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千年的寻索
时间:2007-8-24 8:33:00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手机看新闻
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泱泱五千年的中华,目睹了多少文人的心酸,沉蕴着多少历史的泪水,一切均已逝去,留下的只有默默的山水,若无人来唤醒这逝去的一切,或许,目睹了沧桑变化的山水就只能一直沉默下去……
终于,一位文人按捺不住澎湃的情思,总算呐喊出了迟来的一声——《文化苦旅》横空出世了!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以游记散文的形式将中华的人文山水向我们娓娓道来,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文化苦旅》一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的文字,没有浮夸的炫耀,一切都是单纯的,充满了并非突然显现的内在的光彩!从《阳关雪》到《白发苏州》,把我们从历史的苍邃带到江南的婉清,从《柳候祠》到《牌坊》,我们走过了文人的无奈与世事的困窘。一路上,余秋雨先生引领着我们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山水间跋涉,仿佛历史的画卷从眼前飞过,为想象增添了声色和情致,使我明了:中国的文化,落在山重水复中,是历史的多情造就了中国千年的内涵。
山水依旧,文人已逝,对着这空空的山水,余先生开始了千年的寻索。寻索山水的灵性,感悟古人之悲凉。跋涉于泥泞之中,劳累奔波于大江南北。余秋雨先生没有一丝怨言,因为他知道,所谓的行万里路,不是舒适地躺在火车上“行”,更不是潇洒地坐在飞机上“行”,而是乘着浩荡的西北风,冒着滂沱大雨,一处处细细体味,一步步慢慢抵达。唯有如此,才能与古人的心灵撞出火花,也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而余先生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读《文化苦旅》,我读到了一种时光流逝、人世沧桑的遐思,读到了一种悲天悯人、热血沸腾的情怀。千年的寻索,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它成了一盏不灭的灯,指引着我应该怎样漫步人生,应怎样追寻古人的足迹。
在感情如此匮乏的今天,我们应该像余秋雨先生那样,“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白帝城,盯着凌冽的秋霜登临黄鹤楼,在一个冬夜摸到寒山寺”感受中国文人的伟大,吮吸中华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继续千年的寻索,寻回心中的那份感动。而只有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我们才能重新找到一张重返精神家园的地图。否则,我们永远是无根的漂泊者,也只有感动的回归,我们才能拥有一块构建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的奠基石。否则,我们永远也找不到旅途上躲避风雨的屋檐。
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若我们不去寻索这留下的风景中的人文气息,那么这风景便也只能是空虚的外壳,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幸好,我们宥余秋雨,我们宥《文化苦旅》,所以山水的灵性没有被遗忘,余先生进行的千年的寻索,为中华山水添上了神来一笔。
中华如此博大,不应只有一个余秋雨,不应只有一次千年的探索,将千年的探索继续下去吧!这样,我们人生的戏剧将永远璀璨夺目,历史的舞台将更加辉煌壮丽!
关键词:|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