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大众生活-->>人文-->>内容
科甲蝉联的承上启下者
时间:2012-8-17 9:07:43 来源:桓台新闻网 【字号: 】 手机看新闻
    受王氏家训的熏陶,新城王氏家族至第五世,科甲蝉联,多人在朝为官,蜚声海内,此时的王家已经成为当地最为显赫的名门望族。其中,王重光一家八子,除两个儿子早死外,其余均在朝为官。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称“嘉靖以来,其门第最盛。”明人陈继孺称其:“今海内推乔木世家,首屈新城王氏,名公卿累累,项背相望。”
    王家第五代计有进士3人,举人1人,贡生2人。其中以王之垣声名最著,新城王氏家族教育的实施,宗族组织的强化和扩大、家规的制定等,他都居功至伟。王之垣是王重光的次子,字尔式,里人称其为见峰先生。同父亲一样,他“始读书时,即攻苦茹淡,穷日夜不辍”。少年时即“能文章,未冠,补诸邑生”。1558年,王之垣乡试中举。1562年,进士及第。王之垣踏入仕途,颇有些头角峥嵘。首任荆州府推官,即平反了数起冤案,很快受到重视,被调入京任刑部给事中、礼部给事中等职。在礼部任职时,因所谓激进——“言事激切忤旨”,受到打击,被处以“夺俸”(停发工资)的惩罚。这一波折并没有断送王之垣的政治前程。相反,倒因激切敢言而名闻士林,引起不少人包括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注意。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揆独揽朝政。张居正一方面专权跋扈,结党任亲,排斥异己;另一方面又明敏强干,重用能人,厉行变革,清除积弊。他当政的十年,是明朝“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时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国防力量得到加强。王之垣恰在张居正当政之初被重新起用。可以肯定,张居正雷厉风行的改革,为王之垣这类中青年官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此后,王之垣仕途通达:一年之中,先后历任太仆寺卿、鸿胪寺卿、大理寺卿。次年,被擢升顺天府尹。顺天府乃首都所在地,凡担任顺天府尹之职者,非宰相或内阁执政的亲信不可。由此可以看出,王之垣与张居正的过密关系。随后,王之垣出任湖广巡抚。
    王之垣以都察院副都御史衔巡抚湖广时期,做了一件让当时的世人最为訾议之事,那就是杖笞何心隐致死。当时一般舆论认为,王之垣杀何心隐是为讨好张居正。在张居正和何心隐结怨之前,两个人还有过一段“蜜月期”,两人曾经联手设计除掉了奸相严嵩。关于张居正和何心隐结怨的起因,还需要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去分析。
    明朝中期,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恶化,不少知识分子为时艰所忧,纷纷探求救国之道。在纷繁复杂的各种学派上,以“泰州学派”最为世人所推崇。“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与封建统治者正宗的程朱理学是所不相容的。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传承人,他在中年时,曾经创办了聚和堂,以宗族为单位,人们集体生活,不分亲疏贵贱,是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式社会。
    当时,各地由私人组织的书院蓬勃发展起来了。这种书院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使得大量青年学子有了求学的门径。不过,和官学不同的是,“泰州学派”所宣扬的阳明心学代替了程朱理学成为书院的主流思想。一时间,各种“讲会”风起云涌,有时会期长达十数天,会众逾千人,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身为当朝首辅张居正的深深忧虑。
    于是,何心隐这种“聚党贾誉”、“虚而无当”的学说或做法,在张居正看来无异于异端邪说,对于国家社稷全无好处。由此他下令关闭书院,禁毁私学,并申言对违反者“许各抚按衙门访拿解发”。进而导致了张、何二人的公开决裂。
    何心隐傲骨铮铮的举动,进一步激怒了当局,为此他多次受到缉捕。翌年,张居正以雷霆手段禁毁私学,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时,何心隐在南安被捕,并及时被押解至武昌。湖广巡抚王之垣见他毫不服软并亢声争辩,命人痛笞百余杖。何心隐伤重难熬,死于狱中,时年63岁。
    张居正死后,御史赵崇善为何心隐鸣冤,其上疏云:“何心隐因为讥刺张居正夺情一事,为张居正所痛恨。张居正授意王之垣为之报复。”赵崇善此疏被刻入《万历疏抄》,于是,王之垣为讨好张居正而杀何心隐的说法遂流传广远。不过,现在很多研究者则认为,王之垣杖死何心隐事件的实质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借政治权利对泰州激进学派的镇压。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王之垣是一个传统的儒学子弟,另外一方面是其敢言事、为官清正的性格。
    王之垣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学子弟,在其闲居故里时,“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情结依然难免就是很好的证明。长子王象乾出仕后,即将督兵上谷。他谆谆教导:“吾家世儒生耳,委尔于边野犯锋镝,不慈;以为难而避之道,上命不忠,吾终不以慈废忠矣。”坚决督促王象乾早日赴任。一次,王象乾调任贵,因父亲老迈不想到职。王之垣知道后,数次派人前往叮嘱催促。在父亲的教诲下,王象乾尽职尽忠,戍边二十余年,成为威震边陲、官至兵部尚书的一代名将。
   同时,虽然王之垣为官行事颇以得张居正的赏识为荣,但他持法肃严,并不依附权贵。他出任湖广荆州府推官时,杜绝一切人的请托,即使对张居正之父也不例外。张居正说:“理刑王公祖甚有执持,我甚服之。”王之垣巡抚湖广期间,张居正之子的伴读瞿九思因为土地钱粮事殴伤知县,被发到口外为民,张居正有信给王之垣替瞿九思求情,也被王之垣婉拒。
1582年,张居正去世,神宗皇帝亲理朝政。张居正执政长达十余年,排挞异己,结怨甚多。明神宗本人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权力欲极盛的青年君主,对自己迟迟不能亲政,积愤已久。张居正一死,对他的清算接踵而至。张家财产全被抄没,诸子或被逼自杀或流放边疆,只差一点就剖棺戮尸了。在这场清算中,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官员们相互攻诘指责,拉帮结派,并演化为党争之祸。
    在“一人得罪,祸及九族”的封建时代,只有保全自身,才能保全家族。机敏的王之垣早就预感到政治形势的严峻,他借口养病,及时抽身引退,乞休回家,长达二十余年蛰居乡里。
    王之垣在严行家教的同时,自身更堪为表率。他生活勤俭朴素,力戒奢侈,极其注重在乡里的影响。平时一般都以步代轿,只有生病时才坐轿出入,但一入乡里,则下轿步行。受其影响,子孙也身着布衣,出门不带仆从。
    这种严格的家教,使王氏子孙严谨勤勉,少有纨绔子弟习气。新城王氏此后的人才辈出,科第绵延,乃至扬名天下,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
                     (杨成见)

 

关键词:||
电话:0533-8188650    版权所有:桓台新闻网