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神韵之光耀中华
时间:2007-7-13 10:49:00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小舒一直将王渔洋这位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他在《神韵诗史研究》、《王士 诗选译》(合著)、《王渔洋与神韵诗》、《神韵诗学论稿》、《神韵诗学》等专著中,对王渔洋及其诗学理论的研究和论述,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现代王渔洋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去年以来,笔者就王渔洋学术研究的诸多问题多次向王小舒教授请教,深受启发和教益。

王渔洋为诗歌投入了一生,这是他的精神寄托所在,也是他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

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后较长一段时间,王渔洋的诗歌及其“神韵说”遭到不公正的轻视和冷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摆脱了对待古代文学狭隘的批评观念,王渔洋学术研究日渐活跃。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王渔洋,或者说,历史上的王渔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王小舒教授说,王渔洋是清初著名诗人,主持风骚数十年,在创作和理论两方面都有卓著贡献,特别对诗歌创作风气的转移和清诗面貌的形成影响巨大。他倡导的神韵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派别,这一诗风的盛行成为影响一代诗歌演进走向的重大转折。
王小舒教授说,王渔洋仕宦一生,官一直做到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而且颇有政声。但是,他毕竟把主要精力和全部兴趣投放在了文学活动中,文学是他人生的真正亮点。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一名封建朝廷的高级官吏,王渔洋只是一般的谨于职守而已。虽说,他对康熙帝的超常提拔心存感激,前后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他大部分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文学创作和读书著述上。
王小舒教授说,作为一个诗人兼诗论家,王渔洋为诗歌投入了一生,这是他的精神寄托所在,也是他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在中国文学史上,王渔洋的名字并不是和他的官职,而是和他的诗歌作品以及神韵说理论一起被人们议论和怀念的。他的理论由于提炼了中国艺术的精华而愈久弥新,且必将不断得到发扬光大,王渔洋本人也必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不朽。

王渔洋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化,应该将他和他的诗歌介绍到海外

王小舒教授说,中国古代诗歌在经历了唐宋两代辉煌的高峰之后,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在艰难的探索中,很多人偏离了诗歌创作的正常轨道,诗歌正在失去它昔有的光辉和魅力。艺术自身的规律要求人们回到诗本身,回到诗人的生活本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渔洋以其诗人的气质和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提倡神韵诗。
说到神韵,它显然不是一种概念和规则,更不是像物体一样看得着、抓得住的东西,它必须通过山水景物传达出来,而它又不是景物本身。王渔洋自己说过:“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又说:“‘每有制作,伫兴而就’,余生平服膺此言。”这就是说,诗人在偶然的情况下与某处景物相遇,突发兴会,得到一种审美的体验,再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作品就具有了神韵。换句话说,神韵是诗人对世界、对人生、对自我的一种诗意的体悟和表达。
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有人在批评王渔洋,说他的作品“诗中无人”、“脱离现实”,其实那一大半是出于误解。对王渔洋来说,神韵诗是对现实最真切、最全面、最深刻的一种反应,不仅如此,也是他人格、气质、性情和秉赋最为真诚的坦露。诗当中自然是有人在的,有的是一个多愁善感、向往超越和自由的王渔洋。
王小舒教授指出,王渔洋是清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意义和价值,目前还远没被学术界认识清楚。研究他的著作,特别是他的大量诗篇及其神韵说理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新诗的审美意识,很有意义。因为王渔洋是一个国际作家,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文化,应该将他和他的作品介绍到海外,让全世界了解他。
谈到王渔洋在山东文学史上的地位,王小舒教授说,王渔洋是山东古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山东传统诗歌要打王渔洋牌。王渔洋作为清初一代诗宗,主盟诗坛半个世纪,就其潜在价值和国际影响力而言,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罕有其匹。如果说山东的古代小说应该打蒲松龄品牌,那么古代诗歌就应该打王渔洋这个品牌。

抓好王渔洋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桓台能够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

作为一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王小舒教授对王渔洋及其诗歌和诗学理论的研究十分关注,多次到桓台参加王渔洋学术研讨活动。他对桓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王渔洋文化研究,致力建设文化大县的做法十分赞赏,相信桓台县通过抓好王渔洋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一定能够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他说,有不少与王渔洋同时代的诗人,尽管诗名在王之下,但其故乡大打文化牌,热情推介本地历史上的文人名士,以名人效应提升地方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并以此拉动经济增长。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思考。
王小舒教授说,王渔洋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限于他的诗歌和诗学理论。就是其提倡的“神韵说”,也不仅就诗歌而言。开发王渔洋文化,应该考虑到“神韵说”在各个层面的应用。作为地域文化的整体展示,王渔洋文化在民俗、旅游、建筑、书画、餐饮、治学、交游等方面均有所体现,都有开发的价值。
王小舒教授说,桓台是王渔洋的故乡,应该在开发王渔洋文化方面走在前面。桓台各方面条件不错:人文资源,有王渔洋故居、马踏湖、县博物馆;人才资源,有一批王渔洋文化研究专家和爱好者。可以发挥这些优势,注册成立王渔洋学术研究会,同时吸引高校专家到桓台开展研究工作,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山东大学拟向国家教育部申请王渔洋学术研究专项资金。桓台可进一步加强与山东大学等高校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王渔洋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
王小舒教授几次提到在桓台建立王渔洋研究资料库。他说,可以将国内外王渔洋学术研究的成果集中起来,在桓台建立资料库。今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古典文化爱好者要查询王渔洋的有关资料,首先想到去桓台。去年11月份,王小舒教授将自己整理的拟编入《王士 志》的《王渔洋著述整理与研究综录》寄给笔者,希望桓台几位爱好渔洋文化的同志看一下,如有遗漏,可以增补。这份《综录》包括研究论文、专著、文学史章节、文集整理四个部分,其中最早的资料包括1903年日本出版的《国朝六家诗抄·阮亭诗抄》、1904年出版的《渔洋山人书札》、1909年山右郭氏刊《新城王氏杂文诗词》十一种、1912年上海扫叶山房刊《渔洋诗话》等。《综录》内容翔实,极具价值,可以想见整理者付出的艰辛劳动。笔者和几位同志作了适当增补。王教授很快将我们的增补内容加了进去,并在给笔者的信中说,“我们大家通力合作,相信能够做出一份有广泛影响的研究目录来,此将对王渔洋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正式建构全国王渔洋研究资料中心。”

《少海》杂志要努力办成王渔洋学术研究的核心期刊

去年4月份,笔者和有关负责同志专程赴济南就即将创刊的《少海》杂志的定位问题,向王小舒教授征求意见。听了我们的介绍,王教授首先对桓台县创办这样一份刊物表示赞同和祝贺。他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将王渔洋文化研究作为这一综合性文化期刊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王渔洋文化的发掘、宣传和利用,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王渔洋和他的诗歌以及诗学理论。要通过创办刊物,将桓台真正建成国际王渔洋学术研究中心,吸引国内外专家共同参与,推动王渔洋文化研究向更深领域、更广层面、更高水平发展。
《少海》杂志创刊后,王小舒教授应邀担任顾问,对办好杂志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他还多次将他的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推荐给《少海》杂志刊发。在写给笔者的信中,他表示,“随着渔洋研究的深入,我们确实需要一个研究的专刊,向海内外宣传和交流。”再次对《少海》杂志寄予厚望。他还建议将来在《少海》杂志的基础上,专门创办一份王渔洋学术研究的期刊,认为这样就更好了。得知《少海》杂志要刊发王渔洋诗文赏析文章,王小舒教授说,将王渔洋的诗作向广大读者介绍,符合先生的愿望。渔洋先生生前希望人们能读懂他的诗。
王小舒教授说,《少海》杂志要发挥王渔洋学术研究的“桥头堡”作用,广泛团结和争取一批国内外王渔洋学术研究专家学者,办成王渔洋学术研究的核心期刊。今后,不仅要向国内,还要向国外高校中的王渔洋研究专家推荐杂志,向他们约稿。总之,通过增进对外交流,不断扩大杂志和王渔洋文化的影响力。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