次变革,都标志着历史的巨大进步。桓台博物馆征集了各种货币共2000余枚,这些货币在记载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成为研究社会历史,探索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
    实物货币时期是货币发展的最初阶段,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时期,日中为市,致天下为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段文字描述了我国实物货币初期商品交换过程,交换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随着交换的发展,“物物交换”的形式逐渐不能适应,于是,人们选出一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产品作为等价物,这种产品便获得了货币的职能,即称为“实物货币”。其对象首先是牲畜,其次是布粟,最后为币。
    中国最古老的货币是夏商时的天然贝壳。海贝是古人普遍喜爱的装饰品,因携带方便,坚固耐用,有天生的自然单位等特点,大约在原始社会末,奴隶社会初,便在我国中原地区当作货币。贝币主要使用于商周时代,由于西周青铜器中有“用贝十朋又四朋”的记载,可推知贝以“朋”为单位,十贝一朋,一直沿用到战国。
    贝币是由海贝壳打磨穿孔而成,一般带有乳白色的光泽,大小轻重基本接近。贝币主要有小孔式、大孔式、背磨式三种。小孔式是背部琢出一个或两个直径0.2厘米的穿孔,主要流行于商代早期。大孔式是在背部一端或中间琢出一个直径0.3至0.8厘米的较大穿孔,主要流行于夏商。背磨式是把背部几乎全部磨去,只保留其腹部,这种形式则出现在商晚期,流行于西周和春秋。一般贝币穿孔越小者时代越早,新石器时代的贝币甚至无孔。
在天然“贝”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生了仿制贝,现已发现的有骨贝、石贝、玉贝、铜贝等。
    在仿铸金属贝的影响下,渐渐出现了不同形态的金属铸币,即刀币、布币、环钱、蚁鼻钱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货币至战国时期达到顶峰,由于各诸侯国经济状况不同,地域有别,各自均有着本国特色的货币。
    桓台古属齐地,货币形制独特,在我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管子》中有“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的记载,珠玉即属实物货币或商品货币,黄金是金属称量货币,刀布则为金属铸币。
    齐国货币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刀币即齐刀,齐国的货币以刀为外形,是与原山东半岛古东夷人的生产特点和习俗有渊源。在整个夏商时代,古东夷仍处于比较野蛮的生活状态,当中原一带生产农具出现了比较先进的铜铲时,同时期的山东一带,生产工具还是劈山、打猎、种地并行的刀具。东夷人长期以来已习惯于用刀自立,齐国人以此形成金属刀币,就是很自然的。
    齐国地处滨海,是“春秋五霸”之首,因此,齐刀身材魁梧,宽大深厚,是刀形货币中的巨人。它不仅形态美观整齐,文字秀丽雄健,而且铜质精良并有着高超的铸造工艺水平,充分显示了当年齐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上的霸主地位。齐国丞相管仲在他的治国之策专著《管子》中,关于刀币有段名言:“刀币,庶民之通施,以通名,是取流通之义。”强调了刀币流通的最基本的原理。 (杨成见 荣敏)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